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求仁得仁 (4k)

朱标的问题,让杨宪有些尴尬。

男人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让人说不行。

最让杨宪想不明白的是,他明明很行,行到就连身为草原女儿的王月悯也根本吃不消。

而且婚后杨宪也没有刻意去做防护措施,可事实摆在眼前王月悯就是没有怀上,看来回去后还得加把劲,杨宪心中想道。

呜呜呜――

木拐杵地的声音,在火车站台上响起。

“抑或是说,你要用十二皇子的那套说辞,来说服我?!”

杨宪看着宋濂,嘴角微微扬起,开口笑道:“我来告诉宋大学士,你口中这些罪不可赦的铁疙瘩,有什么作用。”

杨宪他们也随着朱元璋的目光,转头看去,视线中苍老的宋濂杵着拐杖,在他学生方孝孺搀扶下,走到了大明发车仪式现场。

能够在更短的时间,生产更多的东西,百姓的生活还能变差了不成?

就连宋濂曾经的学生太子朱标也没能领会。

从朝廷开始研究蒸汽机那天起,宋濂内心就感觉到深深的不安。

可不能因为发展的阵痛,就停止发展。

宋濂抬起头,看着朱元璋开口道:“臣斗胆,今日之大明,有覆舟之忧。”

“不然大明日后必将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现在事实摆在眼前,宋濂并不是在质疑蒸汽机的作用。

在场一些大臣们在听了宋濂的这一番论述后,也不由觉得他所说的话有道理。

在宋濂看来,用了蒸汽机后。

大明的国力确实会得到空前的强盛。

“陛下,臣并非危言耸听。”宋濂大声喊道。

在今天这样本该大喜大贺的日子,却跑出来说这样的晦气话,朱元璋给宋濂气笑了。

一旁的朱柏还要开口,却是被杨宪打断。

朱元璋听到突兀的声音,脸上笑容渐渐收敛,转头看去。

晚上一闭上眼,更是连连作恶梦。

在场大部分人在听到宋濂这句话时,第一反应都是这老家伙果然是老糊涂了。

宋濂先是朝朱元璋行了一个礼,然后这才接着开口说道:“杨国公提倡发明的这个蒸汽机,如他所说,能够用蒸汽推动万物,有了它确实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可陛下,老臣要问一句,这样真能让大明的百姓们生活过得更好吗?”

见宋濂提到了扬州,在场所有人都是下意识看了一眼杨宪。

朱元璋沉吟着没有说话。

从这一点来看,他又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儒。

朱标转头看了一眼正在冒烟的火车头,两眼也放着光芒,眼前的火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钢铁怪兽。

朱柏接着开口道:“这些车夫既然明知道以后都没有生意了,那为什么不转行?”

不是这些车夫他们不愿意学习新的技能,可他们给人干了半辈子的车夫了,人到中年了,让他们下岗去转行,又谈何容易。

可眼前宋濂却是在这个时候,不断唱衰大明,朱元璋脾气会好才怪。

“好,今天咱就给你个机会,可要是你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可就不要怪咱治你个妖言惑众的罪了。”朱元璋沉声道。

甚至可以达到古往今来连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就在这时,火车响起了轰鸣,缓解了杨宪的尴尬。

“接下来几十年,大明发展的速度会远超在场所有人的想象。蒸汽机的发展,带来的远远不止是火力火车这么简单。蒸汽机发展,所引发的将会是一场革命,一场工业技术性的革命!”

科技的发展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意味着日子会越过越好。

这些年大明国力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疆土之大更是超过以往任何一朝,如今更是发明出了蒸汽机这样的神器,问鼎世界之巅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到时候咱们大明生产出的粮食,将能够让全天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一日三餐,顿顿都能吃上白米饭。”

而接下来,宋濂的话,果然验证了杨宪的看法。

涓.涓.浜

“轨道列车速度又快,人坐在里头又舒服,而且买一张普通票,比直接雇佣马车要更加便宜,没人愿意雇车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十二皇子朱柏开口道。

男生对钢铁机械的痴迷,是超越时代的。

朱标、朱柏他们这些人则是内心没有丝毫的动摇。

很显然从小在皇宫长大的朱柏还是太年轻了。

即便是在杨宪的干预下,带来了土豆这种神器,却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粮食问题,是饥荒时代的救世主。

就在胡惟庸他们想要直接让人将宋濂轰走时,宋濂接着开口说道:“大概三四年前,我去过一次扬州.”

“谢陛下。”

朱元璋的脑子里,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后,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海晏河清的场景。

“陛下!无论是蒸汽机,还是其他这些铁疙瘩,都应该直接毁掉!”

朝廷方面受到波及的部门就是驿站,可对于吃公家饭的人来说,最多就是换个衙署的事情罢了,可对那些在外头自己跑生活的人来说,就是砸了他们的饭碗。

机器一转,人心不古啊!

前几年那一场大病后,再加上年岁本就很大了,身体早就已经如同枯槁的朽木了。

周围所有人都沉默着,没有开口。

在场这些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他们心中清楚这个事实。

在宋濂看来,百姓们一直依靠外物,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人闲下来后,就会生是非,饱暖思淫欲啊!

眼前新式火车证明了蒸汽机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是梦到自己被投入蒸汽机那巨大的熔炉中烧成灰烬,就是梦到一条黑色的巨龙张开血盆大口将其吞没的可怖景象。

只有杨宪皱了皱眉,深深看了宋濂一眼,似乎是听明白了宋濂这话的意思。

“当时我从扬州回京城,叫了一辆马车,马车师傅和我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接到过这种跨城的生意。自从有了轨道列车之后,他的生活不仅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收入越来越少,连养家都困难。他说要不是有我这一单生意,怕是过两天,都要揭不开锅了。”宋濂开口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