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新政方略

天启十一年(1129年)正月初八。

华夏帝国政坛进行了第一次大变动。

宰相吴用、五军都督府副都督公孙胜、督察院宗泽任职期满。

通过三品以上大员推选,并报晁盖批准后,帝国第二任宰相李纲、五军都督府副都督林冲、督察院御史中丞张叔夜上台,开始属于他们的任期。

李纲心思缜密,年轻有冲劲;张叔夜嫉恶如仇,不惧权贵;林冲威望最高,实至名归。

长安留守则由魏辅梁接任。

职位更换,平稳而有序,即便之前文臣们也经过了一番暗中较量,但都在规则之内。对于有能力的臣子来说,五年或十年,他们都还等得起,这种平稳的交接,让他们对未来也充满了期盼。

对于吴用、公孙胜、宗泽,晁盖也没有亏待,吴用、宗泽以一品文臣的身份侯爵虚封;公孙胜以军人身份退役,获得蓟州侯实封。

并且将三人纳入天道教三十三元老院中任职。

同时,晁盖也趁机宣布了一条致士令:各级公职六十七岁强制致士。文臣一品大员致士后,可获得虚封侯爵位;从一品致士后,可获得虚封伯爵位;二品致士后可获得虚封子爵位。其他人员致士可以享受八成的工资待遇。

致士和告老还乡古已有之,而且还需要三次上表,三次挽留,以显示皇帝恩德。而明确年龄强制让人致士,似乎有些刻薄。

可朝堂目前大都是中年人,致士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二三十年,暂时不需要考虑。再加上陛下对致士官员给予的爵位和俸禄补偿,反而显得很是宽宏了。

而年轻人,也不喜欢朝堂上有过多的老人,让帝国显得暮气沉沉,这会让他们看不到出头希望,年龄到了自动退出,腾出一些空闲职位也是好的。

综合因素之下,帝国换届和致士政令下达,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

李纲、林冲、张叔夜在交接后,也来向晁盖述职,讲述自己接下来五年的施政策略。

李纲准备在工业、文化、商业、民生、教育各项事业平稳推行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交通行业。以跨河桥梁、公路网、水运贯通、海运造船、铁路建设为支柱产业,加大每年的国家预算投入,培养更多的建筑师、专业工人,建设更多的原材料工厂。

在未来五年,再建设跨河桥梁五十座、四级公路网向乡镇延伸、造船厂整合扩建、海船建造能力提升一倍产能。并继续以中京开封为中心,向燕京、杭州、武昌、广州、成都铺设一级铁路。再以汴梁、长安、燕京、杭州、武昌、广州、成都为中心,呈蛛网型向周边城池铺设二级铁路。

晁盖颔首赞赏,李纲思路很明确,重点抓的也好,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国家发展的大引擎。

林冲则是从军事的角度,建议优先建设通往边疆的铁路,确保财税、粮草、兵源可以迅速向有动乱的边疆汇集,并实现快速支援和布防。

林冲计划未来五年内完全吞并偏居一隅的金国,完全征服躲在漠北贝加尔湖畔的蒙古部落;在伏尔加河畔建立北庭都护府,彻底消除北方草原之患。未来十年内,完成对大理国的吞并,实现对西南蛮邦的有效统治。

而这都需要铁路网的支持。

对此,晁盖予以支持。目前华夏交通远胜前朝数倍,民生还不是当务之急。所以,铁路建设可以先军再民。

以前分割蛮族部落势力,还需要沿河建设军事邬堡布防,现在有了铁路,便可根据铁路沿线布防,实现兵力的快速机动投送,对蛮族完成彻底压制,消除他们身上的凶煞戾气,释放能歌善舞的天性。正所谓:天山的脖子,蒙古的肩,高原袖子耍两边,大理跳舞转圈圈。

这都是好东西,要发扬。

同样,晁盖也对未来华夏军事提出了四点建议,总结起来就是:

东军西出、北兵南下。

西女东来,南奴北上。

东军西出的意思,就是从中原征召适龄青年在新兵训练营训练半年之后,重点向西域补充,加快士兵的更新换代,争取五年一轮新,将边疆土地分封给退役的士兵,鼓励他们在西域安家落户。

北兵南下的意思,就是征调女真、蒙古、渤海、铁勒等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前往安南都护府、高原都护府、沧澜都护府、南亚都护府当兵,服役五年后分封在南方当地。既可以补充南方战力,又可以合理的减少草原部族丁口。

西女东来的意思,就是向西域和南亚附属朝贡国征收人口血税,搜刮漂亮女子运回都护府军功封田所,退役士兵在边疆落户就给发一个胡人小妾。或运回中原地带,许配给光混男青年。华夏重男轻女比较严重,家中多生男丁,以后光棍们内卷的应该很厉害,所以国家要提前未雨绸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