40 东吴其三 江东纵火都督

【前面说过, 孙权是很会用人的。会用人的一般都比较会哄人。

孙权主要表现亲近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方法呢,主要实践对象是凌统, 凌统此人很有意思, 好几次在孙权面前嚎啕大哭,而孙权呢,则亲自用袖子给人擦眼泪。】

凌统闻言,连耳根都有些发红。

天幕怎么什么都说。

甘宁则疯狂点头。

当日可真是哭的惊天地泣鬼神啊, 他僵硬不敢动。

【第二种呢,则便是我们现在要说的, 大名鼎鼎的抚背。当日曹操率军进犯江东, 虽然在会上孙权已斩案明志,但晚上散会之后他与周瑜还是又开了一个小会。

话至情动之处,忍不住抚着周瑜的背道:“卿言至此, 甚合孤心。”

我在每一本讲述这一段的文章中都会看到此情此景的详细描写。

可以说, 孙权抚背,深入人心呐。】

孙权:……

拒绝添油加醋。

他肯定只是拍了拍公瑾的背。此种再正常不过的举动怎么要被人误解呢。

还深入人心了。他孙仲谋在你们眼里已经是这种形象了吗?

周瑜则深深默然。

虽然但是,这个开小会抚背的事情,其他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周瑜深表疑惑。

【当然, 他们君臣兄弟之情还远不止于此。赤壁之战, 是江东周郎最华光异彩之时, 从此千古留名,而这背后,与孙权的信任、支持与策应也是脱不开干系的。

赤壁之战正式打响之前, 蒋干得曹操命密见周瑜。

周瑜除了大方地向他展示了一下吴主的赏赐,还深情表示自己遇知己之主,言听计从, 祸福共之。

嗯,好的,孙权很听你的话,我们都懂。

而私下会见曹操密使之事,孙权却根本没有在意,可见其对于周瑜之信任非同一般。】

孙权倒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嗯,公瑾说得都对,他为什么不言听计从?

而且公瑾说他是知己之主诶!

意外知道了将来公瑾对自己评价的孙权表示十分满意。

而且既然如此,岂非意味着赤壁之战他们大胜?

这是好事啊。

拒曹贼于长江以北,江东可得稳固。

【跟孙权相关的一个十分唯美的典故也与周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据说,当年为了迎接赤壁大胜而归的周瑜,孙权前去迎接,洒酒散花犒劳将士,故谓之吴王散花州。

从此之后,此地便名为散花州。

鲜花配美人,孙权你的小心思果然藏不住了吧。】

周瑜没想到短短几句话之后,自己就已经从周郎、美都督变成了美人。

他看天幕的心思才是真的藏不住的那一个。

而且主公散花犒劳将士,难不成每一个都是美人不成?

周瑜想到自己手下的那些兵士,感到有点微妙。

这话他说不出口。

孙权好冤枉,洒酒散花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要质疑他的用心?

但吴王散花州,竟然还有点诗意在的。

好,决定了,凡他江东有大胜战,他都要去散花!

【但所谓天妒英才,便是如此。周瑜年仅三十六岁,便在巴丘急病而亡。

据说孙权受到快马加鞭寄来的周瑜遗书之时,忍不住悲叹道:“公瑾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深以为然的孙权重重点了点头。

公瑾可是王佐之才,公瑾若去,帝业何成?

便是可成,恐也要大费一番功夫啊。

孙权已经在心里开始谋划起来。

既然如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公瑾三十六岁那年去巴丘啊。

还要送补品,每天都送!

不差这点钱。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周瑜遗书的版本二。其用语深沉内敛,却饱含感情,明明自己都壮志未酬,忽而短命,却还挂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孙权。

“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

这是什么感天动地的兄弟情深呐。】

周瑜无语。

可能天幕满眼只能看到康乐吧。

明明自己有非常尽职地提醒至尊先虑未然的好吗?

毕竟若他先去,那江东恐除却子敬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坚定帝业之人了。

周瑜深感压力重大,必须得努力多活几年才行啊。

【当然,孙权对周瑜的逝去当然是十分哀伤的。他不仅自己身穿素服哀举,感动左右,甚至亲自从京口赶赴芜湖迎回周瑜的灵柩。

要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统治者大多是不希望这种跨地奔丧的情况发生的。

就连孙权自己,都差点因为孟仁未经同意为母奔丧而治罪。

没错,就是那个因“哭竹生笋”选进二十四孝里的孟仁。

这部简直就是为了周瑜违反了自己定下的规则吗?哦,又是捡到垃圾的一天呢。】

孙权:???

