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血,被冷水浇灭

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病逝,终年69岁。

旻宁是中国历史上节俭著名的皇帝,他膜拜史上明主,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平定了新疆格尔叛乱,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在他的统治下,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授权耆英、伊里布、牛鉴在皋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迫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月9日,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继位,开始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主战派官员,将穆彰阿等主和派革职,永不叙用。

奕詝将穆彰阿过去的所有的功劳都全部抹去,并且这样定义曾经在道光时代风光无限叱咤风云的名臣:

穆彰阿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

风烛残年的穆彰阿被咸丰帝革职后,遭受举国唾弃。他很多门生及同僚因此都受到牵连,朝中绝大多数官员都对都他避而远之。

穆彰阿离京的时候,孤苦伶仃,无比凄凉。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平时会在你脑海里,在你心里,唯独不在你身边,只有到你最惨淡、最绝望的那一刻,他会毅然出现在你眼前。

曾国藩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xuqi.org 海豹小说网

自己公务员考试如果不是这位老师的钦点,还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初心;曾经被冷落、被质疑、被遗忘的时候,依然是老师在道光帝面前为自己点上一盏灯,照亮了自己。

他不畏咸丰帝以及众臣的冷眼,迎着微凉的风,淡定的走上前搀扶住双鬓已斑白的穆彰阿,凑在他耳边轻轻的说道:恩师,您过去的教诲,学生从未忘却。

穆彰阿没有回答,他眯起浑浊的眼睛,晦涩、暗淡的目光扫过那座自己曾经忠心耿耿为之服务过的皇宫,城门上金灿灿的门钉,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他回过头,对曾国藩依旧淡淡的一笑,泪珠从眼角划落到嘴角,很苦。

沉默是个很强大的态度,所有的一言难尽和无可奈何都无需辩解,不必掩饰,不用故作优雅,不再道貌岸然。

脏水洗身,浊酒赴宴。

虽然自己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自己,但是涤生仍然是曾经那个涤生。

曾国藩陪伴这位70岁的老人缓缓地走在离京的石条街上,为他送行。

对于年轻气盛的当朝皇帝和这个摇摇欲坠已经完全腐朽的国家,穆彰阿是败类、是奸臣;对于自己,穆彰阿是恩师,是贵人。

苟富贵,勿相忘。一日为师,终日为师。

曾国藩明白,早在12年前,穆彰阿问曾国藩对于英国屡次进犯国家主权,究竟是应该主战还是应该主和,曾国藩从客观形势来看,观点同样是主和。实际上,无论采取主战还是主和,都从根本上挽救不了清朝的衰败,只是以哪种方式灭亡的更加快一点。

1850年6月,曾国藩任工部左侍郎。

11月22日,时任广西巡抚民族英雄主战派林则徐病逝,享年66岁,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赐谥“文忠”。

林则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遭受穆彰阿、琦善等政敌集团陷害打压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未动摇,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也是一位坚定的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一心一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个人、不避风险、不畏强暴、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他的生命就像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耀照人。

*******,*******。

——林则徐

斗了大半辈子、清朝不同政见的两位官宦——穆彰阿、林则徐以不同的形式同时陨落,让原本腐朽的官员体制更加噤若寒蝉,在治国理政人才断层的情况下,年轻的咸丰帝下诏,向大臣们“求言”。

此时身在朝廷奋斗已久的曾国藩已经看到清朝的诸多问题,他背着手在紫禁城外望着那几道厚重的拱形城门,城门上的天空依然那么灰暗。

他反复琢磨着如何去找咸丰帝进谏,一旦想起才被罢免不久的老师穆彰阿凄凉的下场,他始终没有勇气与那个臃肿庞大的制度正面抗衡。

曾国藩很清楚,无论是穆彰还是林则徐都没有逃过悲惨的命运,他俩就是前车之鉴,一旦上弦,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个健康的王朝,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通俗一点就是过得一年比一年好。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巨额的战争赔款全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加上鸦片和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出现大批游民饥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连饭都没有吃了。

