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向北移民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如同一座大山。

如今晁盖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对绝大多数无地百姓有利,但对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却如同天降大山,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郓城宋家和曲阜孔家被扳倒之后,率先开始土地改革的京畿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三个地区,哀嚎声一片。

在官府、军队的通力合作下,许多家庭被有组织、有规划的送上船,分批次的率先运往辽东半岛和高丽半岛。

关胜的安东都护府军士为这些新来的家庭丈量土地,搭建定居点。

新的移民定居点由官府统一规划,建设客家土楼和村外土坯围墙,具有一定的武装防护功能。

每个定居点实行保甲制度,每十户一甲,设甲长一人;每百户一保,设保长一人;每千户为镇,设镇长一人、会计一人、民兵队长一人、医生一人、教师一人。不同姓氏的人互相杂居,避免形成宗族势力。

迁居的人,每户给地一百亩,山林、湖泊归国家所有,允许百姓上山打柴、打猎、捕捞、采摘。若发现矿物,需由国家开采。

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潮向北方而去。

除了少部分主动去关外开拓的无地百姓,绝大多数地主和富农家庭一边迁徙,一边对晁盖和官府进行咒骂。

给予的时候,百姓对你歌功颂德;索取的时候,他们同样会咒骂你不得好死。

只要天命值不出现下降趋势,晁盖都无所谓。因为只要给了自己天命值,亲和度再降低,也有60点保底。

至于这些人的痛恨,晁盖同样无所谓。

有些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华夏帝国不断取得胜利,保持强大,这些人的咒骂与痛恨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举几个不恰当的例子。

澳大利亚是当年大阴帝国的罪犯流放地,结果数百年后这些罪犯后代的总理还专门跑到大阴帝国去寻祖,翻阅各种档案之后,赫然在某监狱找到了他乃祖的发配记录。而这丝毫不影响他跪在阴国老太太跟前去舔人家的靴子。

大清当年有发配各种人去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习惯,文字狱期间,更是有数以十万计的汉人被发配宁古塔,结果这些人的后代言必称“我大清”,还高声歌唱,希望发配他们先祖的康西大帝“再活五百年”呢。

近些年,更是有东北某县为小日子开拓团树碑立传,要求所有门店招牌必须统一添加日文的轶事。

所以说,民众是善忘的。再加上“帝王之证”每年+4点的亲和度,十五年后,这些移民对自己的亲和度都将升到拥护的程度。

到那个时候,汉人血脉在北方扎根发芽,开枝散叶成为既定事实。北方自然也就安稳了。

时代的一粒尘埃,可以是普通人的头顶的一座山,同样也可以化作普通人赖以生活的一条河啊。

晁盖现在每月有410万点的天命值收入,除了每月拿出100万兑换成货币、50万兑换成粮食和粮票补贴官府运转;还剩下260万点,晁盖就用于补贴北方移民。

兑换了50万点的铁质农具、50万点的耕牛、50万点的小麦、大豆、谷物良种。

北方耕种开发较晚,土地比较肥沃,单种小麦和大豆,也够季节轮换种植,养活一大家子人了。可如果将来想要开发黑龙江以北的土地,最好是把更加耐寒的土豆、玉米从美洲引进过来。

后世的老毛子已经证明,在西伯利亚这种天寒地冻的地方,人口1400万,种土豆再加上渔猎,生存完全不是问题。

后世的东北三省人口1亿多,靠着小麦、大豆、玉米、土豆就可以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后世的内蒙人口2400万,粮食种植面积1.34亿亩,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土豆,粮食同样自已自足。

外蒙人口300万,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3.47万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1.81万公顷,依然可以自给自足。

后世的三胖国人口2600万,棒子国5100万,除去商品经济和外来援助的加成,高丽半岛养活民众4000万不成问题。

这样一计算,北方关外可以容纳的人口数量就在1.8亿左右,刨去后世工业化加成,以古代技术,只要开发,养活一亿百姓也是绰绰有余,发潜力巨大。

要知道,目前,汉人作为当前第一大族,人口也不过才刚刚近亿而已。其他周边民族蒙古诸部一百万人,女真只剩六十万左右,契丹只剩下二十万不到,高丽三百万左右,日本总人口六百万上下。

西方各国人口同样不值一提,大不列颠500万不到,神罗诸国800万上下,西班牙350万左右,意大利地区400万左右,斯拉夫诸公国500万上下,北方诺曼众部落200万左右,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是法兰西王国1000万和东罗马帝国1500万人口。

但是西方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耕种技术,养活这么点人就有些人满为患,这也促成了西方各国十字军东征,抢占耶路撒冷地区,与中东各部爆发了长达百年的十字军战争。

人口与土地,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组成国力的重要因素。

有了人口,才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有了土地,才能有更好的战略纵深和发展潜力。

1100年,法国人口便达到1000万,而此时的斯拉夫诸公国人口才500万上下。但是到了1910年,法国国土面积跟八百年前没有区别,人口增长到4000万,而斯拉夫领土扩张了百倍,人口增长到了1.2亿人,这便是广阔领土为民族带来的发展潜力。

当然,这种潜力基本上也到头了。到了2010年,法国人口用了一百年时间,人口4000万上涨到6000万;斯拉夫人口从1.2亿上涨到了1.4亿。上涨幅度肉眼可见。

拥有近亿人口的汉民,占有当前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至少应该占有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才算合理。占有二分之一的土地才算是宽裕。

后世十四亿人蜗居在7%的土地上,还在沾沾自喜,那逼仄程度也就只能比阿三国强点了。

“加快迁移速度,赶在立夏之前将试行的三地人员迁移完成,赶上完成第一季的种植。”

晁盖吩咐道。

立夏之前还可以播种一季谷物和大豆,到秋季收获,再播种冬小麦。

错过时令,后续的移民粮食供应就需要政府加大补贴,会为官府增加负担。

在吴用、公孙胜、宋江三方合力之下,四月底,立夏到来之前,京畿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六万户,将近三十万人口完成向辽东、高丽半岛的迁徙。

分配出去土地3000万亩,但占据辽东、高丽半岛的耕地面积只是一小部分。

国内集体农庄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了一年前救灾时集体农庄的经营和建设经验,这次大规模推行集体农庄建设速度很快,也没有耽误农耕。

集体农庄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集体劳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集体收入、集中分配,可以安定民心。弊端同样明显,就是容易养懒汉,降低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但历史证明,集体农庄这种新事物的出现,至少在前期的十年内,比零散的个人劳动更有竞争力。只要给自己十年时间缓冲,就可以统一全国、完成向外移民的正向循环,到那时再包产到户便是。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后招,所以晁盖才决定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大刀阔斧的进行土地改革。

不知不觉,进入到了五月。天气渐暖,万物繁茂。

晁盖决定把改革的范围继续向其他各路扩展。

燕云十六州的地主、富农向河套地区移民;龙骧军负责安置。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三个地区向黄龙府移民;豹韬军负责安置。

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两个地区向辽阳府移民;云风军负责安置。

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个地区向辽西走廊移民,天王城负责安置。

预计还会移民十四万户,七十万人左右,秋收之前完成迁移,正好赶上冬小麦的种植。

“举全国之力,以移民和农庄改造为最先要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