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平苗何人为帅

“若是朝廷大军前往平苗,当由何人挂帅?”

朱祁钰这是在询问群臣,更是重点在问刘孜。

只因为刘孜主张对苗人用兵,因为刘孜很对朱祁钰的胃口。

“臣以为,当由方瑛为帅,挂平蛮将军印。”

刘孜看到了来自朱祁钰鼓励的目光,他连忙向着朱祁钰进言。

刘孜虽然是个文人,可他也是那种热血之人。

土木堡之变后,虽然刘孜人在山东,可他也是立马上奏。

对于胆敢提出南迁之臣,刘孜直接就是建议朱祁钰斩之。

从山东返回京师之后,刘孜还几次拜访税赋名臣的周忱,学习周忱之法。

“正统初年,方瑛随其父方政出征麓川。”

“方政战死后,方瑛矢志报仇。”

“他承袭指挥使之职,后来朝廷论方政战死之功,将其升为都指挥同知。”

刘孜这是在说,方瑛是忠良之后,朝廷可以信赖。

“正统六年,方瑛随王骥参与第二次麓川之役,率兵六千大破叛军营垒。”

“此战后,方瑛因功升为都指挥使。”

“不久,方瑛又随王骥击破贡章、沙坝、阿岭等地的叛军,再升为都督佥事,管后军都督府事务。”

“王骥班师,方瑛又充任右参将,协助镇守云南。”

从刘孜的话可以听出,他留心于军事。daqu.org 西瓜小说网

他说的这些话,就是为了证明方瑛有实战经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以我朝军制,挂平蛮将军印,当为湖广总兵。”

“不过方瑛毕竟之前远在云南,对于湖广之事不算太熟。”

朱祁钰算是否决了刘孜的提议。

“保定伯梁珤,此刻正在湖广。”

“两王谋反之事,他也有捉拿叛逆之功。”

“朕以为,大可不必舍近求远。”

伴随着朱祁钰的大手一挥,群臣都听出朱祁钰是要重用梁珤。

“朝廷就以保定伯梁珤为湖广总兵,挂平蛮将军印。”

果不其然,朱祁钰还是决定让就近的梁珤统帅湖广之军。

而朱祁钰之所以看重的梁珤,那是因为梁珤和方瑛一样,都有在老将王骥麾下效力,都有参与过征讨麗川之战。

梁珤眼下正在湖广,要是把方瑛再调往湖广,朱祁钰只怕梁珤会不服。

到时候要是二人相争,说不得还会坏了朱祁钰平苗大事。

不止是文人相轻,不是还有说武无第二吗?

争强好胜,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产生隔阂。

平苗一战是大事,朱祁钰不容有失。

要是景泰新朝的第一仗就败了,那么朱祁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望,就会备受打击。

“安远侯柳溥,本为广西总兵。”

“然而去年其回京统帅军抵御瓦剌,随后又出镇紫荆关。”

朱祁钰在这個时候提到孙太后的姻亲柳溥,群臣都知道不是为了宣扬其劳苦功高,只是为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柳溥作为孙太后的姻亲,又是军中宿将,朱祁钰只会将其远远打发,不可能会再次对其加以重用。

毕竟三征麗川的老将王骥,因为是朱祁镇的心腹爱将,不就是高官厚禄以送其返乡养老吗?

“蒙能既然逃亡了广西,那么朕便调方瑛为广西总兵,挂征蛮将军印。”

“而且广西距离云南较近,方瑛上任路途也不至于太远。”

“朕向来体恤臣子,不愿往来奔波之苦。”

朱祁钰还趁机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仁君形象!。

湖广比广西富裕,看似朱祁钰偏袒梁珤,其实朱祁钰是优先重用方瑛。

蒙能在广西,朱祁钰这是想让方瑛擒住蒙能这个反贼,以此来夺得平苗的头功。

而且湖广是生苗作乱,而广西除了生苗,还有瑶人也蠢蠢欲动。

原本明朝历史上的大藤峡之战,就是明军和瑶人的大打出手。

方瑛到了广西之后,不但可以有平苗之功,也可以有平瑶之功。

对于方瑛这个原本历史上平苗之功最重的名将,朱祁钰也是想方设法的为其争取军功。

“西南一带,其实从来就没有完全归入我华夏统治。”

朱祁钰突然话锋一转。

“西南之地,秦有百越,汉有夜郎,唐宋有大理。”

“我大明来开国之后,降服割据彩云之南的蒙元梁王。”

“而后以太祖养子沐氏永镇西南,以为我大明西南边境之屏障。”

“朕虽愚钝,然而也不敢忘华夏祖先之遗志。”

“西南万里之地,必入之我华夏!”

