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终见真人下

过了一阵,虚谷真人淡淡地说:“大唐由盛转衰,原因必然很多,不管何种,都是明显背离了道。”郎梅说:“郎梅八岁时,就跟随师父修道,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一直居住在长安宗圣宫玉华观,亲眼目睹大唐如何由盛转衰,只是当时太过年幼,无以明白,无可解惑,此时正好聆听师伯详细论述。”虚谷真人说:“道贯穿万事万物,无处不存,无时不有。道非静止不动,实乃动静相连、循环互变,即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能转静,静亦转动;强中有弱,弱中有强,强能胜弱,弱亦胜强;盛中有衰,衰中有盛,盛久必衰,衰久必盛;荣中有辱,辱中有荣,荣极为辱,辱极为荣;均非固定不变也!纵横古今,王朝更迭,此起彼伏,无论何朝何代,无一不想万世延续、永生不息,长如周朝,虽灭残暴之商,又分封而制,延续也只近八百年;短如秦朝,虽结束五百余年分裂割据之局面,存史才十五年。这些现象,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均为长者顺道依德、短者逆道背德罢了。”

史祯言不断地点头,说:“真人所言甚是。鄙人终于略有理解,但对历朝历代的盛衰之别仍有些不明,还请真人详述。”虚谷真人说:“国势兴盛,太平繁华,君明臣忠,民众享福,外族仰慕,趋之者众;国势衰弱,战乱动荡,君昏臣奸,民众受苦,外族侵扰,逃之者多。君福民苦,君苦民福;君强民弱,君弱民强;君大民小,君小民大。此道此理,乃亘古不变也!国之强盛如人之强壮,都不能永久存续,只可尽力延长。《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唐之所以繁华,是因为以往很多朝代,未统一时,或战乱,或动荡,已统一时,或奢靡,或腐败;无论何种状况,均造成民生艰难、怨声四起,甚至导致外族入侵;由此,国无太平,民无安宁,田地荒芜,物资匮乏,食不裹腹,衣不避体。大唐建立以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经过数代君主的苦心经营,方有国势兴盛、百姓富庶、异族仰慕之局面,因在开元年间达到巅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盛世之下,早已危机四伏,可惜君臣少有洞察,最后引发安史之乱,大唐终于盛极而衰。”史祯言说:“依真人之言,大唐繁盛,乃顺‘道’;大唐衰落,乃逆‘道’。天下万事万物,凡顺‘道’,则畅行无阻;凡逆‘道’,则寸步难移。”虚谷真人略一点头,说:“是也,一切事物顺‘道’即生,逆‘道’则亡。”

史祯言问:“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便开始衰落,以后还能否再现辉煌呢?”虚谷真人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大唐各种矛盾长期积重难返,如同个人多种疾患经年缠身而未治愈,倘若君臣能够及早察觉并予解决,国将长存,定似个人无疾而延寿;当时,甚少有人明白此理。不过,大唐虽遭大难,但气数未尽,尚有百余之年,只是盛唐之象已成为历史,一去不返。”史祯言说:“也就是说,大唐辉煌如今仅留于存活之人的记忆中,后人永远无法目睹这一千载难逢的繁华盛世,只能凭借史书记载展开想象。”

虚谷真人说:“国家犹如个人,均为同一之理;国存于一地,国变则为盛衰有无;国如求长,必顺道而行;人活于一时,人变则为富贫生死;人若延寿,必依德而动。”郎梅说:“国顺道则长存,人依德则长寿,郎梅定将此言牢记于心。”

史祯言问:“鄙人若想在清为深入探究大唐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是否可行?”虚谷真人摇了摇头,说:“此事已非史举人所能完成也。”史祯言不解地问:“鄙人居然不能完成此事?只求真人明示。”虚谷真人说:“史举人有三儿一女,长子、次女先后遇难,还有三子史之啸、四子史之承尚在。贫道今日破例接见史举人,除了被史举人对道教的虔诚和拜见贫道的执著所感动外,根本原因便是跟史举人三子史之啸有关。方才贫道所说‘心存某种念想’,即指于此。”史祯言颇为惊讶,问:“为何跟鄙人三子史之啸有关呢?”郎梅也不明白,忙问:“跟史之啸有关?此为何故?”

