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四月:投机泡沫的信徒 2

由于各种原因,“卖空”交易仍然是我国股票市场所禁止的行为。美国是最早出现卖空交易的国家之一,所谓“空”即交易者想要参与市场交易,手上却没有对价物,只能靠借,如果想买就借钱,想卖就借股票。但别人不会白给,借的时候必须要有抵押品,偿还时借什么就要还什么:借钱还钱、借股票还股票,且数量相等。“买空”、“卖空”交易就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买入是认为它会涨,卖出是认为会跌。

索罗斯是一个优秀的趋势投资者,他分析宏观,然后从宏观经济来判断哪个行业表现最好,再在这个行业买一堆,过一段时间觉得赚了钱,就抛出去。索罗斯跟巴菲特最大的不同是,巴菲特是寻找确定性,喜欢做上涨趋势的追随者,而索罗斯寻找不确定性,并且从不确定性中赢利。当他发现经济漏洞时,更多是个下跌趋势的制造者。

我们熟知的例子是,在1992年9月16日的黑色星期三,索罗斯放空100亿英镑引发市场跟风卖空,最终英格兰银行只能被迫退出欧洲外汇机制并且导致了英镑贬值,索罗斯却因此获得约10亿美元利润。但长久以来,卖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卖空泰铢引发泰国金融动荡,被泰国称为“一个吸取人民鲜血的经济战犯”。

卖空机制并非只是扰乱市场,一些着名的投资者即便自己本身不做空头,也认为卖空非常重要。巴菲特认为,空头是对华尔街牛市思想的一种平衡。卖空力量的存在有助于挤压市场上的泡沫,改变高估股价的现象,同时卖空者在发现审计漏洞以及其他公司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行动指南

投资就有风险,只有承担风险、控制风险,才能够博取收益。市场中总有地方存在着熊市,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利用它。4月8日冷却些才乐观对中国我是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如果中国经济冷却一些,我才可能变得再次乐观。

——摘自2010年2月4日索罗斯在香港接受《新世纪》周刊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次贷危机后,索罗斯频繁透露看好中国的口风,并公开宣称“我对投资中国比投资其他国家更感兴趣”。时过境迁,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非常看好的索罗斯不再无保留地乐观,转而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现象正在中国发生,新增贷款的高幅增长在未来某一时间注定会产生坏账。索罗斯看空中国的理由,就是“中国银行业放贷过度”,疯狂的信贷催生了信贷泡沫与房地产泡沫。

发放贷款数量过于庞大,使得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这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但是货币与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多空转变极为容易,“只有疯子才会做空拥有24万亿美元储备的国家”,这点索罗斯显然最清楚,他也不会被自己说过的一两句话所左右。当然,如果中国宏观调控对通胀不加遏制,索罗斯看空中国的理由就会长期存在。行动指南

一个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地界定自身的行动方式。4月9日看到泡沫反而买入我们仍然需要监管,因为市场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我们不能指望个体参与者维持它的稳定,因为个体参与者追求的是自己的好处。我管理对冲基金时,看到泡沫反而会买入,而这会使泡沫扩大。但我的买入决定是理性的。导致市场整体泡沫的原因不是所谓“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而是市场参与者追求利润的理性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市场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单个个体的理性决定叠加在一起,产生了破坏性的结果。

——2010年8月索罗斯在纽约接受《财经》记者刘波专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10年1月索罗斯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警告说,全球各地利率都处于极低水平,这为资产泡沫的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表示这些泡沫正在形成,而终极资产泡沫就是黄金。尽管索罗斯警告金市是“终极泡沫”,但他却仍加倍压注黄金。

