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武装巡游

天启五年十月底。

晁盖等人便乘船离开扶桑。

鸟羽及其家人乘船前往登州,再从五丈河逆流而上回到梁山泊,那里的扶桑侯府就是他们一家一辈子的蜗居地了;

青龙、雷鸣、云风、羽林四军在博多港登船前往仁川、临潢、辽阳、梁山等地驻扎;

云梦、解烦两军则在平户港乘船南下杭州登陆,分别驻扎金陵与衡阳。

陷阵营、浮屠营、猛安营则在斧山登陆后,护卫晁盖从陆地返回中原。

晁盖一向喜欢实地查看民生,正好趁着这次来到北方,准备用两个月时间,沿着斧山、汉城、平嚷、丹东、辽阳、锦州、天王城、燕京、云中、九原、宁夏、关中转一大圈,最后再沿着黄河东下,经弘农、洛阳、郑州抵达中京汴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营士兵原本都有战马,因为要渡海前往扶桑,所以留在斧山港周围的荒地里放养。现在拿回马匹,一人双马,骑上之后速度很快。

从斧山到汉城,一路之上看到经受摧残的高丽,秩序已经开始恢复,但大片的农田荒芜,杂草丛生。各城被华夏天兵入驻管理,大量高丽流民到城中乞讨,有赖于官府施粥,这才让整体显得平稳。

汉城中,关胜率领十节度驻扎此处,控制高丽半岛的局势。

随着扶桑之战结束,东方基本不会再有大的战事,安东都护府也已经只剩下移民和弹压微量反抗势力的任务。

所谓都护府,便是在边疆以军管代替文官政治,全权处理治下事务的一种治理形式。都护府拥有收税、出兵、征讨、叙功、罚过的职权。

但是没有自主招兵和扩充编制的权利。

都护府的权利确实太大了,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容易形成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有的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群兵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心思也就杂了。

想要破解这困局,就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设立都护府?原因有三:

一是距离中枢太远。

安东都护府的中心平嚷距离中枢两千八百里、玄武都护府的中心黄龙府距离中枢三千里、安南都护府的中心海防城距离中枢四千里、安西都护府的中心哈密城距离中枢超过了五千里!

太过遥远的距离,在封建时代,传递政令消息过于困难,派兵前往更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天高皇帝远,人们就会阳奉阴违。所以为了提高办事处效率,不如主动放权,任命信任的人担任大都护,替自己管理地方。

二是边疆纷繁复杂的冲突与纠葛。

不像中原华夏一统,即便有矛盾,也还在地方官府控制范围内。但越到边疆,那边部族越是零散,矛盾越发激化。就比如玄武都护府,东北老林中女真、契丹、奚族、渤海各部互相纷争,甚至为了一张皮毛新旧都有可能拔刀互砍。还与新来的汉民也有占地冲突,若事事都禀报中枢再去决断,黄花菜都凉了。文官主政的官府也根本无力解决这种矛盾。还是要靠大军武力镇服。这也是大军东征扶桑,林冲豹韬军、郭药师常胜军却依然要牢牢镇守当地的原因。

三是边疆汉民数量过少。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适合中原汉民的治理方式,边疆民族未必愿意接受;适合中原汉民的税收政策,边疆各族未必愿意接受。只有随着汉民在当地逐渐增多,占据了半数以上,才能稳固的推行郡县治理,并一体纳税。

明白了这三点之后,施政也就有了针对性的方案。

那就是加快交通、控制兵源、移民充边,这是个长期工作,晁盖还有时间,可以慢慢来。

晁盖对关胜和十节度勉励一番之后,继续启程,进入平嚷。

平嚷这边已经有大量退役士兵封田,冬小麦已经种上,沿途所见,沟陇平直,一片碧绿,在冬季寒风中表达着属于冬小麦的倔强,与汉城那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处显示着生机与盎然。

继续前行抵达鸭绿江畔的龙川城和丹东城。

这两座城池周边有着广阔的平原,不但有许多军功封田,还有许多从中原迁来的百姓。不过,晁盖覆盖半径已经达到21千米的光环扫过,发现那些迁来的百姓对自己的亲和度并不太高,精神光环里一片蔚蓝。

哈!看来这些人大都是在中原被夺了田产,转到关外来开荒的那些人啊。

怨恨吧,因为随着自己“帝王之证*7”的效果之下,每年他们都会强制提升7点亲和度,用不了几年都会达到60点,成为自己的拥护者。想要怨恨也就趁这几年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之后从丹东城转到大连,郡守张文谦依然留着大光头,正制定鼓励鲅鱼圈渔民制作咸鱼干,和獐子岛鲍鱼、海参、干贝等海货的政策。如今,他们的海产品自从在厨神大赛上获奖,就挂上了贡品的名号,销售各省郡县,成为了本地一大财政支柱。

晁盖到来后,对这里日益繁荣的景象点头称赞。

大连港和丹东港一样,承担着东北特产产品输出的任务,港口规划合理,在周边形成了服务小镇。税收与日俱增。

离开大连,前往辽阳。那里因为多次战争被摧残的辽河平原又成了阡陌纵横的产粮之地。汉民和渤海人杂居耕种,女真多在山中狩猎,偶尔下山与汉民交易粮食。

浮屠营和猛安营暂时留在辽阳招募女真人入伍,将营扩充成卫。

如今的金国虽然还在,势力却已经缩到黑龙江以北。苦寒的环境即便是女真族人也难以忍受,所以许多部族纷纷南迁,加入玄武都护府。关胜征讨高丽时,便从这些部族中雇佣了许多女真射手,为大军扫清山中之地。让这些女真人大赚了一笔。

现在听闻最精锐的浮屠营和猛安营招人,浮屠营和猛安营也展现了自己的豪横,这次东征高丽和扶桑,让他们获封了大量财富,回到自己部族炫耀一番之后,许多自持勇力的年轻人想要报名。招兵进度喜人。

留下浮屠营和猛安营,晁盖在陷阵营的护卫下继续前行,这次一人三马,速度更快。

很快便抵达了锦州。

锦州扼守辽西走廊要道,又建设了新的海港,加上汉人移民迁入,原本荒凉的地方越来越繁荣。

从锦州向西进入山中百里,就是天王城。

“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他忠实的天王城!”

如今的天王城在石秀的建设下越发宏大,常驻人口达到了四十余万,周围广阔的平原粮食可以让四十余万人自给自足。晁盖抵达时,石秀已经带领众人出城列队迎接,并齐声高喊着口号。

晁盖满意的向热情的众人挥手。此次东征胜利,再次激发百姓的爱国之情,尤其是这座以天王命名的城市,晁盖又收获了一波天命值。

之后,晁盖到城市中心广场,武悼天王雕像面前献了一柱香。

如果说武悼天王时期,汉民追求的是生存;那么现在,汉民追求的便是生活,平定四夷,安稳幸福的生活。

“天王城外建设一座新兵训练营,将来会有关内汉民前来这里训练,也可以少量招募女真、契丹、蒙古诸部人员。以此为周围主力军团补充兵力。”

祭拜结束后,晁盖向石秀如此吩咐。按照自己加快退役封田,五年一个轮回的计划,北方的主力军团可不少,新兵训练营第一期,至少得五万人起步。

“遵命。”

石秀立刻点头。为什么明明打了胜仗高丽、扶桑先后被征服却仍要扩军?为什么新兵训练营放在天王城而不是更加便利的燕京?石秀是个聪明人,很多事不用晁盖解释他自己就能想明白。

“新兵训练物资不用担心,锦州港距离这里不远,中原来的物资会在那里汇集,然后运送进来。你需要的只是把控好新兵质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