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治国之策

第三十三章 治国之策

“不止是城内供水,农田灌溉也用得上?”

房玄龄激动的问。

“城外农田的灌溉用水,另外修建水渠,借风力,人力,水力,畜力来设立全新的灌水系统,目前这一套更实用于家居。”

李政点点头,诚实的说道。

“居然还有更适用于灌溉的。”

杜如晦大喜“公子可否让老臣看一下图纸?”

“冷静点,先等我试验成功再激动行吗?”

李政被他们激动吓到了。

李世民微微颔首,话语里也带了点兴奋。

“对,李爱卿预想的自来水工程,理论上是能升级为全城供水管道的。”

李政连忙摇头,开始给兴奋过度的三人倒冷水。

“你们别光顾着高兴,假设一下子将摊子铺设得这么大,其中花费是十分惊人的。”

“假设成本超过了朝廷的负荷,你们所设想的事情都只能是空谈,实现之日遥遥无期。”

杜如晦不赞同的摇了摇头。

“老臣不赞同你的观点,我大唐不似番邦蛮族,朝廷做事从来就该以百姓为重。”

房玄龄倒是将李政的话听进去了几分,头脑已经稍微冷静了下来。

“陛下,麻烦派人去请户部尚书,请他来核算一下成本。”

“咳,咳咳,看过成本后再继续谈。”

李世民点了点头,扬声就要叫侍卫去宣户部尚书。

在等待的时间里,李政慢慢的讲解起整套方案来。

李世民在解说下也才明白了个大概,这套方案不简单,不禁神色也该是凝重了起来。

“李政对以后有什么规划?”

“规划?”

李政沉吟片刻,双眼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之色来。

“臣想组建一件格物院,邀请志同道合之人研究一切利民之物,比如曲辕犁,糖,青砖,石灰等等东西的运用。”

“希望能收纳算学,医学等一切不重视的杂学,整合起来为我大唐添砖添瓦。”

杜如晦和房玄龄对视一眼,彼此眼中皆是不解之色。

“老夫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促使你产生如此想法的?”

房玄龄略感好奇的问。

李政早就想过会被人追根究底,遂很是轻松的说道。

“没有人种田,我们吃什么?”

“没有工匠巧手制作,我们用的工具从何而来?”

“没有大夫,我们生病了该怎么办?”

“绣娘,厨子等等,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就是觉得世道不该是这样的,大唐盛世离不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发展。”

杜如晦眼底闪过一抹精光,突地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公子是认为世道不该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国?”

“?”

李政直接沉默以对,没有再多说半个字。

看到这一幕,李世民深吸一口气。

“朕恕你无罪,李政说出你的想法吧,其实朕也想知道你的答案。”

“以农为本,依法治国,士农工商秉性,才是臣理想中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

“士指朝廷大小官员,士林中的文人学子,农是特指粮食层面,工也许是之便利的工具,以及天下道路水利可是朕不明白商是何意?”

“商人到各地买卖物品,可促进各大州郡互通有无,通过各种需求将各个州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加深百姓对国家的认知。”

两人一问一答,李政懂的都坦白说了。

李世民听了之后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虽然还没有吃透这话与格物院之间的关系,但这不妨碍他弄懂格物院的重要性。

“好,你可以放手去做,朕会派人清空延寿坊,以后整个坊就是你的地盘。”

“丑话说在前面,朕的国库和私库都不丰,无法给你提供金钱支援。”

瞧见李世民如此大方,李政耸耸肩,当下也不客气了。

“陛下态度上支持就够了,钱的问题臣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哦,什么办法?”

“格物院是专职研究与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臣准备再建起一间百宝阁,用以对外贩卖研究成果,以此来实现自给自足。”

李政说得简单。

李世民在动容的同时,不免想到了李政在世还好,格物院应该不会有人谋取私利,但李政不在了呢?

“嗯,朕觉得格物院内之人不用参与朝廷议政,却可以配备官职,最高品阶为正三品,其他的职位让你来定,特封你为太子少傅。随后,你得做一份详细计划上交给朕。”

李政激动的站起身,忽然热血上身的说道。

“多谢陛下支持,臣明白该怎么做了。”

“终有一天,我国百姓将吃喝不愁,不怕外敌入侵,亦不怕病了无药可救。”

李世民忍不住拍桌,满腔热血的大喊。

“好,有志气,咱们君臣共同努力,朕要让大唐屹立在世界之巅。”

话音刚落下,御书房外响起一道内侍特有的尖细之声。

“报,户部尚书求见!”

“宣进来!”

这时候,一名侍卫与萧瑀走了进来。

“回陛下,户部尚书已经带到。”

“辛苦你了,退下去吧。”

“诺!”

李政定睛看去,当他看到睿智成熟的宋国公,立即热情的打招呼。

可惜,萧瑀礼貌的跟李世民行了一礼,就被杜如晦和房玄龄给拉到一旁。

三人于工作上都是雷厉风行的人,即便萧瑀有些懵,回过神来之后便认真的研究起整套自来水工程图纸。

“好东西!”

萧瑀越看越是动容,越看眼睛越亮。

以他的见识,当然明白这是一套好东西。

“来,来,我们一起来核算成本。”

“萧卿,朕需要知道这一套东西的详细成本。”

“没问题。”

萧瑀二话不说,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算盘,噼里啪啦的演算成本。

“管道分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管道什么价格,各个规格管道数量?”

李政飞快的回答了萧瑀的每一个问题,自己也掏出金色小算盘,动作利落给宋国公打下手核算成本。

一个时辰后李政算完最后一笔数字,看见仍在埋头演算的杜如晦,房玄龄以及萧瑀。

这种团结真的很容易感染人。

萧瑀从一大堆宣纸中抬起头来,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