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著书传世

刚回到家,史之啸还未坐下歇息,史祯言就迫不急待地问:“啸儿,你去博水园仅半日就回来了,跟曾老夫人交谈得怎样?还顺利吗?”史之啸坐下后,说:“曾老夫人和蔼可亲,养生知识极其丰富,使得孩儿大开眼界。”史祯言说:“啸儿,你还没有回答阿耶的问题呢。”史之啸说:“在博水园,曾老夫人很欣赏孩儿对养生知识的渴求,不断跟孩儿聊着有关养生方面的话题,知识之渊博,思维之敏捷,完全不像一个百岁老人。孩儿可以断定:整个清为,像曾老夫人这样拥有渊博养生知识的人,绝不可能出现第二人。”史祯言点了点头,说:“曾老夫人养生求寿五十余年,养生知识早就了然于胸,这在清为乃至整个竟州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曾老夫人出身江南一个富商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嫁到清为文人世家曾家,自始至终都跟有学问的人生活在一起,一般人确实很难企及。”史之啸说:“曾老夫人洞察世事,对孩儿今日去博水园之目的心知肚明,只是不便直接说出,而顺着孩儿的思路,跟孩儿谈论养生延寿和阴阳变化等深奥内容。一番谈论下来,孩儿受益匪浅啊!”

史祯言不解地问:“啸儿为何有这种看法呢?”史之啸说:“曾老夫人跟孩儿聊了一个时辰后,婢女来说,承应法师在博水园外面求见曾老夫人。孩儿得知贵客到来,只得先行告退。临走前,曾老夫人补上一言,说孩儿今日来博水园见她,求得养生知识只是目的之一,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并未达到,还说她心知肚明。”史祯言惊奇地问:“会有此事?曾老夫人最后是怎么说的?”史之啸说:“曾老夫人最后对孩儿说,‘五日后,你再来博水园,老身将助你达到这一目的。’”史祯言若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莫非虚谷真人在世时,已将有关情况全都告诉了曾老夫人?看来我想在清为深入探究大唐由盛转衰之具体原因的愿望,不久便可完成了。”史之啸又说:“孩儿分析,曾老夫人是在专门等待孩儿前往博水园,只要孩儿问起曾和培的生前事迹,便会毫无隐瞒地讲述出来。”史祯言点了点头,说:“对,对,应该是这样。五日后,你再去博水园,一切都清楚了。”

过了五日,史之啸再次前往博水园。宋梦瑶和女儿曾和芸、义女顾淮琴、孙女曾雪婵、曾雨婵等已在畅玄堂静静等候。在门口听到一个奴仆告知此事后,史之啸大为惊诧,急忙走进畅玄堂,虔诚地叩拜宋梦瑶。宋梦瑶弯腰相扶,温和地说:“老身今日将女儿、义女、孙女都唤来此处,就是为了帮助你和令尊实现多年的心愿啊!”

史之啸站起身,感动地说:“当正处年幼时,后生突逢战乱爆发、亲人罹难,以致随后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尝尽艰辛,命悬一线,真可谓人生之大不幸!然而,定居清为以来,后生一家四人备受曾家人的无私相助,终于过上了安稳和幸福的日子;尤其后生遇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曾老夫人,实乃人生不幸之中的大幸啊!”宋梦瑶说:“个人幸与不幸,必然跟国家盛衰密不可分。从古至今,生命相续,朝代更迭,盛衰交替,都是永恒不变的现象,可惜世间领悟之人太少了。”史之啸说:“后生自小便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能够探究历史,著书传世,留与后人;而在历史之中,朝代盛衰交替最具警示作用。后生得知曾老夫人已故次子曾和培生前通过科举入仕,最后官居正三品的户部尚书,期间过了三十年,刚好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三十年。因此,后生如能将包括三十年仕途生涯在内的曾和培生前事迹撰写下来,也就揭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后生此番心愿,倘若得到实现,曾老夫人功莫大焉!”

