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奇妙动物未解之谜4

它的体形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头部较短而端圆,宽度和高度几乎相等,颈部粗短,四肢也较短,尾巴不算太长,柄宽而端尖,不像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它的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的斑点,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背部斑点同色的大斑点,刺的颜色均为褐色。虽然它的长相十分凶恶,全身的短刺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并没有攻击作用。

角蜥仅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的沙漠中,主要栖息在平原干燥沙地上。它的身体可以向前爬行,体刺能够如同锄头一样挖掘沙土,堆垒在背部,然后潜入沙中,仅露出头部休息,或伺机捕食昆虫。它的鼻孔内有膜,可以防止沙土灌入鼻腔。它是一种变温动物,白天阳光灼热的时候,需要在沙土下躲避曝晒,夜间天气较凉,它也要藏身于沙地中保持体温。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时候才出来活动、觅食。

角蜥还因为拥有3件防御敌害的法宝,所以能够在沙漠地区自在地生活。它的第一件法宝是具有很好的保护色,还具有“拟态”的本领。拟态就是动物利用形态、斑纹、颜色等跟另外一种动物、植物或周围自然界的物体相似,借以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由于角蜥的体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植物的枯刺,使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因而遭到敌害袭击的机会也就大大地减少了。如果敌害来临,它就立即左右晃动身体,迅速地钻进沙土,开始是斜着头部向下钻,然后摇动着尾巴,全身都钻进去,不久,它又会将头部露出来,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如果敌害已经走远,就再从沙土中爬出来。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使它们只要呆在一处不动,就可以坐等食物上门,将那些丧失警惕的猎物大口吞食。

角蜥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它很少饮水,并且很耐干渴,主要在食物中获取水分,或饮露水等。它头部后方的刺粗大锐利,身体和尾巴上也布满了刺,这些刺不仅能够自卫,还有一种奇妙的功用:如果它往水里浸一下,水就会进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里的缝隙进入皮肤上的小孔,然后流向头部,在它的嘴角旁有收集水分的小囊,水就储藏在那里。如果遇到天旱缺水,它只要轻轻地动一下颌部,水滴就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角蜥的第二件法宝是全身长有许多鳞片,这些又尖又硬的鳞片,每个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重要的防御武器。当凶猛的响尾蛇向角蜥冲过来,咬住它的头部,企图一口将其吞下肚的时候,却常常被角蜥脖子上的匕首状鳞片牢牢地刺穿喉部。

此刻,响尾蛇就会感到极度疼痛,但这时想要吐出嘴里的角蜥又不可能,因为鳞片刺穿的方向与它想要吐出的方向正好相反。最后,这条响尾蛇只能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角蜥第三个自卫的法宝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因为一些猛兽十分狡猾,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裂它,把它弄死后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开始大量吸气,使自己的身躯迅速膨大,然后眼角边的窦破裂,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为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角蜥的这第三个自卫方式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它平时是很少使用这个方法来避敌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较温顺,所以在产地常有人进行人工驯养,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宠物。然而,有人却传说他们曾见过这种动物会从眼睛里喷射出长长的血流,并且说如果人被这种“神怪武器”击中,就会死亡,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的迷信说法。

为了证实关于角蜥眼睛能喷血的说法,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对它进行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角蜥可以从眼中喷射出一股鲜红色的**,很像血液,其目的显然意味着防御,但能够“喷血”的角蜥仅占实验数量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角蜥才有这个本领。也有的科学家对角蜥的此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性别、季节、温度或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结果。

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驯养的一只黄色猎犬经常能使角蜥的眼睛喷血,而且仅对这只猎犬的恐吓作出这种反应,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无论天气冷热,而人对角蜥进行各种恐吓实验均不能使其喷血。因此,他们认为角蜥“喷血”的行为可以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抗犬防御”,并且计划进一步以狐狸,狼等角蜥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敌进行试验。

后来,又有一些生理学家对角蜥的喷血现象进行了实验。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已经查明:角蜥喷出的的确是鲜血。它在喷血之前,有一束闭孔肌会压迫主血管,使脑血管的血压升高,这个压力对那些眼膜里的娇嫩血管来说非常之高,足以导致血管破裂,使鲜血喷出。当然,如果对人类来说,这种现象就太可怕了,因为血管破裂就意味着脑溢血,会有生命危险。但角蜥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血压,不仅不会对它的生命构成威胁,反而可以用这种“危险的游戏”来吓跑敌害,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

15、鲨鱼抗癌之谜

迄今为止,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目前科学家仍未找到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物。因此,寻找抗癌治癌良药,已成为科学上的一座难攻的堡垒。生物学家发现,鲨鱼的身体异常健康,它们即使受了很大的创伤,也能迅速痊愈而且丝毫不会发生炎症,更不会感染疾病。

美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博士鲁尔,在闻名的玛特海洋实验室工作,他对鲨鱼的生理和病理做了长期的研究。在25年间,他先后对5000条鲨鱼进行过病理解剖研究,只发现1条鲨鱼生有肿瘤,而且还是良性肿瘤。