虚谷真人说:“史举人三子史之啸天资聪慧,对历史的喜爱和领悟远超常人,若想在清为深入探究大唐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只能由此人方可完成。”史祯言更加迷惑,问:“是何缘故?”虚谷真人笑着说:“史举人当初来清为时,在忠安街看见‘芸馨楼’三个字,便想拜访书写者,也就是宋梦瑶次子、生前是大唐有名才子的曾和培,当被有人告知曾和培已过逝八年时,仍想了解其生平事迹,至今却一无所获。”

史祯言点了点头,说:“真人所言丝毫不差。莫非了解曾和培生平事迹跟鄙人三子史之啸有关系?”虚谷真人说:“曾家从曾和培祖父开始热衷功名,曾和培父亲亦不例外。两代人共九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无缘金榜。之后,曾和培父亲便将曾家希望寄托在自幼才华出众、诗文书画俱佳的次子曾和培身上。曾和培二十七岁时,前往长安;二十八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不负众望,顺利中榜,成为进士,步入仕途,之后平步青云,官至户部尚书;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被贬途中不幸病故;整整三十个春秋,亲眼见证了大唐如何从繁荣兴盛走向腐朽衰落。曾和培病故后,其母宋梦瑶非常悲伤,命曾家人不准再向任何人提起曾和培生前之事。因此,若能知晓曾和培生前之事,也就知晓大唐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史举人三子史之啸以后将担当此任,这便是贫道今日接见史举人的主要原因。”史祯言恍然大悟,说:“原来是这样。”又问:“鄙人三子史之啸将何时担当此任呢?”

虚谷真人说:“天机之秘,不必多问,时日一到,定然明白。贫道建言:今后三子史之啸若产生某种意愿,史举人断不可违背,顺其自然即可。另外,将来此事如遇困难,郎梅必会伸手相助;贫道也要做出安排。”史祯言说:“鄙人谨记在心。”郎梅不解地问:“师伯,将来此事如遇困难,郎梅怎样伸手相助?”虚谷真人说:“郎梅勿急,等师伯安排后,便清楚了。”又对史祯言说:“贫道闭门谢客已有三年,不再接见任何世俗之人,连林明府四次派人传话,欲想拜见贫道,均遭拒绝。贫道今日破例会见史举人,今后绝无可能。国求长如同人延寿,非顺道依德不能实现,贫道现今最大愿望,便是养生延寿,以尽天年。”

史祯言说:“真人仙风道骨,深谙养生之道,常年居于天和山碧云宫这一世外桃源,以尽天年乃轻松而就之事。”虚谷真人笑着说:“非也;世上所有愿望,非尽心尽力不足以实现。宋梦瑶小贫道五岁,在博水园养生求寿近四十年,目前正和贫道比寿,而贫道养生求寿才三年。史举人多和宋梦瑶交往,对全家人的身心大有裨益。”史祯言忙说:“真人之言,鄙人没齿难忘。”虚谷真人说:“由于跟宋梦瑶交情深厚,郎梅经常云游清为,居于博水园内。你们今后可在博水园多加交流。”史祯言站起身,一拱手,说:“鄙人今后一定多向郎梅道长请教。”郎梅也站起身,一拱手,说:“请教不敢;郎梅还请史举人不吝赐教啊。”

