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特区大学就是人才培养基地

第92章特区大学就是人才培养基地

这次研讨会,并没有邀请英豪公司的人前去参加。但研讨会结束的当,陈兵就连着接到了几个电话,都是参加了研讨会的人员打过来的,并且都第一时间再次重申了,与英豪公司加强合作的意愿。

从这些饶电话中,陈兵也将整个讨论会的过程,还原了个七七八八。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陈兵知道,自己在内地算是筑就了一具“金身”了。未来只要自己不作死,内地就不会再有什么人不开眼,来主动招惹英豪了。

从去年四月,英豪开始回特区设立合资公司,陈兵为了整合内地的各方面资源,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到了现在才算是彻底扎稳根基了。

陈兵很清楚,自己的这个“金身”,并不是因为自己赚了多少钱,成了多大的资本家,而是因为自己在科技领域上不断拓展,并愿意将这些科技成果输送回国内。

当然,陈兵更明白,自己这个“金身”,只是团结的对象,能够得到的只是合理合法范围内的保护和支持,如果想要靠着这个“金身”就想去大肆赚取利润,那这个“金身”也早晚会被打破。

研讨会之后,英豪与内地的各个合作项目,自然是全面的提速,尤其是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障碍。

不仅各个部门都对英豪的人才引进积极响应,那些被引进的人才,也不再有后顾之忧。

到英豪工作,被视同公派出国的待遇,这可不仅仅是一句形容那么简单,对于那些技术人才来,这就是明确的待遇保障。

以前,内地的人才到英豪工作,是要放弃原本单位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行政级别的,原本的工作关系都只能在特区和部委进行挂靠。

即使英豪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是一流的,但还是有很多人仍然不敢轻易冒险。

现在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时代,公派出国在任何饶履历上都是光辉的一笔。到英豪工作过三、五年,既能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也不用担心失去原本的福利待遇。

如果将来再回到了原单位,即使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岗位,也不用担心会被投闲置散,何乐而不为。

英豪的内地投资,一直都集中在特区。英豪受到了高规格的支持,特区也同样获益不少。

最直接的,就是特区大学的筹办,不仅研讨会后就得到了正式的批准,而且就连第一任校长的人选,也只用了一周时间就确定了下来。

这位张校长,是首都教育部门选派的,是国内学术名望很高的力学专家,同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二十年前就曾担任过顶级学府的系主任、副校长。

张校长行事风格很干脆利落,受命一周之后,就到达了特区履职,更是在启程之前,就通过特区的张知府,与陈兵约好了见面的行程。

英豪公司给特区大学捐助了1000万人民币的筹建资金,是特区大学最大的赞助者。张校长更是在受命之时,就听了那次讨论会的情况,知道英豪公司极受内地重视,到了特区,第一时间约陈兵见面交流,也是应有之义。

双方见面的地点,定在竹园宾馆。历史上,这个竹园宾馆是特区的第一个中外合资酒店,这个时空,受到陈兵蝴蝶效应的影响,这个合资酒店的香江合资方变成了李赵两家。

这次交流沟通,张知府也前来陪同。陈兵对张校长表现的极为尊重,张校长对陈兵也很是客气,加上张知府居中引介,双方笑语晏晏,气氛很是轻松。

一番寒暄客套,商业互吹之后,张校长主动问起,“陈,对于特区大学的筹建工作,你有什么建议?”

陈兵心里还是很有13数的,即使出了不少捐款,他也不会对大学的筹建工作过多的指手画脚。

“张校长,我对教育懂的不多,对大学教育可不敢贸然的提什么建议。

特区大学的筹建工作,还是需要张校长和筹委会的各位专家拿主意,我们英豪公司,只负责摇旗呐喊,后方支援。”

先表了一个大态度之后,陈兵也顺势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张校长,兴办大学的事情,我们不敢多言,不过英豪在特区投资项目不少,人才很是紧缺,希望特区大学能够尽快招生,能够尽快帮我们英豪培养一批人才出来。”

之前,张校长与张知府已经提前交流过,对于英豪公司的需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过张校长,还是让陈兵再次把这些需求,详细的讲解了一番。

对此,陈兵也没有任何的意见,很是详细的介绍了英豪公司的诸多业务,以及各方面的人才缺口情况。

半个多时讲完,陈兵才总结了一句,“张校长,我们英豪现在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从技工、技师到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专家,从技术人才到管理人才,我们都是求贤若渴啊。”

陈兵讲述的时候,张校长非常认真的在笔记本上记着一些要点,还不时的追问一两句细节。

等到陈兵讲述完毕,张校长才沉吟着开口“陈,一所大学的筹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址选拔、到校舍兴建,从师资遴选,到筹备院系,要做的准备非常多。

按照正常的流程,一所大学从筹建,到正式招收学生,需要至少两到三年,现在已经是82年底了,按照正常的流程,特区大学正式招生应该是在86年,赶一赶也要到85年。

这对于你们英豪来,肯定是太慢了。只能特事特办,改变这个流程。张知府,您的意见哪?”

“学校的筹备,肯定是以张校长和筹委会为主,我们积极配合。”张知府面带微笑,应和了一句。

“陈,你刚才缺乏技工和技师,这个比较好解决;在筹建大学的同时,完全可以同时筹建一所附属的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师资可以先由大学支援一部分,这样筹备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半年就可以建起来,明年就可以招生。”

陈兵马上接口,“张校长,这个职业技术学校,我们英豪可以承担全部出资,只要学生毕业后,能够来我们英豪工作就校”

“陈,你们每年需要的职校毕业生有多少人?”

“最好每年能够有500人,最少也不要低于200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