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陇右清宁传捷语

530年,五月,洛阳。

关陇叛军的首领万俟丑奴和萧宝寅被押送到京城。

按照惯例,先在阊阖门外示众三天,让天下百姓看到叛逆谋反是没有好下场的,以后别再有这种非分之想了。

示众完毕,按罪处罚。尔朱荣不在洛阳,而且这件事情他也没太上心,交给元子攸自己决定。

万俟丑奴好处理,找个人多的地方直接砍了就好。问题是萧宝寅怎么办?

萧宝寅的身份太特殊了。

从地位上看,刨去南朝皇子的事情不谈,萧宝寅在北魏为官二十五年,一直做到司空、尚书令,标准的正一品重臣,他的夫人南阳公主是孝文帝元宏的女儿,也就是元子攸的姑姑,所以萧宝寅还是元子攸的姑父。

从功劳上看,萧宝寅自投奔北魏之后,可以说是南征西讨,披坚执锐,战功煊赫。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多次打败南梁的部队。在关陇叛乱的时候,他领兵西征讨伐,前期也是颇有战功,有效地稳定住了关中的局势。只是后来,可能是内心深处复国的碎碎念在偷偷作祟,加之一些投机分子的鼓动,才头脑发昏迈出了错误的一步,从此越陷越深再也没办法回头。

但问题是,不管功劳地位如何显赫,叛逆谋反都是死罪。

危急关头,骠骑大将军丹阳王萧赞紧急上表为萧宝寅请命。

这个萧赞也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名叫萧综,名义上是梁武帝萧衍的皇子,但问题是,他老妈吴氏本是齐废帝萧宝卷的淑媛,萧衍起兵攻占健康之后,萧宝卷被身边的宦官砍死,吴淑媛也被萧衍强行占有,此时她已有孕在身,七个月之后生下萧综。

对于此中蹊跷,旁人多有议论,但萧衍倒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一直把萧综当亲儿子养。

等萧综长大懂事之后,吴淑媛已经失宠,对萧衍颇有怨望,于是就偷偷把这个事儿跟儿子说了。开始萧综还不太相信,毕竟口说无凭,还需要其它证据。他思量再三,决定试试滴血认亲。于是偷偷跑去把萧宝卷的坟刨了,捡出一块骨头出来,滴几滴自己的血上去,没想到居然真的渗进去了。

萧综还不放心,他也是个狠人,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出骨头再次实验,结果也渗进去了,证明父子关系滴血可验。

虽然逻辑上还不严谨,但萧综认为已经够了,他确信自己就是南齐皇帝的遗腹子,现在朝廷上那个爹其实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他听说自己的叔父萧宝寅在北魏做了大官,于是就偷偷联络。525年的时候,趁着接应元法僧的机会,萧综叛逃到北魏。当时萧宝寅还在关西作战,专门派心腹回朝确认了一下,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侄子,颇为伤感,替他改名为萧赞。

萧赞跟元子攸私交很好,还娶了元子攸的姐姐寿阳公主,算是元子攸的姐夫。

现在亲叔叔萧宝寅有难,萧赞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赶紧给元子攸写信请他无论如何放萧宝寅一马,只要免死,别的都行。

此外,萧宝寅在朝中为官多年,人缘还是很不错的,关键时刻有几个老朋友也愿意站出来替他求情,领头的是吏部尚书李神俊和黄门侍郎高道穆。这俩人对元子攸说,萧宝寅是在胡太后掌权的时候,被朝廷猜忌才一时冲动做了错事。这都是前朝的旧账,跟本朝没关系,希望皇上能念在昔日功劳的份上,赦免萧宝寅的死罪。

这么多人求情,元子攸也有点儿拿不定主意了。从国法来看,叛逆是死罪,但李神俊和高道穆的辩护似乎也有点儿道理。

这时正赶上应诏官王道习回来,此人是元子攸的亲信,受命去采查民情。元子攸问他在外面都听到啥了。王道习回答说,只听到有人谈论李尚书、高黄门跟萧宝寅关系亲密,这二人都处在便于向皇帝进言的官位上,一定能够保萧宝寅不死。

元子攸一听就紧张了,原来天下人都看着我呢,他赶紧问王道习,那你看我怎么处理才好?王道习道,李、高二位大人其实是在强词夺理,如果说萧宝寅称帝是前朝的事,那他在万俟丑奴那里当太傅难道不是在本朝么?这也一样是死罪啊。如果这次不按国法办事,那以后就没人听您的了。

元子攸听罢,终于下定决心,将萧宝寅赐死在驼牛署。跟萧宝寅一起被处死的还有他的长子萧烈,其他人不再追究。

萧宝寅临刑之时,李神俊等人携酒为他送行。大家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救萧宝寅一命,此时难免默然垂泪。萧宝寅的妻子南阳公主带着剩下的两个儿子也在一旁放声恸哭。

萧宝寅本人倒是很坦然,也没有说别的,只是感叹自己命该如此,唯一遗憾的是未能保全臣子的名节。诀别之后,萧宝寅坦然赴死。

元子攸长出一口气,这件事情终于处理完了。国法大于私情,希望萧赞能够理解我。

关陇那边,高平被官军攻克之后,泾州、豳州以西直至灵州一带的叛军得知消息,都主动请降。现在关中附近基本已经平定,万俟道洛的残部逃入牵屯山之后,也再没有了消息。

牵屯山是陇山的一部分,陇山深处也还有一些残匪仗着险要地势仍在负隅顽抗。但尔朱天光认为万俟道洛逃入山中之后,肯定不敢再出来,山里的残匪也掀不起多大风浪,因此暂时没必要冒险进山了,就让这帮残匪自生自灭吧。

由于这段时间天气干旱,战马的草料不够,尔朱天光跟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商量了一下,没有让大军进城,而是在驻扎在城东五十里水草较为丰盛的地方,高平城内只留了两百官兵负责守城。

事实证明,贺拔岳和尔朱天光在这件事情上都大意了,他们低估了万俟道洛的破坏力。

万俟道洛虽然跑到了山里,但他始终不甘心失败,一直在筹划着怎么翻盘。守备空虚的原州城自然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原州城内,临时原州刺史长孙邪利以为叛军都已被消灭,于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政务上,没有太关注对镇城的防守。

这正是万俟道洛等待的机会。他派人偷偷潜入原州城中,暗中联络残余的党羽,纠集了一千多人,作为内应。在某个夜晚,城内的贼军偷偷干掉守卫,打开城门,放万俟道洛进入高平镇。

万俟道洛进城之后,首先杀入刺史府邸,将长孙邪利和留守官军尽数诛杀,之后领人直奔李府,打算找李贤算账。

李贤的警惕性比公孙邪利要强得多。他知道时局未稳,为了防备万一,提前就安排乡人轮流巡逻。得知万俟道洛进城之后,李贤知道叛军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因此率领手下殊死抵抗。万俟道洛领人围攻许久,不能取胜,他害怕耽误久了官军大部队会过来,因此只好忍痛退出高平。

李贤以一己之力守住了原州城,因功被封为威烈将军、殿中将军、高平令。

李贤功高名显,尔朱天光那边就郁闷了,西征以来从没吃过这么大的亏。折了一个都督,死伤几百官兵,而且还没抓住万俟道洛。他知道瞒是瞒不住的,只好硬着头皮把情况如实汇报给尔朱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