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22章.李筠之乱(下)

看来,李筠这次造反其实急了一些,他的准备严重不足。

因此,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在赵匡胤方面,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他听说李筠造反之后,赵匡胤开始不慌不忙的进行了一系列周全的战略部署。

首先,是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

李筠方面固然凭借天险,未来如果要固守的话,想短时间破城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非常的骄横,而且没有谋略。

一个人如果骄横的话,就不会把别人的正确的意见听进去。

再加上没有谋略,那就等于走路不带眼睛了。

这种人,结局通常都是很悲惨的。

所以,赵匡胤必须想办法刺激他,引他出战,只要一离开他的巢穴,那么就事成了。

其次,就是快速完成战略部署。

最重要的是,就是防止北面的契丹,他们对宋朝的威胁始终是存在的。

在收拾李筠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有所顾忌。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北汉,他们也有可能会异动。

况且,北汉皇帝刘钧已经和李筠有过勾结,赵匡胤是很清楚这一点的。

为了应对此种情况,赵匡胤就分别派遣咎居润和郭进两员得力大将,分别到这两个方向加向战术巡查,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

一旦有特殊情况,他们可以自行处置!

为了正面应敌,赵匡胤选择了两员大将,分别是石守信和高怀德,他们都是赵匡胤信得过的亲信。

最后,就是派遣慕容延钊和王全斌两个人,从东路与他们会合。

安排好这些之后,赵匡胤就准备亲自挂帅平叛了。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要打仗,后勤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赵匡胤就把这个担子交给户部侍郎高防和兵部侍郎边光范,由他们担任粮草转运使。

最后,赵匡胤离开京城之后,必将形成城内无主的情况。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对于首都的事情做了必要的安排。

吴廷祚被任命为东京留守,他的弟弟赵光义则任命为大内都点检。

赵匡胤之所以让前者做东京留守,而不是他的弟弟,是因为吴廷祚是个厚道之人,说话不多,但是做事特别狠,也特别稳重。

赵匡胤因为李筠叛乱的事情得到了他的良策,因此对他已经完全信任了。

再说,他对这个职务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当初柴荣离开开封出征的时候,也是他在这里留守。

为了防止意外中的意外,他还安排韩令坤带领近卫军队,作为机动势力,随时准备策应。

以上布置,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家,能够做到深谋远虑,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

再说到泽州城,这是李筠不费多大的代价就占据的一个地方。

但是,这里的地势地位非常重要,往北一直可以到达太原,进攻河朔地方。

往南可以出太行山,进入今天的河南焦作地区,然后直逼京城开封。

赵匡胤要求石守信和高怀德两个人,绝不能够让李筠的军队离开泽州,要就地歼灭,否则后果难料。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十九日,石守信和高怀德两人作为前锋出发,从孟津渡过黄河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抢占了战略要地天井关。

李筠率领三万士兵,五月五日到达长平,和石守信的部队遭遇,两只军队展开了恶战,石守信大胜。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长平是个四战之地,曾经爆发过两次扭转乾坤的大战。

第一次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两国的军队爆发的战争,最终赵国被坑杀了四十万降兵。

在这场大战之中,我们知道了纸上谈兵的成语。

经过这一场大战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第二次长平之战,就是这一次石守信和李筠的部队爆发的战斗。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五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了开封,三天之后驻扎在荥阳。

由于军情紧急,赵匡胤在此地未作久留,随机率领大军直插太行。

我曾经在焦作地区的太行山一带去过,感觉那一带的山挺有意思的,一层叠一层就像是生日蛋糕一样。

如果在古代交通一定是很困难的,李白如果到达此地,想必能够写出比蜀道难更加绝妙的诗句。

当然,这是我的观感,也许不准确。

不过,赵匡胤带领部队抵达太行山脚下的时候,的确是吃尽了苦头。

因为他们最大的麻烦不是敌人,而是无路可走。

为了尽快的发动进攻,赵匡胤甚至不顾九五之尊,亲自下马带领士兵搬石头筑路。

士兵们看到皇帝主帅亲自下场,不由得士气大增,他们很快就把路修好,然后到达泽州城的南边和石守信他们会师。

“参见陛下!”

“爱卿,快快平身!”

“陛下这是我们的军事折子,请您参阅。”石守信毕恭毕敬地说道。

“不用了,不用了,我们马上商议!”

赵匡胤也就不用跟他们这么客套,很快就召集大小将官来到营帐,开始商议应敌对策。

“各位爱卿,你们有何良策破敌?!”

当大家到齐之后,赵匡胤开始发话了。

“陛下,我们必须尽快,因为雨季快到了。”石守信说道。

“是啊,陛下,如果一下雨,这山路又难走,就必然会加大我们的难度。”高怀德也随声附和道。

赵匡胤听罢,微微皱了皱眉头,很快就叫人带来军用地图查看了一番。

接下来,他们就制定出进攻方案,要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和叛军展开决战,以防止雨季带来的不利影响。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五月二十九日,双方在泽州城南地区展开了阵势,第一阵金鼓齐鸣之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没有多长时间李筠的三万大军就被彻底打败,最后俘获了降兵三千余人。