在索罗斯眼中,泡沫是市场的本质,没有泡沫就没有市场。但在泡沫破灭之前,盲目跟风的投资者不会知道这是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发生不理性的“羊群”行为。其实,投资泡沫并不是那么可怕。运用价值投资理论,挖掘下一个潜在泡沫并及早进入,当资产泡沫高涨时退出,就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市场泡沫并不是因为投资产生的,而是在追逐差价利益的投机过程中产生的。在泡沫形成之初进入市场是“理性的”。因为投资是一个长期行为,如果目光短浅地看待泡沫,只会增加对投资的恐惧,而失去在“非理性繁荣”环境下的获利机会。当然,如果你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远离泡沫是最好的选择。行动指南

泡沫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病态,但也是一种常态,因为所有的人都希望市场涨而不是跌,所以投资泡沫同样能赚到钱。作投资决策时,确定卖点比确定买点重要。4月10日按市场规律行事能否左右市场行情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但我一次都没有脱离过市场规律行事。

——摘自2009年《经济参考报》的刊文《索罗斯:金融业成为一个暴利产业》

背景分析

索罗斯几乎拥有资本领域里最多的头衔。有人说他是“金融奇才”、“金钱魔术师”、“资本的舵手”、“最伟大的慈善家”,无数投资者对他唯马首是瞻;也有人说他是“金融大鳄”、“金融杀手”、“魔鬼似的流氓”、“该死的货币赌徒”,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曾经公开指责他如江洋大盗般窃取了马来西亚人民的财富。

华尔街信奉的是规则而不是道德。索罗斯很清楚动荡、混乱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偏见会导致市场跟风行为。索罗斯最有影响力的投资家身份,使得他的行为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市场走势,“他投资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他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他投资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

索罗斯的影响力,绝不只在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在非营利、非政府领域,他的多重身份甚至让他的浸透力更强。行动指南

正确的做事方法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养成按规则行事的习惯。即使做不成索罗斯,也不要轻信权威意见。4月11日高明的危机防范我被人们广泛但有些夸张地称为金融界的宗师。但是我的关于政治和安全的观点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实际上,我仅仅是众多金融实践家之一,只有在有目的地、有组织地进行危机防范方面,我才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乔治·索罗斯着,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

背景分析

当有人问“你的风险承受力如何”时,实际上他是在问:“你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失败的投资者往往认为只有冒险才能赚钱,但成功的投资者却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他们会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风险。

索罗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但他更是一个控制风险的自我保护大师,他会根据风险来确定如何使用资金,任何一个索罗斯的雇员如果进行高风险的赌博式投机都会被制止。1992年狙击英镑战役中,尽管胜算很高,但索罗斯和他的分析师们仍早就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风险控制方案,以便在狙击英镑失败的情况下全身而退。然而这些策略并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赢了。行动指南

成功的投资不但需要正确的市场分析,而且需要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心理控制。这三者之间心理控制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风险管理,再次才是分析技能。尤其是对资本市场而言,心理控制和风险管理是最为必要的。4月12日误解是一切错误的开始我认为避免危机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认识到我们现行体系的出发点是错误的。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自由市场主义坚信市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一次市场陷入困境时,都是政府机构出面困局才得以扭转。1980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五六次危机,比如1982年的国际银行业危机,1984年的伊利诺伊斯州大陆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破产危机以及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落败等。

这几次危机都是政府直接出手,或者出面组织公司共同行动才得以转危为安。监管机构因此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促使了诸如“市场可以自我平衡”、“背离市场的情况极少发生”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种神奇的投资工具滋生的温床。

今天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投资工具,比如信贷违约掉期。这种基于信贷违约的赌注的总额已经高达45万亿美元。他们完全不受监管,而且市值已经超过美国政府债券市场市值的5倍以上。

——2008年4月4日索罗斯接受彭博电视台专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在美国金融史上曾经发生过众多银行破产重组事件。1984年9月26日,当时位居美国第七大银行、拥有124年历史的伊利诺伊斯州大陆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简称“大陆银行”),因投资油田而呆坏账太多,出现了挤兑危机,随时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大陆银行“大到不能倒”,为避免一场更为巨大的金融危机,联邦政府紧急注资45亿美元并接手其80%的股份。该银行被重新改组私有化,变成了人们今天熟悉的美洲银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