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璟山拜帖

不知是因为某只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还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平行宇宙中的一处奇异架空,许多原本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人物,竟然在此方天地凭空而生。

当代衍圣公孔崇君,便是其中的一位。

码头遇袭的消息传来时,这位活了九十岁的老人,正身处祠堂,预备冬至日的祭祀事宜。

他出身于孔府北宗,早年曾对元朝上奏表示臣服,以其威望号召天下儒生为新帝效忠。

然而,当仙法降临世间,孔崇君敏锐地洞察到时代的巨变,毅然决然地南下,投身于崖山正统之师。

在风起云涌的北伐征程中,孔崇君以卓越非凡的内斗智谋,巧妙击溃了在衢州根深蒂固的孔府南宗,进而将其重新整合,最终奠定了他独一无二的衍圣公地位——

之所以称他独一无二,是因为在往昔岁月,天下曾一度有三位衍圣公并存,分别效忠于金、元、宋三国——

孔家凭借着其超凡脱俗的地位,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垂青与拉拢,这也是他们敢于多方下注、游走于各国之间的深厚底气。

因此,大宋仙朝巍然崛起后,孔崇君便顺理成章地,继续担纲儒家精神领袖。

凭借“子曰”般无可比拟的威望与影响力,他再次振臂高呼,号召天下儒生,为蔽日无邪真君与仙朝的繁荣昌盛,献上他们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忠诚。

孔圣人的后裔亲自涉足修仙之道,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与引领。

一时间,儒生们如同群雁归巢,纷纷响应号召。

然而,命运弄人,他们最终翘首以盼等来的,却是科举废止的旨意。

这一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天下儒生的宏愿瞬间破碎。

不仅他们的前路变得迷茫不已,更为严重的是,孔家的地位也因此变得摇摇欲坠:

仙朝若不再需要读书人,那孔崇君这个儒家精神的象征,又怎能继续稳坐其位?

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似乎在一夜间变得微乎其微的孔崇君,再次展现出高明的政治智慧。

他看出杨太后隐有牝鸡司晨之心,遂将当年呈给忽必烈的奏章巧妙重写,保持原意的同时更加隐晦,以此暗中劝进。

经过三日的漫长等待,待杨太后的内侍前来当面斥责,并罚他闭门思过一年时,孔崇君明白——

自己这一次的赌注又下对了。

孔家并未因科举制的废除而衰落,反而在杨太后的暗中支持下,愈发兴盛,远胜早年。

时至今日,孔家族修数量已超过二百,仅次于陆家,成功由儒学世家蜕变为孔氏仙族。

尽管成就斐然,孔崇君的内心仍常感怅然若失。

“老夫自幼沐浴圣人教诲……然时至今日,我究竟是一位秉承祖训、传承学问的智者,还是一位在权力漩涡中巧妙周旋、游刃有余的赌徒?”

他时常这样自问,却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亦或许,《论语》的智慧之海中藏有解疑的钥匙,但多数时候,他选择了视而不见。

总而言之,如今的孔崇君,虽已年近九十高龄,但为了孔家的存续,正在进行第三次博弈。

“族长,那王璟山会不会一时冲动,找上门来与我们为难?”

孔崇君闻言,并未抬头,只以手中的笔在祭文上轻轻划过,留下一条遒劲有力的墨迹:

“此子已收了三条人命作为交代,明日我还会亲自登门,将越州产业悉数奉还。他有何理由寻衅?”

“可是……今日净土寺的僧人杀了他的手下,这难免不会让他迁怒于我等。”

一位族老忍不住插嘴道,神色中透露出极大的担忧。

孔崇君听闻此言,露出一抹深不可测的微笑。

那皱纹交织的嘴角,与八日前在钱塘县那失魂落魄的形象,简直恍如两人。

“这便是我要给王璟山上的第一课:不逾矩。”

说罢,他将手中写好的祭文轻轻铺在案上,动作既威严又气度,仿佛正享受着他身为孔家族长的巅峰时刻。

“临安乃仙朝首府,是各方势力交汇之地。无论是处理事务还是分配利益,都需遵循一套既定的规矩。

“即便王璟山修为高深、剑法独步天下,也不能将朝堂视为他快意恩仇的江湖。”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老夫此次让步,将孔家产业拱手相让,这并非软弱,而是‘长者赐’。

“借助民间声势对他进行打压,则是要让他领教我江南士家,恩威并施的手段,从‘不辞’变为‘不敢辞’。”

“若他非愚钝之辈,往后便会明白,在这临安城中行事,必须遵循我们的规矩。这规矩,便是他立足之根本。”

老人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既为这座祠堂增添了几分暮气,也给这帮族老吃了颗定心丸。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