1851年(咸丰元年)1月,落魄书生洪秀全开始装神弄鬼,召集了反政府邪教组织“拜上帝会”成员,传销似的给中国广大底层人民阶级“画完一个大饼”后,以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首,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了农民起义。

实际上洪秀全所画的饼,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晚清底层人民有两个强烈的愿望: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过上自主幸福的生活。但是一个愿望都未能实现,所以他们寄希望出来一个超级英雄来拯救他们,农民英雄洪秀全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5月初,再也憋不住的曾国藩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写完后曾国藩在家修改打磨了半个月,才拿出毛笔端端正正的抄写在奏纸上,然后找到双峰老乡、好友罗泽南、刘蓉商量这种方式进谏是否妥当。

这两人也都是文人,见到此奇文首先想到的不是妥不妥当,曾大文豪洋洋洒洒的豪迈气势早已经把他俩征服。关键是曾国藩所写的,都是大家平时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

两个文人直呼过瘾,拍腿叫好。

刘蓉吹捧到:涤生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而且当今圣上英明通理,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于是,在刘蓉、罗泽南的推动下,意气风发的曾国藩像打了鸡血,准备跟咸丰帝进谏了。

有时候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也迷,臣就是臣,君就是君,在当今封建社会下的一皇专政,那里来的你们那么多道理?圣上若真是你们想的那样英明通理,他还会犯侍郎同志谏文中那些低的错误吗?

在进谏这个问题上,曾国藩的水平比起自己的那两位老师——穆彰阿和唐鉴差的不只是一点点。穆彰阿从不会说皇帝有问题,几乎都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办,皇帝出了问题,那都是自己的问题;唐鉴所发现的问题,都是在皇帝下令后,大臣执行完后,对大臣进行弹劾,皇帝怎么会有问题呢?不都是这些奸臣的问题么?

曾国藩认为,国家现在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要经过你皇帝允许,所以问题的根源,出现在你最高决策者这里。他以为,只有自己才洞察到了。

次日上朝,工部左侍郎曾国藩在众目睽睽下,移着碎步向咸丰帝递上奏折。

咸丰帝打开奏折一看,这文章字字珠玑,不,应该是字字诛心。

这篇奏疏的大致意思是:

此奏折目的是为了恭敬陈述皇上的圣德,赞扬圣上的高深之处。

臣听说美德的存在,常常伴随着伪美德混淆视听。这件事情如果不早点说清楚,那弊政将防不胜防。所以孔子所讲六言:仁、知、信、直、勇、刚;同时也要摒弃六弊:愚、荡、贼、绞、乱、狂。

臣每次陪皇上参加祭祀活动的时候,瞻仰您庄严雍容的仪表,对小事特别谨慎、精益求精,但是您虽倾心于这些琐碎的事,对大事反而草率大意,不可不预防啊;

臣又听说您百忙之中,仍然祟典尚古,喜欢向先贤学习,这是好的,但不要光只爱听好话。去年以来大臣们的诚恳建议,您都以“无庸议”敷衍大家,这不过是作一点善于听取意见的姿态给大家看罢了,这不可不预防啊;

臣又听说您志向高远,胸怀宽广,这是又大格局的美德,但千万不要刚愎自用,这样容易产生骄奢之气,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不可不预防啊;

现在提拔也好,罢免也好,所有权力都在皇上一个人在手中,但是您可能没有意识到,百姓的眼睛在看着,百姓的耳朵在听着,国家颁布了法律,就是让老百姓有监督权。皇上您想提拔一个人,哪怕军机大臣认为可以,您身边的人说可以,这些权力部门的人说可以,也还不能就这样决定了,只有老百姓说这个人可以,才行。

如果皇上一人独裁的话,这种主观判断对与错,应该与老百姓有共同的标准。皇上心中没有私念,可能算公平,但是不能算英明,只有全国百姓都认为公平了,

这才是英明的皇上。

其实从古至今,官场都差不多。敢于说真话的人少,不发表意见的人多。皇上再三鼓励大家说真话,可都还是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发言。因为真话一旦被皇上否定了,谁还敢于触犯最高领导?

