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4章.规则改变者(下)

从历史看客的角度,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对柴荣过于苛刻。

因为,当时他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了,也没有试错的机会,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的,另外一种就是错的。

最可怕的就是一错再错!

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李重进。

学过历史的都了解到,这个人基本上目睹了从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一直到柴荣顺利的继位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

尤其是对于新皇帝的产生办法,这就是牌桌上的新游戏规则。

我们来个假设,那就是柴荣会把皇帝之位让给他,想来这应该并不会让他感到很是惊讶。

因为不管怎么说,后周太祖郭威当皇帝的过程,其实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胁迫的意思。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的意识到,后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做错了什么。

是自己先动手的,而且还把人家满门抄斩!

这样就逼得郭威不得不造反!

话又说回来,既然我们不会认为张永德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说法和做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也会有一些愚蠢的国家,经常会这么干。

比如,最强大的那个超级大国!

可是,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那么,李重进有没有这么干的动机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绝对会有!

前面我们提到过,他和张永德的关系,曾经经过很多曲折之后,最后貌似和解了。

这种和解,在很大程度上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真正的和解,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不便于去盲目的猜测。

不过,我们可以做合理的分析,或者说是合理的怀疑,这在当今的法律上也是允许的。

如果这事是他或者是他的部下干的,那么对于李重进来说,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就借助于皇帝的手,把他的竞争对手直接给干掉了。

但是大家别忘记了,还有一个人也会因为张永德的被罢官而得到实质的好处,这就是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赵匡胤。

并且我们也知道,柴荣最后把这个重要而敏感的官职交给赵匡胤去干了,而不是他李重进。

这就说明,最后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赵匡胤,不是李重进。

对于他自身来说,只是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改善,因为柴荣并没有把接班人的重担交到他的身上,而是把机会要留给他自己只有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那干这事的人究竟是不是他呢?!

我们认为从概率学的角度,应该是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如果是李重进干的话,那么肯定地讲,他就是赵匡胤或者是张永德的背锅侠了。

如果说他没干这事的话,接下来的怀疑对象就是赵匡胤了,因为他本人直接是这次事件的最终受益者,而且后来又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

我们再分析,赵匡胤有没有干这种事情的动机……

在他们三个人之中,作为三个聪明透顶聪明到没朋友的玩家,每一个人稍微有一点不一样的心思,也就是异心,作为柴荣肯定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明察秋毫的。

第一个答案就是赵匡胤有这个动机,而且也是他或者是支持他的势力干的。

柴荣在知道这事之后,不会起疑心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尤其是在他马上要离开这个庄家位置的当口。

所以我们认为他肯定会起疑心,接下来就会要做出人事变动,全力阻止木牌上的字成真。

由此可见,这个新提出来的游戏规则的威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张永德是皇亲国戚,而且对于国家又有很大的功劳。

如果把他给直接干掉的话,那么可能会引起国体的动荡。

柴荣就只能够给他换个位置,让他继续当官。

这也就是我们实际上所看到的。

也许赵匡胤如果真的这么干的话,应该会预料到这一点。

但是还有一点,他恐怕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的,那就是柴荣可能会把这个官位转交给其他信任的人,比如说李重进。

如果交给他的话,那就基本上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

因为这个官职实际上可以掌控后周的军权,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位置,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从柴荣的角度来看,他这个人自从当了庄家之后,眼皮子底下的两个小兄弟吵来吵去,互相拆台,互相揭发!

不管是不是真的,时间长了,想必他也都烦了。

而且从心理的角度,不管是张永德还是李重进,柴荣对他们的信任都不可避免的削弱了。

当然我们其实也知道,像他们这种处于高位的人是绝对不能够百分之百地相信别人的。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叫做人心隔肚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认为赵匡胤有足够的把握,那就是柴荣极大可能不会把这个敏感的位置交给李重进来干。

因为柴荣如果这么干的话,那就实际上把他们两个人都得罪了,而且对于他儿子的上位做庄家的境遇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第二种答案,就是赵匡胤不会这么干。

但是,如果他不会这么干的话,究竟会是谁这么干的呢?!

难道是柴荣自己不成?!

这个理由很显然是不成立的,而且也非常的荒谬。

最近我知道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当然是在看反腐倡廉的电视连续剧的时候,里面最经典的一句台词!

