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支持

知县夫人如此年轻,以及貌美,这是茶铺于掌柜和曹二管事共同的想法。

于掌柜是尚掌柜开了口请来的,代价是,他要帮着于掌柜看茶铺,保护那些不算名贵,但却是于掌柜身家性命的存在。曹二管事,是曹家太太直接下令吩咐的。此前曹太太已经见过江荻,这会儿江荻找上门借个指路的人,又是回孟曹埠,她必须答应。

曹二管事出门一回,领了两件事,十分划算。这种幸福的感觉,在看到江荻刹那,碎成了渣。

太年轻了!

太柔弱了!

我太难了!

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水,这么个娇滴滴的官家夫人,他怎么护送到孟曹埠啊!盘旋在他头上数日的乌云,瞬间下沉,只直接落到心底。

曹二管事顶着如同便秘的脸,下一刻,眼珠子险些掉了出来。

他眼中如同麻烦一样的江荻,就那么直愣愣的,涉水前行,连木屐都没穿。是了,这样的水,只有鞋底非常厚的木屐才好使。但是路上积水数日,湿滑软烂,木屐下去很难拔出来。所以,想涉水而行,只能让鞋子里进水,或者光脚而行。

江荻没想过光脚。

一是礼法不允,二是没人知道浑浊的水下究竟有什么。便是踩到硬物、刺物,有了鞋子的缓冲,也能伤的轻一点。guqi.org 流星小说网

于掌柜只知江荻是江记的东家,见着这样的画面,同曹二管事嘀咕:“别说我闺女了,就是我家那小子有江东家的这性子,我还愁什么家业啊!”

曹二管事心有戚戚焉。

他的东家曹老太爷是个顶好的,就像眼前的女子一样,一步步艰难走过来的。大老爷比不过老太爷,也是吃过苦的人,性情倒也稳妥,守成不难。到了大爷这里,直接叫大太太养成了个娇花,啥都不顶事。打小读书,读到十七八了,愣是连个童生都不是。

两人在前头带路,虽然压低了声音,但别说江荻了,就是锄苗都听的一清二楚。

锄苗低声唤了声:“夫人。”

江荻浅笑,道:“让他们说去,挺有意思的。其实你可以趁机和他们聊一聊,多聊一些事,没准哪天就有用了。”

锄苗立即就懂了,抽了机会插言进去,三个人有说有聊,江荻一人默默跟在后头,踩着三人走过的路行走。等到天黑夜宿,疲惫不堪的曹二管事和于掌柜才想起一件事:他们今天没有放慢速度,而江荻没有落下!

江荻脱下泥泞的鞋袜,泡了脚,另取了一双干净的鞋子套在脚上。至于那脱下来的鞋袜,就那么仍在那里,都没有洗。反正洗了也不干,干了也会继续湿,江荻决定明天继续穿它们。

话虽如此,好容易干了一宿的脚,第二天用过早饭、需要继续上路时,江荻并不想把脚伸进去。

真的太痛苦了!

套上湿漉的鞋袜,适应了许久,江荻才勉强接受了这糟糕的现实,直接迈进泥水之中。一行人晨起冒雨前行,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就到了所谓的漫水桥。

望着漫漫河水,江荻问:“桥呢?”

对此地更熟一些的曹二管便指着一处牌子,道:“那里就是。”

江荻当然看见漫水桥三个字了,问题是桥呢?于掌柜也没来过这里,咳了咳,说出了江荻的心声:“那有牌子,没有桥。”

这一回,回答的是锄苗:“桥是凹下去的,头几天我过去的时候,桥面和水面齐平,回来的时候,我就看不到巧了,愣是游过来的。”

所以陆通给江荻的信才会沾上水。

江荻:……

把桥建在路面以下,这是什么让人窒息的操作?

于掌柜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对此并不熟悉,他说:“去塔山不用过桥,咱们往北走。”

曹二管事道:“去孟曹埠得走这里,这是漫水河最窄的地方了。”

锄苗则说:“老爷在河对面。”

江荻就问:“他去了哪里?”

锄苗道:“一个叫门河的地方。”

曹二管事接话:“我知道那里,从那里可以去孟曹埠。那个镇的村名,不是沟就是河,很有意思。”

于掌柜道:“刚才路过的村子叫望仙河,难不成也是这个门河的?”

曹二管事摇头,道:“并不是。”

锄苗听不下去了。

这会儿是说这些事的时候吗?是说有意思没意思的时候吗?不应该讨论着怎么过河吗?肯定不能让夫人游过去的!锄苗想着沂水,打断那俩人的闲聊,问曹二管事:“这附近哪里有船?”

