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人

盛希平扔下这句话,就转身去洗手了,根本不管身后弟弟那哀怨的小眼神儿。

另一边,张淑珍则忍着笑,推开西屋门,招呼老二老三出来吃饭。

“哎呦,你俩可别看书了,大晚上这灯也不亮,再把眼睛看坏了。”

盛希安、盛希康听见母亲招呼,这才放下书本,从西屋出来,到东屋吃饭。

东屋炕上,放着长方形的炕桌。

一家之主盛连成坐在炕头那边最里的位置,左手边是妻子张淑珍,再外面是俩闺女。

老疙瘩盛希泰在盛连成右手边,然后才是盛希平、盛希安、盛希康。

盛连成是齐鲁人,老家是单城那边的,盛家地少孩子多,家里日子艰难不好过。

五零年的时候,盛家有个亲自在三岔子森工局当工人,说是那边日子好过。

盛连成就拿了老娘东拼西凑借来的钱,坐车来东北了。

到了东北果然招了工,安排在临江森工局下属的林场工作。

临江森工局是这边开发最早的森工企业,其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通化利华林木公司临江分公司。

rB鬼子倒台后,四八年改为安东林务局临江分局,后来又改名辽东林务局临江分局。

五三年改为临江森工局,六一年改名临江林业局。

那年月的林业开发,属于边建设边生产,顺着森林铁路往里发展。

林业工人也是如此,伐区在哪里,工人就在哪里干活。

这个工区干完,就往下一个工区迁移。

盛连成从临江局到大沙河林场,接着又到了漫江林场,六三年搬到了曙光林场,六五年的时候搬到了最里面的前川林场。

前川林场离着长白山保护区很近了,开发的最晚,这边森林资源丰富,算是北线上最大的一个林场。

盛连成在林业战线上工作多年,从最开始的清林工开始,当过拖拉机助手、油锯手、拖拉机手。

到如今,是林场二工队的工队长,同时还兼任了小修厂的厂长,也算是很厉害了。新笔趣阁

张淑珍跟盛连成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应该说林业工人里面,一大部分人娶媳妇都是老家的。

没办法啊,东北林区地广人稀,这些工人常年到头见不着个女的。

都是趁着回乡探亲的机会,说个媳妇,从老家带过来,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那个年月,但凡是在外面当工人,穿着一身“更生布”工作服回乡的年轻人,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别管高矮胖瘦,也别管丑俊,在外面只要是挣工资,吃国库粮的工人,回到老家都能领一个高高大大的俊媳妇。

盛连成在东北工作四年,好不容易抽空回趟老家看望父母亲人。

盛家老太太一看儿子回来了,就赶紧张罗给儿子说亲娶媳妇。

正好经人介绍,就相看了张淑珍。

俩人见面看对了眼,盛连成给张家买了一只羊,又给了几十块钱,就算是定下了亲事。

过了些日子,俩人去乡里开了结婚证,在盛连成寄回来钱给爹妈盖的新房子里结了婚。

婚后没多久,两口子就动身返回了东北。

从此以后,张淑珍便同其他小媳妇一样,跟着丈夫在东北林区扎下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盛连成夫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闺女。

俩人也没多少文化,就想着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就行。

正好这一辈儿孩子按希字排行,前面三个就叫盛希平、盛希安、盛希康。

那年月孩子都密,三个儿子接连出生后,张淑珍又怀了孕,生出来一看是俩闺女。

闺女的名字是小学老师帮忙给起的,没按希字排行。

孩子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桃李芳菲的时节。

所以那老师就给俩女孩起名,盛云芳、盛云菲。

最后老疙瘩出生,也是找别人给起的名,叫盛希泰。

至此,盛家四兄弟,平安康泰就齐了。

盛希平看着眼前这一家子八口人,上辈子的记忆在脑子里翻滚,一时间心绪难平。

“老二,你们学校最近怎么样?学习累不累啊?”

盛希平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然后夹了筷子菜,放到弟弟碗里。

“哥,学习挺有意思的,不累。”

盛希安抬头,朝着他哥笑了笑,然后低头继续扒饭。

六月初,实际上也没太多能吃的菜蔬。

婆婆丁、荠菜、大叶芹、广东菜、猴子腿儿等野菜都过季了,也就是菜园里的小白菜、水萝卜、茼蒿、菠菜这些。

盛家饭桌上,一小盆酱茼蒿、一小盆小白菜炖豆腐。

另外还有些水萝卜、萝卜缨儿、小生菜、大葱啥的,一碗自家做的大酱,也就这些。

好歹那小白菜炖豆腐里面,放了些大油和油渍了,也就是炼油剩的油渣,吃起来倒是挺香的。

那油渍了还是冬天的时候,盛希平跟着师父进山杀了一头黑瞎子,回来分了不少肥肉炼的。

职工和家属的粮油都是凭供应,一家八口人吃饭,每个月供应那点儿油根本不够干啥的。

张淑珍过日子仔细,没舍得给孩子们吃几块儿油渍了,直接跟油搅拌在一块儿放在了坛子里,留着炒菜使。

盛希泰那小馋猫,最爱干的事就是趁着家里没人,偷摸拿了筷子,从油坛子里挑油渍了吃。

春天这些菜都需要油水,再加上孩子们正长身体的时候,张淑珍都得仔细掂量着做菜。

正好那坛子油快到底了,油渍了比较多,今晚上的小白菜炖豆腐里面就多放了几块儿。

盛希平无视老疙瘩渴望的眼神儿,把最后一块儿油渍了夹到了盛希安的碗里。

“多吃点儿,你这看书学习累眼睛,一定得吃点儿油水。”

“嗯,嗯,知道了,谢谢哥。”

木讷不善言辞的盛希安,只能连连点头,然后继续低头吃饭。

盛希平看着老二,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二盛希安明年高中毕业,这年月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没啥出路,只能上山下乡当知青。

一边干活锻炼,一边等待招工的消息,或者是赶上机会当兵。

盛希安爱看书学习,念书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

七七年恢复高考的时候,盛希安也报名了,而且还真就考上了通化师范。

可那个年月想要上大学不容易,光是成绩够没用,还得看平日里的劳动表现、思想是否进步,同时也要审核家庭。

按说,盛连成是苦出身,而且工作多年数次被评为先进模范啥的,应该没啥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