所以,话要说回来,尽管在这牌桌之上,最后只剩下他们四个人。

但是,在他们的背后却是很多势力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作用。

有的只是物理作用,而有的却是化学作用。

如果要是给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的话,我个人比较偏向于是李重进干的。

因为他这么干,出于对张永德和他平时不和的报复,而且也可能是因为红眼病,不希望他张永德有可能会上位做庄家。

如果张永德做了皇帝,对于他来说,可能就会是一场噩梦。

只是没有想到,这是最后花落赵匡胤家,最后他成了个大赢家。

后面的历史进程也表明,李重进最后反宋,兵败自焚身亡的事情。

或多或少就说明了他这个人的性格,那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合理的推断了,赵匡胤其实没有干这个事情,但是他不会拒绝自己即将得到的好处,也就是掌握牌局的主动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牌局的主动权的诱惑,的确是挺大的,因为最后得到的是江山!

经过上述的一番分析,我们把干这个事情的人最终就圈在李重进的头上,因为历史通常都要更加偏向于胜利者。

那么把这个人确定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下面,后周恭帝柴宗训出场了。

他的命运注定将是非常悲催的,而且永远都不可能重复他父辈的荣光。

要说做这个没做几天的皇帝,历史对他来讲也许是很不公平的。

他出生于后周大臣经常被流放的澶州,不过在他四岁的时候,也就是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被朝廷封为梁王。

有趣的是,从历史上来看,历朝历代通常被封为梁王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好的结果,包括他在内,他的悲惨遭遇,就已经很能说明这一点了。

柴荣去世的时候,赵匡胤实际上成了托孤大臣。

只不过这个所谓的托孤大臣,虽然从外表上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但是在实际上心里有了小九九。

况且,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赵匡胤在高辛庙里面的种种表现,尤其是最后拿到要当皇帝的上上签而欣喜若狂,就说明他绝对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辜负了柴荣对他的信任。

也就是作为兄弟,对不起大哥。

但是,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讲,正如一位历史大家说的,陈桥兵变这个历史大事件是中华民族之幸。

关于陈桥这个地方,我们后面会专门去讲述。

本来,柴荣以及后周的臣民们希望赵匡胤成为周公或者是诸葛亮,然而此时此刻的赵匡胤却时不时的在心里飘过当年郭威当皇帝黄袍加身的样子。

原来,当皇帝也可以这么做的,而且兵不血刃。

这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是一个代价最小的方法,就能够实现王朝的更替。

大家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说就是,歌照唱,马照跑,舞照跳!

对于赵匡胤来说,要实现他的宏图伟业的第一步,当然就是要当皇帝了。

而且,还要名正言顺的当!

然而,目前后周的天下还是在一个七岁的小孩的名义掌管之下。

真正掌管国家大事的就是符太后,她在干着垂帘听政的事情。

垂帘听政,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臭名昭著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一个目不识丁的满洲女人掌控了中国的大权。

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也就是所谓的那拉氏。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故事不是针对慈禧太后的,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符太后必须要这么做。

实际上,说垂帘听政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还有几个大臣在主持军国大事,那就是范质、王溥等人。

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至少在陈桥兵变之前这个新上任的庄家,还是非常信任赵匡胤的。

对于赵匡胤来说,摆在他面前的两个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牌桌上的另外两个人已经失去作用了,他们正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个人,即使有威胁也不是主要威胁。

至于刚上来当庄家的小皇帝,赵匡胤都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的。

完全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孩!

他眼下真正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副手,也就是后周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这个人,单单从姓氏上一听,就是个少数民族人士。

从隋唐以来一直到五代时期,就有很多少数民族将领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

当然我们这里探讨的不是这个事情,而是这个慕容延钊和赵匡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他们两个人向来是不对付的,也就是彼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赵匡胤的身后怎么会有这种二把手?!

这就不得不佩服柴荣的眼光了,正是他的点睛之笔。

从今天厚黑学职场中的老办法来看,柴荣实际上就专门利用这枚棋子监视赵匡胤的。

这个慕容延钊的确是扮演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棋子,对于赵匡胤的举动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而且也会通过秘密的途径汇报给朝廷。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赵匡胤来说,要实现他真正的宏图伟业,这枚棋子是必须要吃掉的,想绕是绕不过去的。

那么接下来,慕容延钊的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