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风声

说完事情经过,陈氏依旧气愤难当,说:“真不怪你哥哥生公公的气。前头说好的不给陪嫁,这才几日啊,这会儿已经改口不说,还叫我们也跟着出,哪有这样的事?”

江荻等她都说完,才说了句:“从那里江莲没有病逝开始,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不独我,哥哥这么盯着爹,可见心里也是有数的。爹出尔反尔,他肯定要闹一闹爹的。至于让你们也跟着出,相信我,哥哥不会同意的,嫂嫂就别气了。”

因为事实,就可以不气?陈氏做不到,她说:“我气的不是这个。郭大娘先前收拾周氏时,我起初很畅快,后来又觉得不对劲。别说郭大娘不是亲嫂子,就是亲嫂子,这样管到小叔子家也不合适。后来,你家顾兄弟把周氏打成那样,公公都不出头,我这心里头就寒了一半。到了江莲这事,我总算想明白了。公公那个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只为这一条,将来还不知要糟蹋多少银钱、受多少委屈呢。”

陈氏越说越难受。

从前她和江监生是公公和儿媳妇的关系,家里又有江荻在,她很少和江监生直面。近几个月,江荻嫁了出去,陈氏又生了儿子,这情况自然就变了。

在陈氏看来,江家的每一分每一毫,今后都是江慕的,是她儿子的。有了这样的私有意识,江监生还这样“乱花钱”,陈氏自然就急了。可她再着急,也知道让公公只赚不花是不可能的;但是公公这么花冤枉钱,她又有些受不了,这才找江荻来诉苦。

她说的含糊不清,江荻又没有把婆家财产看作自己的想法,自然听不出,她只就着陈氏的判断说:“嫂嫂错了呢。我爹不是要面子,就是面,就是任人揉捏的那种面。凡事在他那里,就一种结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实话,这种罪受起来,还不如要面子的人呢。人家死要面子的人,起码有面子不是?”

一席话听得陈氏一拍大腿,高声说了句:“妹妹说得太对了!”

江荻定定地看着她大腿,那里,还放着陈氏刚落下的手。

陈氏自己拍的时候还没感觉,等江荻的视线过来,她才意识到问题,讪讪地收回手,表示:“我娘,我大娘、我奶奶,她们经常这样拍。”

江荻回神,笑了笑,说:“嗯,这样挺有趣的。”

再有趣,江荻都不会这么做。

见陈氏还有些尴尬,江荻说起了江莲亲事后续:“家具都开始量了,其他事就要跟着来的。周氏不出面,嫂嫂就得做。我给嫂嫂出个主意,把我和江莲周氏有生死大仇的事宣扬出去后,嫂嫂再日常带了小宝来我这,把这气怄到明面上,爹多少会收敛一点。”

陈氏不大信,因说:“这主意行吗?”

江荻便细细与她分析:“爹出家具,无非是为了面上好看。我们闹开了,爹一定会就着我们这边的。另外,我与哥哥都和江莲不和,都是事实,早一些让赵家知道实情,原就是应该的事。”

陈氏也没什么主意,便依言行事。

正好,陈四喜家腾出来的三间房,顾籍自己住了一间,正堂一间,把剩下那间留给陆通读书用。既是书房,就不能无书,顾籍四处搜刮,不上半个月,陆通的书房存书,就比江家还多了。江慕以此为由,常来陆家;陈氏跟着他的脚步,抱着儿子、领着江芙来陆家串门。

有了她们的加入,陆家热闹得紧,陆母一点儿都不嫌吵,管着这些人吃喝不说,抽空还给带孩子,弄得陈母也时常过来串门。

陆家这里热闹之际,陈母已经把“实话”当流言散了出去。

她在给江荻宣传的时候,不忘补一句“我家闺女和继婆婆关系也不好,和这个没有血脉的继妹也不亲”。未几日,江慕又在书房同江监生因为江莲的事争执了一回,“恰好”学堂的学子来找江监生求学问,江慕也不喜欢继妹的消息,直接传进了赵全的耳朵。

赵家人知道后,叫赵里长和江监生来确认。

江监生这会儿已是焦头烂额,只能略做隐瞒,承认江荻和周氏母女的生死大仇,却是发生在辽东,江监生有不在场证明,说不好到底什么事,就不做深讨论。至于江慕和江莲不和,江监生往自己身上揽:“我续娶周氏那会儿,思齐就不同意,因者这个,这两个一直就是面和心不和。”

虽说继子和继母关系不好的大有人在,但是这未面也太不好了吧?况且,江慕两口子还有江荻三个,待江芙这个继妹的好,大家有目共睹。从种种迹象判断,分明二姑娘江莲的问题更大一些。可亲事已坐定,赵里长多问也没别的意义,直接家去和老娘回话。

赵老太太也是一样想法。

可若回了江家的亲事,她孙子又能找什么样的人呢?老太太举棋不定之际,赵里长招呼了赵全到自己跟前,问他:“一个女人和娘家兄妹不睦,你还想娶吗?”

就凭江莲的脸蛋身段,赵全就没有不想的。只不过,这种话不能直说,赵全思索片刻,道:“我觉得,真是外头传的那样,二姑娘没有娘家依靠,将来就只能靠婆家了。我又是没有爹娘的,就我们两个好好过活,不是正好吗?况且,江家如今做主的,是岳父。”

岳父这样的称呼一出,赵里长懂了赵全的意思。江家这门姻亲,要到江监生百年后才会没用。而江监生如今不过四十五岁,不出意外,短期内不会百年。有这短暂的几年,也够赵全向上爬了。想明白后,赵里长略带遗憾地说:“那你准备当新郎吧。”

赵全欢喜应下。

江、赵两家的亲事继续,磕磕盼盼地往前走着。因陈氏不帮江莲备嫁,江监生只得放周氏出门,叫她自己准备。周氏手里银钱有限,自然要精打细算、货比三家。许家湖问过价后,周氏又去了沂水县。结果,沂水县三家喜铺子,都说没空闲做这些小活计。

原因是,赵举人的外甥女徐姑娘要嫁人了。又因男方年纪不小了,亲事有些急,全县的绣娘都在帮着那姑娘准备嫁妆。

周氏多嘴问了句:“这样好的姑娘,不知道是嫁到哪里去了?”

这是县城都知道的事,绣坊的老板娘也没隐瞒,笑道:“许家湖的柳家。”

周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