宋梦瑶淡淡地说:“大概在你这般年纪时,老身就开始重视养生延寿,对于功劳和名利等,均看作是虚空缥缈的身外之物,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老身之所以愿意打破原先规定,向你详细提供和培的生前事迹,也是出于某种考虑啊。”史之啸忙叉手向前,小心翼翼地问:“不知后生能否……”宋梦瑶没有直接回答,而说:“你可知晓,当年你们一家四人迁至清为定居后,令尊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史之啸略一回想,说:“家父当时的最大心愿就是拜见已闭门谢客的清为高道虚谷真人,一年过后,在曾老夫人的相助下,方才得偿所愿。”宋梦瑶说:“虚谷真人知过去,晓未来,对你们一家四人的经历了若指掌,也曾数次前往长安,亲眼目睹大唐由盛转衰。虚谷真人清楚:国不可始终不衰,人无法永远有寿,但一国如何衰落、一人如何短寿,则是应该让后人警醒的。虚谷真人无力改变大唐的盛衰交替,只能期盼有人通过相关记载,著书传世,以使后人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成了虚谷真人晚年的最大心愿啊!”

史之啸大惊,说:“后生的心愿竟然也是虚谷真人晚年的心愿?”宋梦瑶说:“虚谷真人年长老身五岁,已于九年前仙逝。老身一生经历了从高宗到代宗共八个皇帝,其中在位最长者为玄宗,达四十四年;最短者为恭宗,仅三个月。玄宗既开创了大唐盛世,又导致了大唐衰落,功过是非,只能留给历史评说。今后,老身和家人倾全力帮助你,将包括三十年仕途生涯在内的曾和培生前事迹著写成书,里面必然涵盖大唐的盛衰变化,传于世间,自会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啊!”史之啸激动地说:“后生多谢曾老夫人成全!”

次日,宋梦瑶带着女儿曾和芸、义女顾淮琴、孙女曾雪婵、曾雨婵等家人及史之啸,一同来到专门安葬曾家故人的墓区。秋风萧瑟,枯叶飞舞,身材单薄的史之啸感到阵阵寒意。站在这些坟墓面前,宋梦瑶凝视众多墓碑,思绪万千,静默无语。史之啸看着墓碑,更觉岁月如流、时不我待。少顷,宋梦瑶向史之啸一一介绍墓中之人的性格特点和离世原因,特别介绍次子曾和培时更是叹惜不已。听罢,史之啸大彻大悟,终于明白,人生之寿命如国运之长短,都只是历史长河中或大或小的滚滚浪花,转瞬及逝;人最宝贵之处便是重视生命,珍惜每时每刻,显其性,尽其情,展其华,延其寿,顺天道,循自然,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即便平平淡淡过一生,也胜过求名索利伤精神;决定将曾和培的生前事迹著写成书,以《博水园》为书名,传与世间,警示后人。

当冬去春到、寒来暑往整整循环了五遍后,坐在“修性斋”书案前的史之啸终于完成了《博水园》的初稿,然后放下毛笔,静静地看着窗外一片片飘落的雪花,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利于千秋之事,相信后人定会从这卷书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和历史的真谛。歇息了半个月,又修改数遍后,史之啸将著成的《博水园》定稿用宋梦瑶转赠的硬黄纸誊写四卷,自留一卷,送宋梦瑶和郎梅各一卷,最后一卷长存天和山碧云宫。郎梅带着《博水园》回到武当山,不遗余力地潜心宣扬,正如一千多年前的尹喜独自宣扬《老子》一样。天和山碧云宫将虚谷真人肉身和《博水园》看作两件镇宫之宝,并力争使《博水园》内容代代传播。宋梦瑶通过家族血脉,也使《博水园》精髓不断传扬下去。

自此,《博水园》广布人间,潜移默化地造福无数显宦士商和黎民百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