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改土归流

要想富,先修路。道尽了交通的重要性。

想要政通人和,同样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

秦汉唐宋以来,对岭南的交通建设,从未停止。

始皇帝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8-前214年),开凿了灵渠,水渠穿越五岭地区,与秦朝的军事中心相联系,极大的缓解岭南各部族相对分离的问题,并通过良好的交通路线向各区域进行渗透。

两汉时,开辟出桂阳至汇水、豫章至横浦、零陵至苍梧、夜郎牂柯江至番禺,四条路上大道。又开辟出西江、北江六条水上通道。

唐朝时,又进一步拓宽赣江和湘江、珠江水系,共有漳州至潮州道、虔州至韶州道、郴州至连州道、永州至连州道、永州至贺州道、永州至桂州道、广州至邕州道、邕州至安南道、安南至云南道等九条水系,遍布整个岭南。

宋朝时,不但兴修广韶间水陆交通,还对与交通相涉的桥梁、大庾岭道、梅关古道等都进行了新的整修。而且海运也更加发达,对漕运进行了有效补充。

晁盖虽然哀叹大宋对外的懦弱,但对内建设,大宋却远超汉唐。也为晁盖的华夏帝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

天启三年,四月十七。

晁盖带着十万越人俘虏返回邕州(南宁),石宝率领南离军和经过半年训练的4万南方新兵陆续抵达。

晁盖首先将李俊的水军从15000人,扩编为37500人,船只将尽快从广州船厂和福建船厂调拨。并重新命名为南海水军。

之后将解烦卫扩编为15000人,云梦卫扩编为7500人。

正好将带来的南方新兵分配完毕。

邕州整编之后,这座不算太大的城池,聚集的兵力过多,已经有些影响当地农耕。如果不是因为晁盖可以从系统兑换大量粮食来平衡物价,邕州城的粮价早就飞上天。

“南海水军驻扎地为钦州、防城、北海三港口,尽快完成扩建。巡防区域为交趾沿海、琼州、广州一线。对存在的海盗务必剿灭。”

钦州、防城、北海三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港口条件优渥,周围大山中参天巨木众多,而且还有大量煤矿、铁矿和石油储藏,从商业地位来说不及广州、泉州等地,但从军事方面来说,却非常适合。而且,在这里屯驻海军,更加方便出海对东南亚诸国进行威慑。

“领命!”

混江龙李俊志得意满,自己终于也成为了满编军团的主将。闻人世崇、刘黑虎、祖虬也很满意,自己那些内河里的小帆船,换成这种两千石的大船,威风了无数倍啊。

“南离军驻扎广州城,镇守广南东路,剿灭周边山贼土匪,并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拓宽道路。优先打通与广南西路的交通,天柱军驻扎在广南西路,威慑大理国。若有战事,尽快支援。”

晁盖开始分兵,部队总驻扎在一处,就如同绵羊老啃同一块草地,迟早把当地吃穷了。

“得令!”

石宝躬身道。

“解烦军带领五万越军俘虏,负责拓宽建造从邕州至衡阳长沙一线的道路。并对沿线山贼土匪进行剿灭。”

之前急于南下,对那些山沟里的匪徒们并没有理会,现在腾出手来,绝不能再允许这些家伙危害路上行人的安全。

“得令!”

王寅现在手中兵力多了,未来也有盼头了,精气神也上来了。

“云梦卫带领五万越军俘虏,配合李俊南海水军,建设钦州、防城、北海三处海港,并建设一条钦州-广宁-下龙-海防的陆地道路,钦州城建设水泥和火药工坊,炸石开山,遇水搭桥,务必要在两年内将这条陆地通道打通,这样麒麟军才能与汉境完全连成一块,彻底站稳脚跟。”

只靠海运,总归有些不靠谱,不利于将来移民的迁徙。

“神策、武威、千牛、射声四军暂时休整。”

这四支部队立功甚多,早就该满编修整了。但扩充的兵源,还需稍等。

“得令!”

