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保持现状

很快的, 简书枚当上进料检验组组长的消息就在厂里传开了。

有些人再羡慕和嫉妒,当着她的面,也只能恭喜。

程秋华更是直接叫嚷着:“请吃饭, 请吃饭, 你都连跳二级了。”

“行啊。”简书枚爽快的答应了, 反正这也算是喜事嘛, 而且她也挺愿意和程秋华在一起闲聊的。

朱组长走了,也就剩下个程秋华与她关系最好了。再者,她可以和程秋华一起说说方博洋。和别人她还不好提方博洋,实在是当初那事儿闹的挺难看。

虽然也有程秋华这样的明白人, 但总有人爱乱传闲言, 还会最恶毒的语言来评论。所以她不想让人知道她还和方博洋有来往, 并且两人关系很好。

工厂大了,人多了, 真是什么人都有。特别是生产部, 还有不少人是和他们一班子同学同期来的, 本来就够眼红他们几人换了好岗位。再加上生产部乱七八糟的事情多了去, 每天在搞生产,像机器似的加班加点的生活,也无聊又烦燥。哪个愿意天天过这样的生活啊。

底层员工,有点门路的,哪个不想换个岗位啊, 但机会就那么几个, 你上了他就上不了。眼红嫉妒也是正常现象。

所以,就是生产部的那些个组长,课长们,对管艳萍和简书枚明面上笑脸相迎, 背后里,又不知道说了多少难听的话呢。

反而,工程师这个群体很少谈论这些。因为他们本身的位置就比较高,甚至大部分人比管艳萍和简书枚高。哪怕简书枚现在变成了组长,还是离人家那些高级工程师们有距离的。

人家犯不着去眼红嫉妒她俩,反而因为跳出了这个局限,能更公平的看待她们,及她们有关的事情,因此对她们很和气,和她们的关系也不错。

至于生产部的各小组长,明着是和简书枚现级别平等,但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工资待遇,都是比不上简书枚的。所以,她这一升职,巴结的,眼红的,各种人都有。

程秋华谈到她升职的事情,都直言且羡慕的道:“你运气真好

。难怪一些人眼红的。你要是再跳一级,就可以当课长了。”

他其实一点儿也不喜欢品管课的课长,太装腔作势了。

“是很好。我也承认。不过课长我可不敢想。”简书枚也觉得自己运气好。

要是朱组长不走,别说她了,就是郭协理出面,都不可能动到朱组长的位置。但他走了,这个空缺还让她顶上了。突然当上组长,这真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呢。

管理职和工程师这种技术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管理职的人,不要求多高的技术能力,但是一定要会管理一个团队,让大家在你手下能发挥出应该有的效率,你要知人善用,要会与其他部门打交道,善于沟通。

但技术职,对你要求最多的,是你的技术能力,比如以前的方博洋就是这种典型,他的技术很好,所以他的地位也很高。而且这种技术职能强的人,也会带一个小团队,比如程秋华,就是集管理与技术为一身的人,在公司比别的管理级和纯粹的工程师地位要高的多,有超群的地位,因此他才能接到外线电话。说要给自己招个助理就招了个助理。

程秋华的话语权挺大的,和公司高层之间的关系也挺好。有本领的人嘛,在哪里都吃得香。

但他都不认为自己有多好的运气,毕竟很多时候,他是靠实力说话的。机器就在哪里,别人都搞不转的时候,他就能搞转。

“你倒不客气啊。”程秋华忍不信翻了个白眼,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还有点酸。

“这有什么好客气的啊。”简书枚笑了笑,又说:“还不知道别人都说了些什么难听的话呢?”

程秋华都被她这句话弄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很清楚,真正觉得简书枚是因为自身能力强才得到这个职位的人,总是少部分。大部分总会觉得是因为她与郭协理关系好,甚至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原因,她才能得到这个职位。

他只得呵呵笑了几句,指着她说:“说不过你,吃我总吃得过你吧。我这次要狠狠宰你一顿。”

“行啊。去小餐馆,随便你点菜。”简书枚笑道。

小餐馆消费就那样,而且两个人,也不可能吃一堆的菜,要是男性多,喝点酒,还能多吃点。不然,光吃饭,真吃不了几个菜。就他们两个人吃,最多点三个菜就足够了,甚至两个菜完全够吃。

