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耿耿于怀

轶正见他说得认真,也就不再发问,任他直陈缘由。贾璘又说得犹豫,轶正随即明白,吩咐闲杂人等退去。

贾璘这才正式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眼下新火药配方已成,震天雷这种新火器的制造,以及火炮、火铳等改良工作,已经大范围地展开。

拥有了这些具有强大威力的火器,就必须要尽快用到军事中去。否则,会因为机密配方的泄露,或者是对方的跟随研发,而在此把几方面的军事力量,拉回到大致相当的水平中去。

不能以绝对优势武力对敌人进行打击,那么大成或者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或者只能再期待下一个奇迹出现的时候,才能再谈及恢复全部汉地,遏制蛮族侵略的可能。

眼下的局势,是用长城以北、黄河几字形以南的区域,来试验了新火器、新战法的有效。这样的战例,正应该迅速转移到洛阳以东、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

确定迅速有效地打击金人,这才是大成更应该做的。毕竟,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是人口众多、良田无数的最好区域。

现在金人虽然裹挟着无数汉人居于其间,可要是大成借着才刚取得的战术,顺势去进攻金人,想来必是战果丰硕可知。

皇帝轶正对贾璘的提议深表赞同,当然也有做再次开疆拓土的中兴皇帝的打算。可目前的难度首先来自于太极殿侧后方的大明宫。那里住着的太上皇,既是思想保守,又还身体健康——虽然退了位,可这些年,老皇帝仍然给新皇帝添了好几个皇弟和皇妹。

基于此,贾璘的建议,就是自己以前去订婚林氏黛玉为名,立刻奔赴扬州。到了那边,他先不动用官兵而是带着林家军,以巡边的名义探察淮河沿线。若得机会,贾璘立即北去作战。

金人自然要反击,战火就此点燃。两边广阔的边界线,就是以南面的扬州和北边的洛阳最为关键。那么扬州那边开了战,金人必会进击洛阳予以干扰。于是,大成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出兵“反击”的理由。

总体作战计划清楚,贾璘提出的理由和策略也很合理,轶正不得不认同。

接下来,就是如何确定作战主将的问题。贾璘在扬州率先发难,自然先行做主;洛阳一线由谁做主将呢?

轶正仍是按照老办法——以皇族某人为名义的主将,再以某位属于自己势力的人为主将。

贾璘当然不能认同。因为皇族为主将甚至太监为监军虽然是古来的帝王术之一,但其弊端实在严重:有功劳是这些人的,有败果却要将士们承担。更何况当下的大成,皇族中的人本来也被皇帝轶正猜忌,这样的方式已经转为亲信任职了,就先九省统制王子腾那样。

贾璘随即建言道:“老将军冯唐英勇无敌,况又贤明豁达,足以担当此任!陛下英明果决,万众无不仰望!”

他的话说罢,轶正皱眉沉思起来。

冯唐之前算是太上皇一派,虽然夺宫的事已经过去了多年,但轶正出于怨恨,仍对此有所耿耿。

但不便在贾璘的面前表露出什么,他只是淡然地问道:“若说可带兵之人,朝中却也不少。冯老将军又是赋闲多年,卿何以举荐他呢?”

贾璘立刻施礼回道:“诚如陛下所言。微臣建言,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有了新火器的出现,带兵的将领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其二,陛下洪威丕显,仁德远播。据此可以体现人尽其才,又帝心宽悯,官民人等必是为此感恩奋身,更可令迷途者知返、忠勇者莫可居功自傲。以冯老将军威名,又足以震慑部伍、吓敌胆魄!微臣所以才有此建言!”

轶正随后沉默下来,不再说及此事。

许久,他缓缓地说道:“太上皇近来身体欠安,你去拜望一下吧。”

贾璘施礼正要告退,轶正忽然想起来问道:“朕体念太上皇父情深重,每念及太上皇康健,朕时常忧心难以饮食。似乎听说卿有妙手?”