这病故的是公瑾欸,他肯定是特殊对待这是没错的。

但那个什么孟仁,拜托,如果是真有其事,他听说实情之后肯定也会酌情减免的嘛,他哪里有这么无情。

只不过……

这个捡垃圾是为何意啊?

反正恐怕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捡垃圾。

【你以为他们的君臣深情便到此为止了吗?

那当然不。

孙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周瑜刷满了存在感。

十九年后,孙权在建业登基为帝,在登基宴会上,孙权对着满座公卿当众拉踩表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并点名批评张昭,表示,如果当时听了张公所言,现在自己恐怕就去乞讨要饭了。】

张昭:……

哪里就有要饭这么严重?

他深深叹了口气。

孙权则莫名其妙,他这说的都是实话嘛,怎么就叫拉踩呢?

真是想不通。

听了张昭的话他可不就要去曹魏讨饭了吗?

虽然大概率曹家老二对他会很大方就是了。

但孙权也有些猜测,估计既然自己已然登基,恐怕就会开始着手敲打那些不支持他登基的大臣吧。

【非但如此,周瑜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二儿子也娶了宗室女,可谓是上了双重保险。但孙权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嗯,人倒霉到一定程度,上多少保险也没用。

太子登、太子妃和周循全都早逝。

孙权看着滚滚江水,发出长叹:“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只能说,长寿有的时候,也是甜蜜的烦恼呢。】

刚给孩子们陆续办完婚礼的孙权:!!!

什么?

想起之前天幕上次出现之时透露出来的些许内容。

孙权当即决定,从即日开始,太子与太子妃必须天天强身健体,健康作息。

【没关系,二谋,你非但要送走第一位白月光都督,你还将陆续送走剩下三位大都督。

开玩笑,什么叫江东英才多年少啊,意思就是江东的英才很难长命嘛。】

孙权听到第一句,自己还要再送走三个的时候,便已然眼前一黑,差点昏过去。

万万没有想到还有后面一句如此破坏力惊人之语。

怎么,他们江东便这么国运多舛么?英才多短命。

可他看张昭活得就挺久的啊。

孙权面无表情地想通了,哦,张昭可能不属于英才吧。

【第二位呢,便是被周瑜诓过来的鲁肃。据说,孙权第一次见到鲁肃,便同他相谈尽欢,立马将其他人赶出房间,与鲁肃同榻而聊,是为榻上策。

所以有什么话不能大庭广众聊天,非要跑到榻上去聊天呢,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孙权、鲁肃心好累。

能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不能大庭广众聊的当然是帝业啊。

毕竟要是被别人听到他劝刚上位连江东还没稳下来的将军搞帝业,那多危险。

孙权则表示,天幕你说清楚。

他是跟鲁肃同榻而聊了,但是是同榻对饮!

你对榻的理解跟我们对榻的理解是不是不太一样啊。

【说完鲁肃,那紧接着的便是吕蒙了。可以说,吕蒙是孙权最满意的作品,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顶级将领。

毕竟被孙权本人劝过学的可不多啊。

最关键的是,这劝学的效果还是卓有成效的,于是我们二谋便又热情地抚摸着吕蒙的背,感慨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吕蒙如今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孙权表示,所以他抚摸别人背的这个事情,是过不去了是吗?

还有,他不劝别人学当然是因为别人读的书比他自己都多,他劝个什么劲呢。

【为了吕蒙攻皖可以顺利,孙权气势汹汹又去打合肥了。

啊,他太爱了,为了吕蒙,竟然又不惜暴露自己的军事微操呢。

当然,吕蒙没有辜负孙权的期待,大胜而归,孙权嘛,懂得都懂了。】

吕蒙听说自己胜了,没有辜负至尊的期待当然很高兴。

但还是忍不住挠了挠头。

懂什么了?

合肥安然无恙的意思吗?

前方传来周瑜和煦又饱含深意的眼神。

好的,他确实懂了。

争取自己再多读点兵书,不用至尊佯打合肥也能一举获胜!