张姐夫做生意还是蛮实在的,菜的份量都很足。所以,回头客才多啊。这年头,在外面打工,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你家的饭菜味道不错,份量又足,才能吸引客人。不然,味道再好,也是枉然。吃得起的人毕竟是少数,舍得花大价钱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餐馆的生意好,不到半年的时候,张进波就把当初他们三人投入的钱全部拿出来了。只不过他自己的钱没能全部拿回来,因为要分一些给他姐夫。

陈嫂子是直接拿工资的人,张姐夫这个工资不太好算,每月他除了和陈嫂子拿一样多的工资,还要算利润分成的,和张进波两人对半分。毕竟这个餐馆能开下来,没有他可不行。他肯定是要拿大头的。

看到张进波算的帐,管艳萍兴奋的乐开了花。

“哇,做餐馆真赚钱。不到半年就能回本啊。”

张进波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焦急和担心,自信的说:“不出一年,我们几个加起来就能赚超过一万块了。”

万元户这个概念,还要归功于,八十年代中末期,各地方的万元户宣传。而现在也才九十年代的前期。对于大多数月薪才几百元的打工人来说,一万元也是个大数目啊,哪怕是分成三分,也是三千多元。对于现在的简书枚,管艳萍来说,也是快半年的工资呢。

按这个速度估计,他们这个小餐馆,再过一年,就能带来三万左右的收益,这个数目,就是简书枚都没有想过的。而且她和管艳萍是真的没管小餐馆的事,顶多闲着时候去餐馆玩玩,如果在这个时候,餐馆生意好,就帮着打个下手。

所有的帐目和经营方式,都是张进波在管理。他真的为这个小餐馆付出了很多。他身上背负着姐姐一家的重望,还有两个同学的期待。让他不得不想尽办法让小餐馆赚钱。不过这样也让他成长的很快,现

在的他已经在悄然变化了。只不过还没什么人发现。

管艳萍是不懂这些,简书枚是信得过张进波。而张姐夫也挺信服小舅子的,每天买了多少菜,花了多少钱,卖了多少出去,都记录的一清二楚。再减去房租,工资等费用。小餐馆的纯利就算得出来了。

这时候大家的心思还很纯朴,能挣到钱,大家都高兴,还没有人有小心思,搞些中饱私囊的行为。

大家齐心合力,只想把小餐馆经营的更好,这样大家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了。

简书枚还提议:“生意好,活儿多,我们也给陈嫂子涨一点工钱。”

免得人家说你们老板这么赚,对我还这么小气,干的不快活,影响生意嘛。再说了,赚的多,本也该多分一点给人家啊。

“行啊,下月起给她涨五十块。”张进波也同意了。

陈嫂子一听自己也能涨工资,果然开心,干活也更卖力了。

张进波还说:“嫂子,你放心,我们绝不会亏待你的。”

他要稳定军心,其实他还留了一手,没有把帐目给陈嫂子看。但是他姐夫是个直肠子,他怕这兄妹两在一起,仔细一算,陈嫂子就知道小餐馆有多大的利润了。

不过,时间做长了,陈嫂子自己也能估算出来,毕竟天天有多少客,买了多少菜,她大体心中有数。就看那时候,她是心大要单独干去挣大钱,还是愿意继续在小餐馆,不用操太多的心,就拿着这份也不少的工资了。

从上个月起,小餐馆就是纯赚了呢。一个月下来,能给简书枚带来几百元甚至更多的纯利。这可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入,不止比很多人的工资还要多,而且她还不需要操心小餐馆的经营,简直算是白拿的。

她的那笔钱放在银行,才能得几个利息钱啊,这才叫钱生钱呢。可见做生意还是比打工强多了。她也算是给自己摸索了一条更加容易挣钱的路子。

所以,这个月,她很大方的多给家里寄了一百块钱。因为开心啊。不过,这是和管艳萍商量过后才多寄的,说的也是这个月多加班所得。

管艳

萍手上有钱,也不是那种舍不得给家里的。

应该说这个年代的农村多子女家庭的未婚姑娘,挣了钱都会拿给父母。拿多拿少,就看你自己了。有人会像简书枚的前世一样,全部拿回家。也有人和现在的简书枚管艳萍一样,只拿一部分钱回家,自己留下一部分。

简书枚打算再过一个月,把寄回家的钱直接每月增加一百块,因为她升职加薪了。虽然寄回去的钱多,但她剩下的钱也多了,总有一大半还在自己手中呢。

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不是为了分享,而是要告诉他们,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读了书是有用的。她就是因为读了书,又认真工作,才能更快的升职加薪。