曲端、吴玠、刘法、王进躬身领命。

在晁盖整备各军时,大越国被华夏攻破,割地赔款的消息传遍周边几国,引起了他们的震动。

占婆、高棉、大越三个国家经常互相攻伐,但他们都名义上都向大宋进行过上贡称臣。占婆和高棉听闻华夏以“大宋属国乃我仇敌”的理由入侵,立刻反应过来,如今大宋这条船已经破了,得重新找艘新船搭上。

于是,两国纷纷派遣使者到邕州前来朝贡。

晁盖倒也来者不拒,贡品收下,口头勉励一番,就将他们赶走了。这倒让占婆和高棉使者面面相觑,不应该回馈我们大量金银、丝绸、瓷器么?

“没有回礼的国度,可是会被梵天神王诅咒的!”

占婆和高棉都是梵语国度,没占到便宜,怏怏不乐。

晁盖对这些国度并不感冒,迟早都是被征服的地方,有什么好在意的。而且,花钱买面子的事情他也懒得做。

之后赶来的是大理国使者。

大理是儒家汉语国度,全国人口三百多万,兵力十万余。但曾被大宋在1017年和1086年两次攻破大理国都,其实都是大理主动退让,均未发生过激烈战斗。而大理国也用这种以柔克刚,遁入大山的策略,保存了实力,保护了国祚。一直到1247年,才被蒙古彻底攻灭。

大理国秉持着不与大国相争的策略,后来成为了大宋重要的贸易伙伴。大理产滇马,是大宋重要的战马来源地。大理国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铜、铁成为了北宋大量进行收购的重要特产品。大理国的冶铁制造业也很发达,非常善于打造质地精良、异常锋利的刀剑等武器,这些也成为了北宋方面大量采购的产品。

可以说,与大宋接壤的大理国,是大宋南方最重要的藩属国。但大理国心里也很纠结,大宋强大了,他们害怕大宋入侵。大宋衰弱了,害怕大宋保护不了他们。

尤其是杜壆的天柱军驻扎在大理国边境之后,大理国主段和誉立刻向大宋发出求助文书,但却如石沉大海。

苦苦等了四个月,没有等到大宋援军,却等到了华夏军团南下攻破大越国都,让其割地赔款的消息。这可让大理国上下又不淡定了。

大理和大越即是邻居,也是对手,双方实力半斤八两。大越如此干脆的跪了,他们大理能好到哪里去?难道华夏攻来之后,依然弃城而逃,进入十万大山中躲避么?

经过大理群臣一番讨论,既然大宋靠不住,干脆改投华夏吧。这才有了大理使者前来纳贡的一幕。

晁盖目前尚无灭亡大理的计划,因为现在南方人口太少,地广人稀,诺大的广南西路,却只有120万人口;夔州路只有人口124万;广南东路也只有290万人口。其中汉人不足一半,这便是战争潜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不足。

再加上已经拿下交趾数州作为南方移民和军功授田的封地。攻破大理的需求不大,而且占领之后又要与吐蕃、高棉、蒲甘王国接壤,边境线增加,戍守部队又要增加。

倒不如先留着大理国作为一个缓冲区。

所以,晁盖欣然接纳了大理国的朝贡,并建议在边境重开榷场,继续开展贸易。滇马虽然矮小,但是耐力好,适合南方丘陵地区翻山越岭。而且大理国的铜、铁、粮食,华夏也很需要。

确定好一些细节之后,大理使者满载而归。

之后,原本向大宋上贡的各羁縻州南蛮首领,也开始改弦易帜,纷纷前来拜见上贡。当年大宋派狄青和郭逵两次南下,让各南蛮首领见识到大宋的强大,老实了许多年。现在华夏拿大越国开刀,再次展现武力,让诸蛮意识到,大宋没了,华夏依然强盛。

对于国内这些羁縻州,晁盖则要高冷的多,并没有亲自接见,只是赏赐了不少财物。先稳住他们,再徐徐图之。

所谓的羁縻州,就是承认某些南蛮部落对该州的统治权,而该部落付出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贡和口头臣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