朱祁钰这两句话,这算得上是吹响了西南用兵的号角。

“陈友,自行伍而起,通晓士卒。”

“朕以其与沐氏一起,充任云南总兵官,挂镇南将军印。”

“李震征战南方多年,经历大小战阵无数。”

“充任为贵州总兵官,挂定蛮将军印。”

“襄城伯李瑾,大明勋贵之后,襄城伯李濬之孙,襄城伯李隆第三子。”

“朕委其充任四川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

“罗秉忠为归化蒙古人,忠心于我大明,擅长以骑兵冲锋陷阵。”

“充任重庆总兵官,挂镇西将军印。”

朱祁钰任命的五名总兵,在原本历史上都是赫赫战功,都是有参与平定苗、瑶之役。

这五位总兵,可以说代表了明军不同的团体。

他们之中,有汉人,也有异族,有勋贵,也有从士卒升上来。

朱祁钰为了最大程度的争取将士用命,故而提拔和各个不同山头派系,以此来获得军方的支持。

本着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都不是泛泛之辈的原则,朱祁钰顺势而为,以收其心。

而且为了突出武将之重,朱祁钰还特意简短介绍了这五位新任总兵。

“原礼部右侍郎侯琎,转调户部左侍郎,总督湖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五省粮草。”

“王来为贵州巡抚。”

“白圭为湖广巡抚。”

“年富为广西巡抚。”

“耿九畴为四川巡抚。”

“韩雍为云南巡抚。”

“程信为重庆知府。”

“此六人,战前为大军筹措钱粮,战后安抚归附之苗、瑶。”

皇帝不差饿兵,朱祁钰知道钱粮的重要性。

明朝巡抚不是常设官职,朱祁钰也是专人专用。

而且鉴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三权分立,朱祁钰必须以巡抚来强化对于一省的统治。

巡抚集权之后,才能更好的为前方将士输送粮草。

打仗就是花钱,朱祁钰就是要让五省巡抚充当平苗大军的钱粮管家。

如同之前的五总兵一样,朱祁钰这一次提拔起来的巡抚,也是名臣。

五巡抚都是在朱祁钰登基之前入仕,他们都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

而且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朱祁钰是特意让文臣供应粮草。

要是有人心怀不轨,只要断了其粮草,那么叛军就会不战自溃。

这里朱祁钰学的是雍正。

年羹尧虽然受命西征,然而粮草征集一事,年羹尧却是插不上手。

“景泰元年进士王越,出任贵州监察御史。

“景泰元年进士余子俊,出任四川监察御史。”

“景泰元年进士马文升,出任广西监察御史。”

“景泰元年进士秦纮,出任云南监察御史。”

“景泰元年进士丘濬,出任湖广监察御史。”

朱祁钰故意在这些新科进士之前加上“景泰元年”四个字,就是在告诉群臣,属于朱祁钰的时代彻底到来了。

这些出任五省巡察御史的新科进士,也都是后来的名臣。

朱祁钰让他们参与平苗之战,就是为了扶持朱祁钰自己的天子门生,打造其余朱祁钰自己的政治团体。

在明朝进士登科之后,通常都是授以科道官。

朱祁钰任命这五名景泰进士为巡察御史,也是符合官制,也不会显得吃相太过难看。

五总兵,都有过统兵征战。

五巡抚,都精通地方治理。

五御史,都是血气方刚。

平苗一战,是朱祁钰登基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用兵。

朱祁钰是经过慎重考虑,他不允许失败。

这次平苗官员的搭配,文武兼备,以老带新。

朱祁钰为此,是苦思良久。

“臣以为大军征讨不服之众,乃是理所应当。”

“陛下所委任文臣武将,也是思虑周全。”

“不过臣以为,陛下还有一事未算计!”

执掌五军都督府的杨洪,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既然是言兵事,杨洪觉得自己不可能不开口。

“莫非杨王是想亲自奔赴西南,为朕节制文武?”