离开了天和山,史祯言仍恋恋不舍,心愿已了,今生足亦。此后,史祯言平时认真给陶宜鸣和陶宜晴传授学问,闲时去博水园向曾老夫人宋梦瑶请教养生之道,跟常去园内的曾和芸也相谈甚欢;又在园内认识了虚谷真人的关门弟子承应法师,掌握了许多有关孩童的养生方法;也见到了云游清为的郎梅,越聊越投机;并再次碰上百善堂主人陈水庭,一见如故。经宋梦瑶牵线,陈水庭将儿子陈子晖拜继给史祯言和魏媛锦做义子,陈子晖也很乐意。史祯言和魏媛锦将陈子晖视为亲生,取名史浩生,百般疼爱。史之啸和史之承对史浩生也像亲长兄般尊重。不久,在陶贽恩的推荐下,史祯言又陆续接收了几个富家子弟,给他们授业解惑。另外,史祯言也屡屡与许无箕、陈文竹、左希玄等评诗论画;在天和山山脚,继续和蔡丞喻、彭旭瑛、白启睿共叙人生,同享逍遥。此来彼往,许无箕、陈文竹、左希玄和蔡丞喻、彭旭瑛、白启睿也频频前去史祯言的小院,美酒佳肴,尽情享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文人相聚,把酒言欢,尽兴畅饮,不亦快哉!在史祯言的小院内,许无箕见魏媛锦每次外出买酒,颇为麻烦,便建议她自己酿酒,并介绍一个专门酿酒的朋友,教她酿造一种新酒。经过反复酿造,魏媛锦终于获得成功,命名“锦源春”,清香扑鼻,绵软可口,长饮不醉。魏媛锦将样酒拿到郑家宅院,经曾和芸品尝后,确认乃是美酒,遂大量订购进入芸馨楼。接着,经陶贽恩介绍,锦源春又进入盛元楼。随后,魏媛锦不再织布而专事酿酒,收入大增。除了定期供给两家大酒肆外,其他一些酒肆和邸店的主人也慕名前来买酒。整日酿酒和卖酒而忙碌不停的魏媛锦雇了两个长工。手里有了富裕之钱,加上所住之处原是已故耕农樊宝阳一家人的房屋,又破又窄又偏,史祯言和魏媛锦商量后,在清为城内购买了一套宽敞房屋,迁入而住。从此,一家人不断改善生活条件,越发过得舒适和惬意。

回想一家人刚来清为时的窘迫状态,再体会现在的优越日子,史祯言念念不忘曾家和许家的相助之恩,在博水园除了跟曾老夫人宋梦瑶交流外,也逐渐结识了许多有名的高道、方士,并对道教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对《道德经》的领悟早已今非昔比。让史祯言感到遗憾的是,整日忙碌不停的魏媛锦只能偶尔随自己同去博水园;而勤学苦读的史之啸却一直拒绝前往,说博水园乃私人园林,只聊养生,不谈历史,本人年幼,去之无益。史祯言不明白是何缘由,颇为茫然,又想起虚谷真人所说“今后三子史之啸若产生某种意愿,史举人断不可违背,顺其自然即可”的话,便不再勉强了,心想:“或许史之啸加冠之后会有所改变。”史之啸不去,史之承亦然。

三年后,即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九月十二日,虚谷真人派弟子承应法师前往武当山,唤来郎梅,说有要事相告。郎梅闻讯,心里顿生不祥之兆,随即跟承应法师急速赶往天和山。九月二十八日,虚谷真人开始断掉谷蔬,每日仅是饮水一升,维持生命体征,并对郎梅进行最后的嘱托;郎梅含泪牢记在心。十月初八,虚谷真人手执亲自抄写在硬黄纸上的《道德经》,坐在丹房内的蒲团上,神色坦然,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六岁;此后肉身不腐。噩耗传来,史祯言痛心拔脑,宋梦瑶伤感垂泪。不久,唐代宗听闻消息,悲痛不已,追赠虚谷真人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知成先生”,又亲笔撰写碑文;赐予清为县府一千斤黄铜,铸造一口大钟,立于碧云宫玄武殿的侧殿内;还在玄武殿后面专门修建一座殿堂,精心存放虚古真人肉身,以供各方善男信女瞻仰。大唐境内,诸多名士纷纷写诗撰文,纪念高道虚古真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