在全美国低等动物肿瘤登记处过去16年的纪录中,鲨鱼患癌症是最少的。www.youxs.org,只有5条长有肿瘤。鲁尔的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研究鲨鱼的极大兴趣,各国科学家都开始了对鲨鱼的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科学家曾用一种极猛烈的致癌剂——黄曲霉去饲养鲨鱼。在将近8年的饲养试验中,未发现1条鲨鱼长出1个肿瘤,可见鲨鱼的抗癌能力是极强的。那么,它的抗癌绝招是什么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鲨鱼的肌肉里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因此不易患癌。

鲁尔博士则认为,鲨鱼的肝脏能产生大量的维生素A。实验证明维生素A有使刚开始癌变的上皮细胞分化、恢复正常细胞的作用。所以鲁尔认为保护鲨鱼免于患癌的秘密武器是维生素A。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在鲨鱼的血液中能产生一种抗癌物质。中国上海水产学院的科学家也支持这一观点。1984年,他们从鲨鱼的心脏中采血,然后提取一定浓度的血清,再把它注入人体红血球性白血病细胞株中(一种血癌)。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一些癌细胞的正常代谢作用被破坏,大部分癌细胞已死亡。这说明鲨鱼的血清具有杀伤人类红血球性白血病肿瘤细胞的作用,可见鲨鱼的血液中有抗癌物质。

还有科学家认为,鲨鱼的软骨组织中有秘密武器。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朗格尔在研究中发现鲨鱼的骨骼全部由软骨组成,这些软骨组织中有一种能阻断癌肿周围血管网络的化合物,它能断绝癌细胞的供养而使癌肿萎缩,同时能杀死癌细胞。他通过实验证实了鲨鱼软骨中的物质能完全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而无任何副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曾用鲨鱼软骨提取物治疗32个晚期癌症病人,结果11人治愈,其余人的癌肿也明显地缩小了。1991年,墨西哥康脱拉斯医院用鲨鱼软骨提取物治疗晚期癌症病人8例,他们的癌细胞不同程度地缩小了30-100%。

分子生物学家扎斯洛夫认为,鲨鱼的抗癌武器在胃部。他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鲨鱼的胃部能分泌一种叫“角鲨素”的抗菌素,它的杀菌能力比青霉素还要强,能同时杀死原生物和真菌,还能抗艾滋病和癌症。

鲨鱼体内真的含有抗癌物质吗?这种抵抗癌症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上述问题到现在仍是个谜。相信这个谜底被揭开之时,便是人类送走癌症瘟神之日。

16、贝加尔湖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存在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代称“北海”,那里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

该湖湖面狭长弯曲,好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镶嵌在崇山峻岭中,它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www.youxs.org,www.youxs.org,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贝加尔湖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的1/5,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

贝加尔湖是由地壳的深裂谷或积水形成的,至今,仍有色楞格河等300多条河流注入该湖泊,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向北流去,奔向叶尼塞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在湖水向北流入安力口拉河的出口处有一块巨大的圆石,人称“圣石”,当湖水上涨时,圆石宛如滚动之状。贝加尔湖中还散落着27个岛屿,最大的是奥利洪岛,面积约730平方千米。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www.youxs.org。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中生活着6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其中3/4是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奇怪的是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许多多海洋生物,如海螺、海绵、龙虾等。在贝加尔湖里还生活着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它们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冬季时常在冰中咬开洞口来呼吸。由于海豹一般是生活在海水中的,人们曾认为贝加尔湖有一条地下隧道与大西洋相连。在欧洲的典型湖泊中,通常只有几种端足类动物(虾状甲壳动物)和扁虫,而贝加尔湖却有2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而且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有一些端足类动物呈杂色斑驳,与周围环境的色彩混为一体。贝加尔湖底还有1-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绵,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

贝加尔湖形成的年代不过几千万年,而5亿多年来西伯利亚中部从未被海洋淹没过。这里的地层曾经发生过剧烈的断裂,有的下降为狭长的洼地,有的上升为高山。

洼地积水成了湖泊,从而形成了狭长而深邃的断层湖。那么,海洋生物又从何而来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生物是从海洋通过河流迁移过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海洋生物就产于本地。

在苏联,贝尔格院士等人在对贝加尔湖的奇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贝加尔湖中真正的海洋生物只有海豹和奥木尔鱼,它们可能是沿着江河从北冰洋旅居到贝加尔湖的。那么,海豹和奥木尔鱼又是在谁的驱使下,从北冰洋跨越2000多千米来到贝加尔湖这样一个淡水湖来生活的呢?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动物如何知道有贝加尔湖的存在,又如何知道这个湖会适合它们生存呢?还有,海螺、海绵、鲨鱼、龙虾等生物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贝加尔湖,并长期在此生存的呢?

关于贝加尔湖的生物来源问题,至今科学家们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问题终究会水落石出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