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书店风波

“老爷子,在那边。”

这位老人应是书店的熟客,前台很是热情。一番流畅的问答,如同事先排练好一般。

“刘爷爷好。”

看到老爷子走了过来,陆和雅倏地一下站了起来,礼貌问好,手指则扣着衣角,略显局促紧张。

“好好,陆丫头啊,你好啊!”

老爷子笑着打了声招呼。

“赶紧坐下,没必要紧张嘛,毕竟老头子我也不是什么吃人的魔鬼。你父母现在怎么样了,这真是好久没见过了。”

“啊?我父母都挺好的,他们也十分挂念老爷子您。”

“那挺好,那挺好。本来还想……诶,要不这么嘛。这也快元宵了,不如咱两家再聚一次,陆丫头觉得如何那?”

“我觉得可以啊,那,那我回去问问父母是怎么想法?”

刘老爷子全名为刘鹤言,是中州某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两家曾经是邻居,彼此间关系也不错,陆和雅对于文学的兴趣有一半也得益于老爷子。

“文渊馆的?”

唠了唠家常,看出对方还是有些紧张,老爷子转移了下话题。

“嗯,刘爷爷您也对这些感兴趣?”

“哈,那当然啊!我可听闻了你是你们学校有名的文艺女神,要我说这言情也没什么不好的嘛。要不你这位女神给老头子介绍介绍?”

“啊?”

陆和雅更是震惊。

她们学校里的许多老师可是视言情为洪水猛兽,更别提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了。可如今,对方似乎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般。

“啊!那个,那个如果您想看的话可以看看那些古早的大神作品。里面不少句子写得都挺不错,就,就很有那古人的感觉,只是写家国的那种大气磅礴的作品比较少,给人感觉缺了些格局。”

“对了,就这本,我觉得就很不错,完全没有上述的那些缺点。”

“这本就是文渊馆的那本?”

刘老爷子拿起陆和雅桌上放的那本包装精致的,看了半天。

看这个包装,文渊馆对它很看重那!

“《桃花扇》,这是那个第二名的?唔——”

老爷子看书很慢,逐字逐句的阅读。其实,这种阅读对于快餐文学和商业文学来说是复杂的。

且不提文笔等,单论那种按字数算钱的,不少作家为了多挣钱是习惯性水字数的,很难做到传统追求的字字珠玑。

但这是普通的吗?

当然不是!

这可是《桃花扇》那!

北有洪晟《长生殿》,南有孔尚任《桃花扇》。

尽管卿隐并不知道这个,但不妨碍作品本身的优秀。

《桃花扇》作为一部清代传奇,是属于戏剧范畴的。卿隐接触到的那本也是如此。

但实际上并不是先有传奇《桃花扇》,再有这本的。卿隐一开始是受到了一个世界的情思,去描写一个他旁观了全程的故事。

等他写完后,才收到一本原版《桃花扇》,差点没被气吐血。随后又被带入到孔尚任在江南寻找素材的生活中,做到了感同身受。

最后再次创作时,卿隐将传奇的来历做了略微修改,同时把戏剧改为了,但又兼顾了原版独有的韵味。

卿隐为了这部,差点没因为脑容量与毅力不够而崩溃。

可以说这部沾着的不仅仅是孔尚任的血泪与南明君臣的血泪,还有卿隐本人的血泪。

刘老爷子仔细欣赏着这部巨著,一边赞叹着这部的优秀,一边又在怀疑人生。

莫非,传说中的网文是这样的吗?

那是好事啊!

《桃花扇》开篇光是序言就有数篇,除去作者本人的,还有文渊馆主编以及特邀的当今文坛泰斗姚文炳老先生亲自作的序。可见其排面之大。

当读到那幕唱戏的画面时,刘老爷子连拍大腿,大呼形象。

“看来这作者也是一票友啊!”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错了错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连下去。另来另来!”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又不是了,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妙妙!是的狠了,往下来。”

……

刘老爷子抚掌,这一段颇有韵味。

就是这一折戏他并未听过啊!《牡丹亭》?这唱词是妙,不应无名啊!

不会,不会是……他自己的旧作吧!

“妙极妙极,不愧是传奇,确实是奇那!”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老爷子揉了揉略显发酸的眼睛,继续看了下去。

“刘爷爷,刘爷爷。”

“怎么了,陆丫头?”

不知过了多久,陆和雅在一旁偷摸地戳了戳,示意时间有点晚了。

“哦,确实,该回去吃饭了。走吧,要不然今晚就来我家吃吧,你宋奶奶可是想死你了,整日念叨着想让你当她的乖孙女。”

看着时间实在有点晚了,老爷子收拾了一下,顺手往后大致翻了翻。当看到寄扇与题画之时,刘老爷子更是心痒难耐。

“麻烦把这本一下,谢谢了。”

裹着书,老爷子就着急忙慌往家赶,想赶紧看到后续内容。

“诶,刘爷爷,走慢点,慢点。我扶着您点!”

……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桃花扇》一炮而红。

或许它的受众广度不如其他书,但因为自身的优秀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粘度是很高的。有着《桃花扇》书迷的疯狂安利,其他人不说看过,至少也该是听过的。

诸如刘老爷子这些人,也纷纷向自己的同事或晚辈推荐此事,网上也大加赞赏,迅速时此书受到了圈里极大的关注。

不少大佬或是因为的优秀,或是出于其他大佬的面子,纷纷亲自下场为其背书。

“当世第一等传奇。”

“建国以来,风月言情者以此书为最,企及者鲜有,而超越者难有。”

《桃花扇》的热度不断攀升,大家都在为其做着深度解读。

一时间,竟忘了关注这《桃花扇》是在网文榜单上发出的。也不知道文渊馆这一仗算赢了还是输了。

当然,也不能说其他销量很差,只是评价没有这本书高,而《桃花扇》本身确实属于热度高峰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