【但造化弄人,吕蒙死得也很早,好吧,有一说一,其实是孙权年纪小,又能活,所以显得他的都督们都走得很早。

吕蒙生病伊始,孙权人在公安,特意将吕蒙接到自己的内殿来居住养病,放言道能有医治好吕蒙的,赏赐千金。看到医者用针灸之法,孙权感同身受,也十分难过。】

孙权朝的其他东吴官员羡慕了。

吕蒙他命可真好啊。

又得至尊亲自教学,还能被亲自照料。

但专门为了自己去打合肥还是敬谢不敏。

嗯,背不起这种罪过来。

【担心自己时常探访会让吕蒙劳累,但又十分担忧吕蒙的病情,那怎么办呢。诶,我们的二谋小可爱借鉴了某凿壁偷光主人公的奇思妙想,于是也在墙上凿了个洞遥相看望吕蒙。

若吕蒙病情没有好转,便夜不能寐,食不下咽。

嗯,对于我们二谋这种逃跑的时候也不忘了开party进行宴饮的人来说,食不下咽确实是很在乎了。

就是这个凿壁看人,实在也有点吐槽无能啊。】

孙权正为自己悲惨又倒霉的人生感叹着呢,就被天幕嘲讽了。

哼,天幕你懂什么叫礼贤下士,痛彻心扉嘛。

公瑾、子敬皆去,若子明再去,这江东,还能是他孙家的江东吗?

恐怕迟早沦落到世族人手里。

他凿个壁怎么了?反正是他自己的内殿。

他又不干什么坏事!

还有,什么叫他逃跑的时候还不忘宴饮啊,他那是鼓舞军心!

【当然,最是人间留不住,吕蒙还是病逝于孙权的内殿。孙权十分哀伤,为了他减少了食量和娱乐活动。

不过吕蒙对自家至尊也是爱得深沉,病逝之前还嘱托要将孙权送给他的财物返还国库,以备不时之需。

哎,他们可真是君臣情深呐。】

吕蒙没有听出任何天幕任何言下之意,并深以为然,感到十分感动,就差点流泪。

没想到至尊竟为了他如此哀损,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地效忠主君才是!

还有,吕子明,你干的好!

就是要将至尊送的金银珠宝还回去才是,这才是忠臣之举。

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吕蒙错过了周遭几个人仿若关爱孩子般慈爱的目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一阵见血,简洁明了地表示:“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

哦,所以二谋,你给凌统亲手擦眼泪也是因为你最钟情他们二人吧。】

孙权:!!!

他没有!

这又不是他说的,是陈寿说的,那你们就去问陈寿啊。

陈寿害他!

【前三位淮泗集团的都督逝去之后,孙权只得把目光投向江东大族,这个时候,辣个男人他出场了。

当然,为了给足他牌面,我们必须要隆重介绍江东最厉害的那支军队。】

此言一出,三国皆惊。

什么江东最厉害的军队?

难道不是那支号称战无不胜的水军么?

难道孙权那小儿还藏着什么他们不知道的武器吗?

赶紧倾耳仔细恭听。

东吴之人也很懵逼。

他们什么军队最厉害?他们自己怎么不知道?

【江东水军冠绝三国,但比水军更振聋发聩的,还得是他们的火军。】

火军?那是什么?

【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江东纵火团。”

如此这般,我们破案了,孙权喜欢热烈的,尤其喜欢能纵火的。】

孙权:???

他什么时候喜欢热烈的了?

好,但是他至少知道了,他的第四位都督是谁了。

陆逊。

孙权暗自在心里头将这个名字盘桓了几圈,却还是按下不表。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孙权自己跟陆逊说的,他说公瑾雄烈,那他又很喜欢公瑾,由此可以推出,他喜欢雄烈的。逻辑通。】

孙权:……

为什么感觉自己甚至有点被说服了呢。

这不合理。

天幕惯会蛊惑人心。

【但陆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反而是那个流传甚广的替身梗。

据说是孙权将陆逊看成了白月光周瑜的替身。没办法,要素含量过多。两个人都是世家子弟,扬名之战全靠纵火。周瑜第二的梗便也深入人心。】

已经痛失了三位都督的孙权向陆逊表示:“孤从未有过此意,伯言跟公瑾从个性到爱好,都没什么相似之处。”

他是个清醒之人,才不会玩这种替身梗,没意思。

也没必要。

【当然,这背后也有孙权本人的推波助澜。他在向陆逊评价自己曾经的三位都督之时,表示,公瑾大才,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这什么意思?这不就是让他往周瑜的方向上努力嘛。】

孙权:???

