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小说家

凡事都讲究一个投其所好,奇闻杂谈,花边新闻这两个版块,这是服务于普通百姓的。

你想要让普通百姓对其感兴趣,想要让普通百姓看的开心,看的快乐。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普通百姓想的是什么。

不理解普通百姓的想法,那是做不好这两个栏目的。

不管是蒙毅也好,还是王绾也好,他们都是达官显贵,都不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

同样,扶苏的灵魂虽然属于穿越者,在穿越之前,也是普通老百姓不假。但是,他也并不了解大秦百姓的想法。

“公子,既然看得起我王绾,那老臣自然愿为公子效劳!”说道这里,王绾语气一顿,旋即说道:“不过,凡事要做便要做好,这奇闻杂谈和花边新闻,并非是老臣所擅长的。”

“这种内容,倒是由小说家的弟子来写,那是最合适不过的。”

大秦现在正处于文化井喷的时期,诸子百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儒家,兵家,道家,杂家,法家这都属于是主流。

纵横家,农家,阴阳家,这些算是略微小众一些。

而像是名家,小说家这就属于是小众中的小众。

小说家就是专门游走与街巷市井之间,记录这些街巷市井中的一些趣闻,故事。

怎么说呢,这个小说家差不多就像是现代的网络小说作家一样。

由小说家来负责奇闻杂谈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这专业实在是太对口了。

但是,小说家毕竟是诸子百家当中的小众,小说家的弟子很少,不像是儒家,法家的弟子这种到处都能找到。

“这小说家的弟子不好找啊!”

“小说家虽不大,但是传承却过于神秘!”蒙毅感慨道。

小说家和法家,儒家,兵家不一样。

说起儒家,你就知道他的创始人是孔子,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颜子等等。

说起兵家,你知道白起,孙武,孙膑,吴起等等。

说起法家,你也知道李俚,商鞅,申不害,韩非。

就连很年轻的杂家,你也知道吕不韦。

但是,要是问起小说家传承自哪里,是谁传出来的,又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的时候。

关于小说家的一切,好像都是一问三不知。

大家伙知道的,那就是小说家兴起与市井,传承与市井而已。

“王大人既然说起小说家,可是有人选推荐?”扶苏朝着王绾问道。

正所谓,谁提出问题,就由谁来解决问题。

既然这个问题是王绾提出的,那么自然也就由他来解决。

王绾是个老成持重的人,既然是他提出的问题,那么自然也是由他来解决。

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王绾是不会轻易的提出问题的。

否则,你提出一个问题,却解决不了,这不是给领导找麻烦吗?

王绾捋了捋白须,点头应道:“我倒是有一个好友,正是小说家的弟子,我想,这件事他肯定是能够胜任的。”

杂家是一个很年轻的学派,他始于吕不韦。

王绾作为吕不韦的弟子,也算是杂家当代的大家了。

而杂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兼儒墨,合名法,揽百家所长。

在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文化井喷的年代,是没有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狭隘的说法的。

一个人,同时学习两三家,甚至多家学问,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正是由于杂家的特性,所以,王绾年轻的时候也是经常游学,学习百家所长的。

别人的学术的弟子,都是同学派之间的交流,沟通。

而杂家不一样,杂家是和各个学派的弟子交流,沟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王绾结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这么看来,王绾认识小说家的弟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扶苏倒是很想结识这些诸子百家的弟子,尤其是对于较为神秘的小说家,扶苏更是好奇的厉害。

“王大人,不知道,你所说的这个人,可愿意为我效力?”扶苏问道。

王绾略作思量,回答道:“小说家的使命,便是记录这些民俗趣事,然后将这些故事说出去。”

“其实,小说家倒也不罕见,那些茶馆里的说书人,实际上都算是小说家的外门弟子。这些说书人所说的故事,基本都是由小说家的人负责记录编写的。”

“这个报社,想来那个老友会感兴趣的,能够让他书写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正符合他们小说家的使命。”

听完王绾这番话之后,扶苏倒是觉得有几分把握了。

还是那句话,投其所好。

既然小说家的使命是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编写记录的故事的话,那么,报纸就是他们无法拒绝的东西。

小说家编写的故事,单纯的由说书人进行传播的话,不管是传播力,还是局限性都很大。

而报纸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编写的故事。

扶苏想了想,决定和王绾一起去见见他这个老友,尽最大的可能拉拢这个人为自己所用。

报纸就是舆论,而舆论是控制民心的一把钥匙。

在扶苏的计划当中,报纸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必须要尽善尽美。

这样的话,拉拢这位小说家的高人,就成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想到这里,扶苏对王绾说道:“王大人,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去拜访你的那位老友吧!”

听到扶苏这话,王绾不由心中一惊。

扶苏的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了,这是要陪他一起去见他的那位老友啊!

要知道,他的那位老友虽然是为数不多的小说家的弟子,但是,却也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啊!

而扶苏却是大秦的皇子,现在大秦实际权力的掌控者。

扶苏愿意亲自去拜访这么一位平头老百姓,这让王绾感到很惊讶。

而后,便是无比的震惊。

此时,王绾心中在想,大秦有公子,真是我大秦之幸也。

对于小说家这种被称之为下九流的弟子,扶苏都愿意亲自去请,若是遇到那种能够治国安邦的高人,那将是何等的对待?

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最离不开的便是人才,扶苏如此重视人才,这难道不是大秦的幸运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