太上皇身体未必是“欠安”,只是因为不能足够开心地驾驭“龙床”而烦心罢了。皇帝轶正倒是的确忧虑,身体也的确不如太上皇结实。

但轶正也并非是忧虑太上皇的身体,而或者正好相反,担心自己活不过太上皇,而畏惧再有其他皇子“变天”的可能。

贾璘低头施礼道:“微臣不敢自诩,只不过能够试着宽慰人心罢了。”

轶正默默地说道:“卿且说来。”

“身心若能专注,定可怡养身心。陛下略微宽心,既得国事繁忙之闲暇欢娱,又可体会凡人家庭安乐。”贾璘回道,“至于太上皇,微臣并不敢乱言,只是前去拜见。”

关于太上皇,贾璘的意思是见了面再说什么是否能看病的话。而对于轶正,贾璘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够专注于情事,而不要过多采御。

作为皇帝的轶正何等精明,自然懂得贾璘这是在为其族姐贾元春邀宠的意思。贾璘现在是四品官,而且再又立下大功,肯定还要被封赏。偏他又年轻,所以以他的年龄与官位来说,为姐姐争些哪怕是虚名,也是极为正常的事,轶正必然不会因此怪罪。

贾元春属于贾氏一派,轶正拔擢她为贵妃级别,原也有着多重的心思。比如以此示恩,令贾氏及其势力安心并借此试探;比如借此机会消耗贾氏财力,以修建大观园为主——那是上百万两银子的开销。贾氏凭借荫封下来的节余,必是因此消耗许多;更或许,轶正还能就此看出贾氏及其势力,是否确定地对自己忠心。

但若公平来说,轶正也的确对贾元春很欣赏,因为她多才而贤良温淑,说话办事以及与人交往都极为得体。

总之,轶正对贾璘是看重的。因为这个贾氏的子嗣,自小就是孤苦伶仃。后来的确凭借己力举业,更并非靠拢哪一方势力,而是“广结良缘”。这并不意味贾璘油滑,只是他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贾璘的凡此种种,轶正很清楚:贾璘是忠心于自己的。

这从贾璘的做事风格就能看出来,比如即便不喜欢裘方,也能认真地与其交往。再比如对忠顺王的恭敬,以及对秦可卿的照顾等等。至于他纳娶老义忠亲王的遗女妙玉为侧室,也能看出贾璘的善良勇敢。

轶正有铁腕不假,但对于已经离世的老义忠亲王也已经释怀。更何况老义忠亲王的女儿,自小的确流浪孤苦。

想来总是皇族一脉,轶正自己不能公开对此做什么,却焉能不为此感谢贾璘的“懂事”?

所以此时的轶正只有心中暗笑,略微点了点头。

贾璘随后再请示道:“求陛下恩允。微臣远行在外,许久未拜见贤德妃。既念及姊弟情分,微臣更想再蒙娘娘的教诲,因此颇为想念。”

“准。”轶正说罢,也的确觉得有些疲惫了,就摆了摆手。

贾璘躬身告退,出来侧殿后,在李忠的带领下去了大明宫的含元殿。

到了这里,他站在外面等候多时,得到了太上皇愿意会见的回复。进去施礼后,贾璘略微抬头,只见那位身穿龙袍的老皇帝,虽然须发花白,但两眼仍是有神。

就此可见自己猜测不虚,这个老皇帝的身子骨儿健康着呢。要说比一比的话,轶正或许还真难胜过这位太上皇呢。

施礼后,贾璘回应了太上皇对于边事的询问。

原本并不认可大肆兴兵,但好在贾璘以一已之身承担了可能的战败结果,却又顺利地夺下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地区,太上皇倒也觉得很欣慰。

“卿尽忠国事,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我虽年老,但皇帝必可怜惜你,必有重用可知。”太上皇说了客气话,贾璘连忙回道:“普天皆是称颂太上皇洪德无边!”

听得满意,太上皇再询问了一些作战相关的事,尤其对后勤供应破为重视。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