江荻则想到另外一个事。

既然要收拢百姓入城避难,那么,过河就成了问题,有船十分必要。可有船就得有码头,现建码头不现实。见曹二管事一脸愁容,江荻建议道:“没有船也行,找一些木材,找一些人,搭临时浮桥。”

三位男士闻言皆是一喜。

对啊,可以搭浮桥!

获得三人认可后,江荻开始分派任务,于掌柜负责找人,曹二管事负责找材料。锄苗辅助曹二管事,江荻跟于掌柜。也不去找别人,只找当地里长就是。江荻以县衙的名义招募,又出工钱,虽然冒雨又要下河,难是难了点,但是里长还是接了这个任务。

人好说,接下里就是材料。

不仅是木材,把木板固定在一起的“绳子”非常重要。里长认为临时浮桥,随便拿绳子捆下就好。江荻不同意,坚持用铁链。

铁是金贵之物。

望仙河的袁里长不同意:“我们周边几个村子要是有那么多铁、那么多银钱,就不会修漫水桥了,直接建大桥了!”

他这个不同意,本质是做不到的意思。

江荻问他:“给你足够的银子,能办成这事吗?”

袁里长问:“足够是多少?十两、二十两?这个数,我们几个村子倒也是能凑一凑。我们没凑,是因为这个数不够。”

“那要多少?”

“二百两。”袁里长张口,突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之后,袁里长细细说了缘故。

包括这二百两的用途,包括钱财的问题。实话说,对于四五个村落来说,二百两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拿出来这二百两,所有人都要勒紧裤腰带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需要跨河,遇到水漫桥面的时候,需要过河的人不过就是了。因此故,这才有了漫水桥的今天。

江荻听罢,只问一件:“搭浮桥用铁链子也要这么多?”

袁里长撇嘴,道:“这倒是不用,一百两可能都用不上,七八十两得的。可花一百两搭临时浮桥,又有什么趣呢?”

江荻沉稳答:“没趣,有意义。再者,浮桥不用的时候,铁链子拆了,一样能回钱。袁里长,用铁链子打浮桥,越快越好。至于银钱,我们这就回城去取。”

锄苗一听这话,就道:“夫人留在此处,小的回去取就是。”

江荻不是受虐体质,由着锄苗跑腿,并提醒了句:“如果有铁链子,你去老太爷那里,把两个家丁都带上,一并拖来。”

曹二管想着江荻的不同,有心为主家争好处,便跟着道:“曹家也应该有一些,我也回去一趟吧。”

虽还没拿到东西,江荻已道谢。锄苗和曹二管事离开后,江荻和于掌柜留下,借住民家。等到第三日上,浮桥还没搭好,简平到了。

简平从海州回到赣榆,就知道了江荻已经出城,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见到江荻,简平道:“林大人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夫人的,一封给老爷。”

林安收到两封,回的也是两封,公私分明。

江荻没要公的那一份,只看了私下的。果然不出江荻所料,林安到任这几年,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更准确地说,因为赣榆临海,海州临海,大家都把每年都下大暴雨当成了“正常”。那种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很多人都没概念,甚至有些人还会说:“咱们这里又不是河南和山东。”

是的,河南和山东,就是海州人能了解到“经常”发洪水的地方。

林安在海州没遇到过洪水,但他本身是山东人,是济宁人,知道山东黄河沿岸的村落苦不堪言。但是,他也只是听说、见过洪水过后的他,并不知道怎样处理。林安收到陆通的信,立即召集人手商量了大半日,才给陆通写了回信,厚厚的一沓。

江荻给林安的信只有一条,如果有财力困难,她可以私掏腰包。

两年前,她把所有家底都拿出去买了粮食支援天子亲征,并换得御赐的诰命。如今缓了两年,手头小有积蓄,发展一个城困难,但是只做救灾这一件事,还是贴补的那种,还是做得到的。

江荻给林安的信很简单,林安回江荻给江荻的信也简单。

海州在他的管辖下,近几年的财力还算不错。如果真发生洪灾,他还能从上级,即淮安府那里申请一笔“款项”。到时候实在不够,他一定会从江荻这里搜刮的。当然,有天子做表率在前,他承诺,收江荻一两银子,将来就会给江荻一两银子的好处。

江荻看罢林安的信,嘴角噙笑。

无论事实如何变迁,有些人不变,这种感觉很好。嗯,如果当年没有长辈随便插手两人的亲事,那就更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