他不是这个意思吧。

他这好像是在夸奖伯言,鼓励伯言为他所用吧。

他才没有推波助澜!

【据说,是夷陵的那场大火让孙权想起了当年的赤壁大火,所以陆逊正式走进了孙权政权的核心圈。虽然这么说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其实早在之前,吕蒙便已经向孙权推荐过陆逊,而陆逊也早就已经在江东崭露头角了。

只是夷陵的大火让孙权看到了陆逊之大才,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已。】

孙权先是被天幕前半句雷的外焦里嫩,但看在后面为他解释了的份上,他就不再追究了吧。

没错,当时他确实是在朱然跟陆逊之中难以决定,最终也是靠夷陵之战才帮他下定了决心。

【虽然他们的初遇并不美好,但是他们也曾有过君臣相携并肩的美好时光。孙权给予了陆逊极大的信任,在蜀吴二次结盟后,孙权甚至将自己的玺印给了一份给陆逊。

并且每次与诸葛亮通信,都会先寄给陆逊看,如果陆逊觉得哪里不妥,可直接删改之后重新安上印寄出。

这在整个三国,也是十分炸裂的存在。

我相信,至少在那个时候,孙权对于陆逊的信任是亲密无间的。】

这个曾经有过,什么至少在那个时候的话一出,孙权的心也凉了半截了。

估计着是没什么善终了。

但伯言对自己之忠心他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绝对信任的。

他为何会……

孙权目光一沉。

也并非全无可能。

【陆逊也为了自己的君王抛头颅撒热血。一场夷陵之战奠定三国鼎立之趋势,一场石亭之战则让东吴又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说,陆逊确实是社稷之臣。

二人原本也可以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

夷陵?石亭?

三国都是鬼精的人,此刻怕是早已有所推演了起来。

这恐怕是一场对蜀,一场对魏吧。

看来还是要早做打算才是呀。

【可孙权与陆逊之密切关系,从一开始,便有一层若有似无的阴霾。陆逊出身毕竟是江东士族,而孙权一生所愿,是集权于孙家,不愿大权旁落于世家。

最要紧的矛盾在于,孙权并不甘心只割据江东,他自然是想要追求一统的;而陆逊则认为“限江自保”最为稳妥,可以减少经济破坏。

虽然陆逊的本意未必是为了保护世家利益,但这在孙权看来,那难免就有这种意思在了。于是孙权便曾委婉批评过陆逊“徒守江东”,“自守可陋”。

其内在矛盾注定难以化解。】

天幕在说的同时,孙权自己自然也是在思考的。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

倘若真是淮泗之将领同他这般谏言,他恐怕未必会真的往固守江东的方向上去想。

但若是世家出身……

他怕是别无二想。

【再加上隔壁曹魏的例子深深刺激了孙权,孙权的行事手法便更加残酷激烈。不惜挑起两宫之争也要确保大权握在孙家自己手里,而更要命的是,陆逊搅和进了两宫之争之中。

怒不可遏的孙权特意写信去责问陆逊,指责他打听宫中机密。

而面对外敌责辱向来可安然处之的陆逊面对自己放在心上的君王的责怪却没有办法如往常一般淡泊,他倍感痛苦,愤恚而亡。】

刚写完书信还没寄出去的孙权:……

他并没有想让陆逊气死的想法。

孙权默默收起了手里的竹简。

决定换个温和一点的表达方法。

隔壁的曹魏有点慌张。

隔壁曹魏怎么了啊?

怎么就让孙权深受刺激了呢?

难道是大权旁落了?

哦,摘桃大师司马懿嘛。

他们好像有点悟了。

【但这也是正常的,毕竟陆逊遇到的,是晚年的孙权嘛。君王嘛,一般陪君王老去的,都没什么好下场。只是陆逊忧国亡身,还是格外令人唏嘘。】

唏嘘什么呀!

其他两国的君主眼前一亮。

这就想办法去搞破坏!

趁着陆逊还没展露头角,管他什么夷陵石亭的是怎么打的呢,反正要是搞得君臣离心了,不就打不成了嘛。

【孙权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可当他步入晚年,回忆起往事之时,也许还是会想起自己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吧。

孙权六十五岁之时,与群臣泛论道义,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说自己:“宁为人弟”。

我想,这大概是他的真心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