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故人重逢

江南,那些老字号的纺织厂一个接着一个倒闭。

剩下那些还在苟活的,则是干脆直接砍掉了棉布这一类别,专攻丝绸,走高端路线。

可这样一来,等于是自废一臂,规模再无法和以前同日而语。

而且即便是这样,能否苟活下来,也还得看明记愿不愿意赏这口饭。

一旦明记纺织厂也进军丝绸纺织,那么届时他们将退无可退。

破产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另一边,这段时间京城朝廷这边也发生一件大事。

那就是督察院中丞刘伯温,向朱元璋上交了辞呈。

皇宫,太和殿内。

朱元璋将手中刘伯温的辞呈狠狠摔在地上,脸色难看,骂骂咧咧道:“哪都不许走,就算他病了,也得给咱在督察院好好盯着。”

朱标走上前,弯腰捡起地上的辞呈,将其重新放在了桌上,开口道:“父皇,根据太医的诊断,诚意伯的身子如今确实不适合继续工作了。而且他也到了归养的年纪,咱们实在是没有理由这个继续强留着他。”

朱标讲的这些事情,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刘伯温便已经和他提过辞官归养的打算,可那次让朱元璋以大明新立,百废待兴,朝廷需要他为由留了下来。

而如今大明国力昌盛,朝廷人才济济,这个理由也站不住了。

当时刘伯温是还有些不放心杨宪,要知道在朱元璋这么多开国功臣里头,刘伯温是最惜命的,几乎是天下初定时,便已经心生功成身退的念头。

只可惜在原时空,这个最惜命的人,最后却没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朱元璋嘴里碎碎念道:“老大,你不知道,刘夫子这个人啊敬业,敢于纠弹,而且跟淮西那伙人不对付。”

“他要是走了,我去哪再去找第二个刘夫子啊。”

朱元璋眼里流露出一些难过,当年他亲自请来的浙东四夫子,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两位夫子都是早早离开人世,如今如果刘伯温再一走。

那么浙东四夫子,四去其三,便只剩下宋濂一人了。

到时候,只剩下老迈的宋濂,浙东党还能否制衡淮西党,便成了一个未知数。

朱元璋内心很纠结,可最终还是对刘伯温的辞呈给与了准许。

第二天,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喊进了宫。

君臣二人,聊着天。

朱元璋询问,刘伯温走后,谁来接替他御史中丞的位置最为合适。

刘伯温给了几个答案。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

话到了尽头,终于是到了分别的时候。

“刘伯温,听旨吧。”朱元璋看了刘伯温一眼,开口道。

刘伯温立马起身下跪,听旨。

“着即,剥夺刘伯温所有的职衔俸禄,遣归乡里,种地自养,生死由天。”朱元璋沉声道。

“谢陛下!”刘伯温朝着朱元璋重重磕了一个响头。

刘伯温的这一次谢恩叩首,比以往要诚心很多,即便是封爵那次都远远比不上。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里却不是滋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