她也要让家人慢慢转变观点,尊重她为这个家的付出。

再者,她不告诉,估计家里人也会慢慢知道。

至于达不达到她想要的效果,她也不在意了。反正按照前世的时间线,马上就该有不少老乡出来制衣厂打工了。再加上张进波姐姐带出来的这一群人,和她家也不是很远。

有些话,也能通过他们传回去。与其让别人传言,她还不如自己主动说呢。要是让她家里人知道她在外面升职加薪,在工厂里风风光光的,她还只寄那一点儿钱回去,不止家人,连亲戚邻里乡亲都要骂她了。

甚至大家还会说,女生外向,养女儿就是不划算,挣了钱也不会给家里,何必要好好养。这种话说的人多了,对当地的女孩子的受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前世,她看的很清楚,那些姑娘出来制衣厂工作后,挣的钱全寄回家去,家家户户盖新楼房,买彩电,买摩托车等等。

人人都觉得姑娘家不用多读书,早早出来打工挣钱是正经事,搞的退学成风,那些女孩子们比她这年纪的人还要读书少。

真是不像话。

而她简书枚就成了反面例子,因为她读了书,也没有比别人挣的多,以至于后来她大妹居然是十年间,他们那块地方唯一的大学生。

所以,她父母倍觉得有面子啊。家里有唯一的大学生啊,

当时连镇上,县城里都有领导来,还给了一些奖金的。而且她大妹嘴又甜,又会在外面人面前表现,让大家以为她给这家付出了很多。

人人都对她大妹好,总觉得她大妹高人一等。

这一世,她倒要看看,她家里人还会不会拿她和这些姑娘比。四邻八村的人,还会不会觉得女孩子不用读书了。

所以,她挣了钱,又还没有出嫁有自己的小家要顾,不能不管父母弟妹啊。其实很多家庭也会照顾出嫁了的女儿,大家互相帮助。

张进波家就是这样的啊,他爸妈就同意女儿女婿来找儿子,也要求儿子尽可能的帮帮姐姐姐夫。他姐姐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妻出来了,两个孩子也会经常去外公家生活,有什么事外公也会出面,因为孩子的爷奶年纪大,有些管不了。

管艳萍家其实也差不多,她父母也时不时帮衬一下她大姐。

农村人是很讲究大家族关系的,你同一个镇甚至相邻的镇,都能七扯八拉的搭上些亲戚关系。说是亲戚,你总得照顾一下。亲戚都要照顾,自己的嫡亲父母弟妹不照顾吗?

不怕被人戳断脊梁骨呢。

只能说,她现在不会把家里当成自己的责任,也不会把整个家背着了。她计划着大妹读大学二年级开始,她就要开始减少寄钱给家里了,让大妹去负担一些。

她上学不用花家里什么钱,她大妹一个大学生,不管是拿学校的奖学金,还是出去做家教,打零工,总能挣到一些钱的。大妹不用管家里要钱,再加上她这些年寄回去的钱,父母自己又在挣钱,养家糊口是绰绰有余的。

等大妹毕业工作了,家里人再找大妹要一点,拿来给两个小的读书,日子就更加没负担了。

她要把挣钱养家的责任传递给大妹。不该只有她一个人付出。

说来说去,她还是不甘心前世受到的那些不公平待遇。这一世她要找补回来。她为这个家花了钱,付出了,就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爱护。

不然,就都给我滚蛋。各管各的吧。

当了组长,简书枚也把很快这事

写信告诉方博洋了。她很想和他分享这个好消息。哪所身边的人都在祝贺她,这个人却是她第一时间就想到的。

方博洋也写信过来祝贺她。

还夸她是个自强不息的姑娘,说自己很佩服她,这么快就升职加薪。她抱怨自己加薪加的少了,方博洋也说,她这种身兼二职的不可能加太多薪水,并且鼓励她多学习如何管人,以后就可以走管理职了。吃技术饭,不是不好,但能多一条路,也没什么不好啊。