朱祁钰对于杨家很看重,故而才以蒙古对杨洪的尊称“杨王”来称呼杨洪。

“若是老臣再年轻十年,自然是要争上一争的。”

杨洪顿时豪气万丈。

“然而臣已经古稀之年,纵然还能上马,怕也是舞不动刀了。”

“平苗之战,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尽全功。”

“臣年迈,知道自己不中用了。”

“老臣也担心,会坏了陛下的百年大计。”

说着说着,杨洪眼中的火光为之熄灭。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杨洪感同身受。

“然而万幸我大明有陛下。”

“臣想说的,陛下其实早就想到。”

“老臣冒冒失失出来禀奏,看来是多此一举了。”

说完,杨洪就退了下去。

知道自己老迈,杨洪颇有些英雄迟暮的悲哀。

不过杨洪出来,只是为了提醒朱祁钰而已。

就算杨洪此刻正值壮年,他也不会前往西南的。

杨氏一公三伯爵,群臣之中对其警惕的大有人在。

盈满则亏,杨洪只会韬光养晦,他不愿意挂帅出征。

杨氏已经显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要是杨洪再手握西南数十万雄兵,那不就是让自己被天子猜忌吗?

“杨王之言,便是说若五省各自为战,则会分散我平苗大军战力。”

“为统筹兼顾,当让五总兵尽听一人之军令。”

朱祁钰之前和杨洪对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将不如激将。”

“诸位爱卿,谁愿为朕分忧,谁愿统帅西南?”

朱祁钰对于平定西南很有信心,所以他当着群臣示之以轻松。

华夏军事,历来是北重南轻。

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华夏就算打得过,也是守不住。

以草原不能种植,就算于塞外驻军,也需要中原不断输送物资。

占领草原,那将会是一个无底洞。

而要是派出的驻军以游牧自给自足,那么距离太过遥远之下,便是华夏入夷狄。

而且游牧民族无法彻底被灭绝,北方游牧民族,可以在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上往来奔驰。

就算打不过华夏,难道他们还跑不过吗?

匈奴、柔然、鲜卑、契丹、女真、蒙古。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南方不同,南方少民和华夏都是农耕民族。

打下南方之地,可以驻军,可以军垦。

因为南方民族众多,因为南方多山多水,少民被分割成一个个区域,无法像北方草原整合统一。

中原王朝攻打南方少民,就是以大欺小。

算败了一时,也可以用庞大的体量而同化之。

“没人愿往吗?”

朱祁钰收回了心思。

而问出这一句话,朱祁钰是在欲擒故纵。

统帅数十万大军,节制西南五省文武。

面对如此之滔天权势,怎么可能没人心动?

只不过群臣之所以不自告奋勇,那是因为他们在思考一个问题。

自己够不够资格?

统帅平苗大军,必须同时满足好几个条件。

第一,和朱祁钰亲近,被朱祁钰信任!

数十万大军在手,又能节制地方文武官员。

如果不和朱祁钰亲近,朝廷怎么可能对其委任?

要是有不臣之心,不就是再出一个安禄山,再来一次安史之乱?

第二,声望和资历足够。

西南五省,可谓是半壁江山。

文臣武将众多之下,若是不能服众,那就会人心不服,那就难以做到上下一心。

朱祁钰委任的总兵和巡抚,都不是第一天步入仕途。

想要节制他们,可不是容易之事。

第三,能文能武。

平苗一战,不是杀光烧光,而是改土归流。

武力歼灭不服,文治化蛮夷入华夏。

平苗,征服和治理同样重要。

想通其中关键,群臣这才不敢出来争,他们害怕自己会贻笑大方。

自知才德不够的群臣,心里都在想着,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想来想去,群臣觉得能够符合挂帅的重臣,无外乎六人而已。

文臣方面,于谦、罗通、杨信民。

武将方面,杨洪、郭登、石亨。

于谦,兵部尚书,统帅文武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朝野冠以“独相”之名。

罗通,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军法司都督,在内外夹击之下守住了居庸关。

杨信民,广州大都督,平定广州百万民变,治理两广,组建广州水师。

杨洪,武将之首,国公之爵,镇守宣府多年,蒙古人尊称为“杨王”,杨家还有三位伯爵在军中效力。

郭登,以孤军守大同,封侯,和杨洪一起执掌五军都督府,提督京营,为明朝武将诗才第一。

石亨,以于谦副手打赢京师保卫战,封侯,外放镇守甘肃。

杨洪年迈,首先被派出。

要是死在征讨途中,只会打击军心士气。

石亨镇守的甘肃直面瓦剌,而且为九边重镇最西,似乎也不太合适。

广州民变不过才平息不到一年,以杨信民不费一刀一枪就让叛军纷纷归降的威望,朝廷也不好将其调离广州。

经过排除法,群臣的目光落在了于谦、郭登、罗通身上。

要不是此刻正是大朝会,说不得有好赌的官员都会开出盘口,好娱乐娱乐一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