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月:逃离金融危机 5

看19世纪便知,创新起到了反作用,金融危机一个接一个。但每当金融危机产生,你都应该检查哪里出了错,然后对症下药地建立一些机制或运用一些方法来避免。

——摘自2007年索罗斯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到2006年1月31日退休,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的宝座上刚好坐了6740天,期间他经历了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四位总统以及八位财政部长,对华尔街、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深远,由此赢得了“全球经济政策一代宗师”、“美国金融沙皇”等称号。

索罗斯说格林斯潘是伟大的金融市场操纵者之一是中肯的评价,在人们的记忆中格林斯潘是一位化解金融危机的“大内高手”。2001年年初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接踵而至,让美国股市和美元汇率大跌。为了尽快走出经济阴影,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刺激经济。结果是,连续13次的降息后,将利率维持在了1%,这是1958年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最低水平。

压低利率刺激了人们的购物热情,他们纷纷贷款购买房产,使美国住房销售量短时间连创历史新高。但这种下调借贷标准,扩大消费刺激经济等新政策,使美国本已庞大的赤字更加严重,从而带给美国经济更深的内伤。不过,以时势论英雄,在更多人眼里,他仍不失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美联储主席。行动指南

改变并非就是“创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存在,改变其实是不断的完善,而非为改变而改变。3月25日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在超级泡沫下,我认为要努力工作,好好存钱。至于投资,这要看情况,如果截至目前,你的投资还没出问题,那么可以继续,否则在当下,保有现金是最好的。

——摘自2008年7月索罗斯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索罗斯指出,这次危机是25年多来形成的超级泡沫的顶点。全球正处在信贷泡沫席卷整个金融体系的风暴中,如何走出金融危机?“努力工作,好好存钱”是索罗斯的“避难”建议。

应该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爱存钱的。但通胀下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稀释了人们的财富,同时在“负利率”下单纯存钱而不投资,只会存得越多贬得越多。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处境艰难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美国经济增长因房市趋于疲软而开始放缓,其二则是通胀升温,势必得予以压制。“为今之计,保有美元之外的现金才是上上策。”他说。行动指南

努力工作是“开源”,努力存钱是“节流”,要懂得存钱理财,做到手中有钱心中不慌。3月26日避免一家独大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必须改革汇率制度。二战后的秩序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体制,这也导致了如今世界经济的不平衡。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货币可以取代美元,但美元不应再如过去那样受到追捧。

美国应该勇于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特别提款权由几个国家的货币组成,这样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包括特别提款权中的货币种类还需要增加,一些新增的币种例如人民币,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国际社会有理由要求中国放弃对美元的挂钩,这也是消除世界不平衡的最好办法。美元还依旧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必须受到相当严格的管理。

——摘自2009年11月6日索罗斯在《南方都市报》的刊文

背景分析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世界各国就货币汇率问题讨论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由会议决定组建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成立。这两个世界金融机构主要负责监察货币汇率、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1971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解散,浮动汇率时代随之到来。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后,全球的主要货币事实上均与美元挂钩,而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货币几乎占了全世界货币储备的64%。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滥发货币,美元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呼吁取消美元作为世界唯一支配货币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概念再次成了一个流行词,然而重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愿望目前只属“畅想”。

索罗斯认为,尽管人们对美元的疑虑日增,但比起其他货币,作为占支配地位的国际交易媒介的美元依然是当前最受青睐的货币,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一直保持这一趋势。但是各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世界储备货币该到多样化的时候了。行动指南

保护竞争,反对垄断。良性的市场需要有序、开放的竞争,这并不是金融市场的特性,商业市场亦如此。3月29日先反再正现在不是进行永久性改革的时机。金融体系和经济都远未均衡,而且没有办法用一个直截了当的纠偏措施将其带到近于均衡的状况。近期要做的,与长远的需要几乎完全相反。失去了的信誉,必须先用唯一剩下的可信的东西补回来,这就是国家面对危机时的举措。这意味着增加国债和扩大货币基础。随着经济的稳定,必须以与恢复信誉同样快的速度缩小货币基础,否则通货紧缩将被通货膨胀的幽灵所取代。