同时,赵匡胤的机动部队也在半路上,击败了北汉的援军河阳节度使范守图,并把他生生擒获。

李筠见大事不妙,连忙带领残兵退回泽州。

赵匡胤见敌人退兵,却无法及时追击,因为此地山路难行,大军无法迅速展开行动。

果然,李筠残部龟缩进泽州城之后,下令立即紧闭城门,然后将城内所有的木石集中在一起,作为防御的重要材料。

按照他的想法,应该是想据城固守,等待北汉军队的支援。

但是,这一次赵匡胤恐怕不会让他得以如愿。

当北汉皇帝刘钧得到前方援军被打败,后边又有宋军牵制骚扰的情报之后,就取消了进一步支援李筠的行动。

本来,他的后续部队已经抵达了太平驿,这个时候也都撤回去了。

此时此刻的泽州城,已经成为一个孤城,是展现双方最后决心的时候了。

泽州城是个很小的山城,李筠最近又在这里加强了固守,因此给宋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六月一日,赵匡胤抵达泽州城边,立即布置了栅栏军事,并且展开了攻城行动,由于敌方的拼死抵抗,给宋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宋军又继续十几天的攻城行动,还是没有将泽州城拿下。

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敌营内部出现了异动。

“报!王全德来降!”

赵匡胤听罢,不由得大喜过望。

因为,这就意味着敌人的内部的抵抗决心已经产生了动摇,而且守城的军力已经进一步减少。

另外一点,就是王全德肯定会给他带来最真实的城内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就为进一步的攻城行动,减少了不少的阻力。

六月十三日,赵匡胤的部队还是没有拿下这个城池,心里不由得越发着急,因为他不能长时间的把大部队耗在这里,必须要尽快的拿下,然后对付其他方向可能的敌人。

于是,赵匡胤立即召集部下继续商议。

“陛下,现在北汉虽然没有出兵,但是如果我们这里的军事行动不顺利,那就很难说了。”

“陛下,事不宜迟,必须加快进攻!”

说这话的是控鹤都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义,他是赵匡胤部队中的一员猛将。

早在后汉的时候,在李守贞的麾下带兵。

后来,李守贞叛乱,他曾经多次率领敢死队在夜间袭击郭威,给郭威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再后来,后周成立之后,他隐姓埋名,准备隐居终老于山间。

还是郭威不计前嫌,把他从山中请了出来,并且授予他殿前指挥使的官职。

接下来,又跟着柴荣打了很多胜仗。

现在,又换了新的老板,而这个新的老板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对他的忠勇早已耳闻,知道他最擅长打攻坚战,就决定让他组织敢死队。

“马将军,你有何高见,说说来听听?!”

马全义的话,可以说是说到赵匡胤的心坎里去了,不过赵匡胤现在在心里还没有底,他必须再听听他的意见。

“陛下,兵贵神速,古往今来,兵家最忌讳的,就是打消耗战。李筠叛贼据城固守,他们的得意算盘就是利用城市的坚固,极大的耗损我军,然后等待外援。”

赵匡胤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马将军说的极是,不过北汉军现在已经被挡住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的攻城,可是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够用笨办法攻城!”

赵匡胤的言外之意是,使用笨办法攻城,那就必须要承受巨大的死伤,还有巨大的时间成本。

马全一听,连忙跪求道:“陛下,臣请求组织一支敢死队出战!”

“敢死队?!”

赵匡胤一听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因为他带兵这么多年,知道这三个字的分量究竟如何。

敢死队,就意味着十死无生。

敢死队员哪个不是爹妈生的,家里应该有妻儿老母要养。

一旦战死在战场上,那该会有多少个家庭会遭殃呀!

众将官看到赵匡胤的表情变化,一下子就急了,大家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上,齐道:“陛下,下决心吧。”

赵匡胤看到大家的决心都很大,也知道众志成城的道理。

只见他缓缓地站起身来,把众将官一个一个地扶了起来,然后又回到座位上,缓缓开口道:“朕知道大家的决心很大,那就请马将军立即组织一支敢死队。不过,敢死队肯定是有损耗的,不管是死是伤,朕都有重赏!如果不幸战死,朕将安排官府拿出一部分府银抚恤亲属。老人一直到终老,小孩一直到成人!”

大家一听,没想到赵匡胤真的是一位仁君,想的这么周到。

爱兵如子的皇帝大家都喜欢,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于是,众将官就连连跪倒在地上,山呼万岁!

看来,赵匡胤的确是看到了此地不宜久留,必须组织一支顽强的敢死队攻城。

要不然,后果谁都说不好。

最近爆发的俄乌战争,想必朋友们也看到了,这场战争的后果就是被迫打消耗战,他们应该学一下古老中华的战略战术思想。

当然,这个是题外话!

第二天,马全义果然在军中召集了几十名士兵,组成了一支敢死队。

不过,这几十名士兵名额,并不是来报名就能够录用的,马全义还要进行精挑细选。

在报名的上千名士兵之中,他经过测试最后就录用了几十名士兵。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士兵都有长期的战争经验,而且意志特别顽强,都具有牺牲精神。

最后的攻城战斗开始了,马全义敢死队员们登上云梯,一个个争先恐后冒着箭雨,勇敢杀敌,最后爬上了城头,艰难地突破了李筠部队的坚强防守。

本来打算固守城池的李筠,眼看赵匡胤的军队已经攻了进来,他就像当年的李守贞一样,让儿子退守潞州之后,就在自己的府衙里放了一把火自焚了。

接下来,赵匡胤乘胜追击,又把驻守潞州立足未稳的李守节打得大败,最后献城投降。

这场平叛战争,赵匡胤前前后后用了六十四天的时间。

接下来,他将面临最难啃的骨头,那就是他牌桌上的死敌李重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