简书枚脸红,知道自己其实完全比不上方博洋,但心里却又甜滋滋。她知道方博洋的观点是对的,并且他是真心关心自己的。

两人这种频繁的书信往来,已经成了惯性。别人不知道,但管艳萍和程秋华却很清楚。

只过管艳萍知道简书枚样样都比自己强,做什么事情都轮不到要她来操心,也不会多说什么,只会在心里祝福她。

偶尔她也会隐晦的提醒一下简书枚,让她注意一下分寸。不管怎样,扯上男女关系,往往吃亏的是女孩子。她不能看着简书枚吃这种暗亏。

好在简书枚只是和方博洋书信来往,两人连面都见不到,暂时也吃不到什么大亏。

简书枚也没完全没有想过,现在就要谈恋爱。她在感情方面很迟钝,并且不自信。其实看她对家人的态度,就能看到她本身就不是很矛盾的人。她有时候雷厉风行,有时候又裹足不前。

她对方博洋的感情也比较复杂,有爱意更多的却是尊重,亦师又亦友。她不敢奢望方博洋会爱上她,所以她也不去朝这方面想。保持现状,她很满意。

程秋华却忍不住问方博洋:“你俩真的要搞鸿雁传书,学古代人谈恋爱了啊?”

方博洋被问到发愣,却一本正经的回答:“我们是正常的笔友关系。”

“屁的笔友,哪个年轻男女月月通信,还只是笔友关系啊?你是骗我还是骗你自己呢。”程秋华笑骂道。

方博洋被他点醒了,又说:“我仔细想了想,我俩这关系,确实有点暧昧,但是离那一步也还差了点。”

别看两人月月通信,

但是也从未曾谈过感情方面的话题啊。

多半时候,就是简书枚提出问题,他在解答。再就是各自说点生活中的小趣事,与小烦恼。比如简书枚会说工作中,哪个人干活不行,只会拖后腿,却最后在经理面前表现。又比如,她现在白话学的比较好了,敢直接和本地人交流了。有时候,她也会说今天在工作闹了点什么小笑话等等。

方博洋也一样,简书枚搞学习,他也被动的跟着学了不少,英语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都进步了不小,甚至白话也学了一些,连一些专业知识,都不知不觉的增加了。

帮别人学习时,自己也会跟着学习。

但他俩,真的没有提过感情方面的话题。要不是程秋华提起,他都不知道,在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和她通信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也开始省视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上这个小姑娘了。

有这种反省,所以谈恋爱,暂时离他俩还远。

其实他也有点苦恼,一开始他真没有想和简书枚谈恋爱的想法。他俩的关系,完全是在日积月累中加深的。

并且说实话,两人现在不在一个市,相距甚远,来往也颇为不便。他甚至也没有找到机会回原厂去玩玩。平时工作忙,休息一天根本就不想动,两天,跑一趟还不太够用,过年,他又要回家去。

另一方面,简书枚明显有自己的一堆人生规划,谈恋爱暂时还不在这些规划里面。所有的周日她都要去上课,他就算过来了,也难得见到人。

在她这个年纪,个人问题,确实也还不用着急。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急什么呢。甚至方博洋也觉得自己不用着急,他也只比简书枚大四岁而已。

他上学早,比同学们都小两到三岁呢。他的大多数同学大学毕业是有二十二,三岁,甚至有二十四,二十五岁的。而他只有二十一岁。他都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简书枚才中专毕业来工厂。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两人都还没有想组成一个新家的迫切希望,谈恋爱就意味着很快步入婚姻生活。这年头,谁恋爱一谈十年八

年的。

但结婚就表示,马上会生小孩子。

这么一想,他也有点害怕。他怕自己还撑不起一个家,也无法去承担做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所以,他要再等等,也给些时间,去看清自己的心。

保持目前的关系,他也觉得挺好。

听了他的解释,程秋华也很无语,“算了,这是你俩的事情。我这个外人瞎操些什么心哦。”

当事人不急,他急个什么劲呢。虽然他觉得这两人就是在谈恋爱。但人家当事人双方都不这样认为。也许这两人真的是还差点火候呢。

不过,他也蛮赞同方博洋的话。

简书枚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且她现在很忙,又是工作又是学习的,有点空闲还要去小餐馆帮一下忙。着实没什么时间谈恋爱,再者远距离的恋爱,也容易夭折。而方博洋也还很年轻,也是该忙事业的时候,再过两年谈恋爱能更加从容。

总之,当事人不急,别人也管不了。这些话他能和方博洋说,却不好意思和简书枚说。哪怕他和简书枚熟的不行,时常开玩笑打打闹闹,他和简书枚,其实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

简书枚和方博洋,也没有去捅穿这层窗户纸,就一月一封信这样保持着联系。但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知不觉间都说给对方听了。他们还需要一个契机,关系才能有变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