——摘自《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乔治·索罗斯着,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

背景分析

有时候,投资活动就像赛车,看似狂野其实需要最大程度的冷静和细心。当经济的车轮高速运行发生侧滑时,踩刹车只会加剧侧滑。正确的做法是,后轮向哪个方向滑,方向盘就向哪个方向打。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众多监管漏洞,索罗斯认为未来需要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但是监管改革“要小心地分阶段介入,以防止阻断复苏”。“目前还不是采取永久性改革措施的合适时机,原因是必须首先实现接近于平衡的状况。”

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索罗斯表示,“我们仍旧处于这一微妙局势的第一个阶段”。银行尚在摆脱困境的自救过程中,改革措施都将目标指向削减银行的收益率和财务杠杆的做法,只会起副作用。必须首先通过增加国债和拓展货币基础的方式来让经济稳定下来,此后才能降低货币基础,并对监管框架作出全面的整改。行动指南

要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方法必须是针对性的,时机又应该是合适的,否则结果与预期可能相反。3月30日处理不能敷衍了事预防风险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根本上杜绝“金融机构的肆无忌惮”这个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这虽然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但我认为现在政府必须彻底地去救助通过“生命维持装置”保住命脉的银行。从这一点来讲,奥巴马政府的应对并不充分。

他们对不良债权的处理敷衍了事。奥巴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相同的道路,对银行的注资只进行了一半就弃之不顾,放松了对不良债权的处理。难道美国非得像日本那样浪费10年的光阴吗?

——摘自2009年《经济参考报》的刊文《索罗斯:金融业成为一个暴利产业》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银行业爆发的危机,和美国次级债危机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两次危机都源自银行宽松的信贷,最后银行对于坏账程度的低估和汇报的迟缓导致泡沫破裂。日本政府采用了坏账冲减和资本注入的方式挽救经济,但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资产泡沫并没能达到合理的水平,反而滋生了新的巨量的不良贷款。

作为“前车之鉴”,索罗斯提出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是由政府接管银行而不是帮它们解困。但随着金融业的复苏,奥巴马政府终止了将银行收归国有的策略。曾经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力助奥巴马筹措选举经费的索罗斯对此举动并不满意,认为政府“应对并不充分”。他表示:“他(奥巴马)的解决之道从我的观点来说,并非正确的方法,他应该强制取代那些亏损的资本。”行动指南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但更为重要的是,开始之前,一定要树立贯彻到底的信心和目标。3月31日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世界上只涨不跌的股市只有一家,据说它设在美国纽约的一家疯人院里,是专门为股市中失意的精神病患者仿造的,让这些遭受过股市重创的不幸者天天看到股价上涨,以慰藉受伤的心。但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却残酷得多,因为它会下跌,有时还不给投资者出逃的机会。

——摘自2001年3月26日《理财周刊》文章:《巴菲特、索罗斯选谁来接自己的班》

背景分析

索罗斯并不是没有赔过钱,但赚的钱总是比赔的钱要多,也就是说能够做到让利润充分增长而把亏损控制到最小。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机性较强的交易,成败难以预料,操盘高手常常会优先考虑赔钱而不是满脑子都是赚多少,这好比是,善于打仗的指挥官在进攻之前总会先考虑撤退的路线。

市场经济的“利益不统一”形成的“利益多重性”,导致了市场的混乱与无序,所以“只涨不跌”肯定不是“市场经济”,它也只能在疯人院中出现。股市中最具毁灭性的陋习便是不赚不卖以至于深度套牢,让活钱变成了死钱,连解套都成了奢望。次贷危机就是因为人们对房价只涨不跌的错误认识才发生的。因而对投资者来说,杀跌才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行动指南

投资者要对市场有客观的认识,才能进入股票市场。方法可以有很多,技术也可以掌握,但对涨跌无常的市场本质没有基本的正确认识,则无需谈赚钱或成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