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修路设想

朱棣沉默了。

他确实习惯用太监阉人,或者说视为心腹。

比如骁勇善战的王狗儿,本是本松花江的建州女真人,其父萨理蛮率部属归附朱老四,王彦沦为质子被阉割之后就成了燕王朱棣的侍从宦官。

靖难之役打响,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还是那场白沟河之战。

当年建文帝命李景隆率军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意图直捣黄龙进攻北平。

朱棣率马步军十万人迎战,双方在白沟河杀得昏天暗地,都已经没了退路。

朱棣亲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南军将士不计其数,却落入了南军设置的包围圈中,几次都差点被瞿能所擒获。

燕军猛将张玉、朱能、丘福、王真等人拼死求主,王狗儿率军力战白沟河北岸,拼死为他朱棣杀出一条撤退之路,燕军才免遭全军覆没的结局。

然后就是那一阵突如其来的怪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

燕军军心大涨趁机反攻,朱高煦率军杀来阵斩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一众南军大将,最终南军溃败,李景隆率余众仓皇逃往济南。

自此一役,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奠定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不得不承认,除却张玉朱能等猛将外,王狗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绩。

同样白沟河之战后,燕军在济南遭到了铁铉的顽强抵抗,不得不被迫撤退。

两个月后,燕军再攻济南,还是王狗儿率军偷袭南军大胜而归,为一片败绩的燕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平息了某些人让朱棣据北称帝的声音。

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王狗儿的表现可谓极其出彩,根本不像是一个柔弱的太监,更像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沙场虎将。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狗儿成为了朱棣器重信任的绝对心腹,朱棣即位后,派王彦镇守辽东,为首任辽东镇守太监,坐镇这东北边陲之地。

而且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朝廷内部大量宦官阉人,因为不满建文皇帝对他们的刻意打压,所以暗中为朱棣通风报信,这也是事实。

不管如何,朱棣器重阉人,都是有理有据的。

只是当此刻李弘壁提及此事,并且一再述说之后,朱棣这心里面也不由开始动摇了起来。

他不是什么是非不分的无道昏君,而是英明神武的永乐皇帝,所以辨明忠奸还是做得到的。

“陛下,这些宦官阉人,在您面前那肯定是听话乖巧,可是一旦放出去之后,无人能够制衡,他们就会变成一头头贪婪成性的豺狼虎豹,打着陛下您的名义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

“所以,还请陛下以百姓为重,切莫再随意派遣什么中官出任监军或镇守太监了。”

李弘壁诚恳出言道,听得朱棣一阵沉默。

良久之后,朱棣这才点了点头。

不过他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转移了话题。

“交趾那边朕有些不太放心,可有什么良策加快交趾与大明的融合?”

毕竟是脱离中原王朝太久了,安南自立成国都经历数百年好几个王朝,哪能还认什么中原朝廷啊!

朱棣担心的是,大明现在有精兵强将还能够镇压下去,可一旦等太子即位之后,或者说等大明出现什么昏庸之君,交趾再出现叛乱,那朝廷极有可能会直接舍弃掉这块宝地!

事实正如朱棣预测的这般,历史轨迹发展正是如此。

大明郡县安南重建交趾,引得交趾权贵百姓纷纷敌视,反叛不绝。

先是以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叛乱,安南民众纷纷响应,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简定起兵后,自称日南王,后为招揽人心,又立所谓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陈季扩打着陈氏后人的招牌,得到安南人民支持。

朝廷不得不派遣张辅二次南下平叛,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简定,连同他的党羽一起送往京师,次年正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斩首数千人,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子民。

正当张辅准备一鼓作气将那贼首陈季扩给剿灭时,朱棣却突然得知丘福征讨鞑靼兵败身亡的噩耗,只能召回张辅准备御驾亲征,直到两年后已经腾出手来的朱棣命令张辅三征安南,陈季扩只身败走老挝,张辅命指挥师佑率兵追击,连破老挝三关,终于在蒙册南磨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

经过张辅这三次血腥征讨,安南权贵总算是被震慑住了,然而在明军的武力镇压下,交趾虽然再次平定,但大明官吏不善于安抚,内部又勾心斗角,安南民心不附,为后面的变乱埋下了祸根。

永乐十六年,安南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俭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会盟,起兵反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明军无力镇压,叛军或降或反一直反叛不绝,致使大明陷入了战争泥潭。

直到好圣孙朱瞻基即位称帝,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竟然直接撤军放弃交趾,黎利于是自行建国,建立后黎朝,于宣德六年被明廷正式册封,从此朝贡不绝。

说实话,明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安南,主要是因为胡氏政权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应陈天平之请,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又承诺复立陈氏子孙之贤者,这当然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欢迎,亦不失为仗义之举,但得胜后自食其言,草率地决定将安南化为交趾,却是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结果。

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安南虽曾多次成为中国领土,但自五代吴权以来,已独立成国,一旦直属中国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想来皇帝陛下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此刻问计于李弘壁。

李弘壁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然后笑道:“陛下,咱们可以做一项名垂千古的大事!”

朱棣闻言神情一喜,立刻追问道:“弘壁,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两个字,修路!”李弘壁轻笑道。

“修路?”朱棣傻眼了,“修什么路?”

“修一条从南京到交趾升龙城的国际化道路!”

“???”

「今日第二更,兄弟们多多投票支持,万分感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