自古以来重用敢于说真话的大臣,并不是仅仅成就他的升迁而已,而是以他的建言当做药方,用来消除君主的骄奢淫耻的萌芽,培育官员们的风骨,树立官员们的威信。这就是所谓的“疾风知劲草”,如果这种人都不被提拔,而总是提拔一群溜须拍马的人,以后就没有人敢说一句真话了。那些一心为国家、为人民说真话、声张正义、有气节的人信心会受到打击,一旦国家有难,而整个朝廷的人都会事不关己、袖手旁观。

奕詝渐渐皱起了眉头:

好个狗胆包天的曾国藩,你这所谓的敢说真话的大臣,就是想说你自己吧?你踏马把你身份证号码报出来得了,你这小子是欺负我年轻不懂事,还是你自己真不懂事?过去像穆彰阿这种从未对树立理想信念,从未对朝廷忠诚老实,政治上毫无原则,丧失做官底线,参与在朝廷内搞团团伙伙,大搞政治投机、攀附贴靠,被众人唾弃的奸伪小人,被我罢黜的,你小子还惺惺相惜。而我,刚一上位,就被你发现这么多,连我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一大堆的缺点,在你眼里,我比起那个大奸臣都还不如了?你还敢写这篇阴阳怪气的折子来批评我,来****?之前就我觉得你就是“穆党”,还有人跟我说你不是,以前也是我爹宠你宠惯了,动不动就听你在朝廷上提这个意见,那个意见,我可不是我爹,我小时候就看你不惯,念你是我爹的旧臣,本来想算了,欺负到我头上来了。

奕詝越想越气,大怒。双手仅仅的握住奏折,用力往两边撕,没有撕开,又将奏折狠狠的摔到地上,转了个圈,然后跳上去踩上几脚,仍然不解气,撕开喉咙大喊:祁寯藻,你给我出来,查一下《大清律例》,看有没有条例可以拖他出去斩了。

喊完就要祁寯藻当场就给曾国藩定罪。

曾国藩直冒冷汗,战战兢兢跪倒在地,脸如死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还好他平时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品质,令不少清醒的官员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佩服。

军机大臣祁寯藻、左都御史季芝昌等人纷纷为他求饶。

祁寯藻跪在奕詝前面:报皇上,《大清律例》没有谏言被斩的惯例。

季芝昌跪上前说:圣上请息怒,求圣上开恩。涤生最近工作压力太大,所以刚才的态度的确是有些鲁莽,但是也正因为圣上是贤明的君主,才有人敢于响应圣上“求言”的号召,上来来献谏言,也才会有更多的忠臣敢站出来说话。如果涤生仅仅因为说错了几句话就被处死,以后谁还敢建言献策,希望我当今大清贤明的圣上三思。

咸丰帝被季芝昌的马屁拍的飘飘然,他瞟了一眼季芝昌:仙九啊,你说曾侍郎这小子胆子这么大,是不是“穆党”的余孽?

季芝昌不敢抬头:涤生定不是“穆党”。虽然穆彰阿曾经是涤生的老师,但是众臣都看见了,在对待处置琦善和林则徐的态度上,涤生坚持跟穆彰阿之流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而且涤生对国家忠诚,毫无私心,素来耿直,请圣上能够从轻发落。

咸丰帝满意的对祁寯藻说,叔颖,这种事情,以后不管是谁来求情,都再没有下次了。

其实,《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样批评领导人的文章,别说在封建时代,就是放在改革开放的现在,下场应该也会很难看吧。如果不是史书上记载,我很难相信这是晚晴伟大政治家的行为,所以31岁的曾国藩还能够续写他的故事,也实在是一个奇迹。

“预防流弊”的进谏事件发生后,虽然曾国藩免于重刑,但是那是咸丰帝想做给众大臣看,从内心依然对曾国藩充满厌恶。

5月底,咸丰帝把曾国藩从工部左侍郎换成署刑部右侍郎。看似品级一样,但是在清代同等级别的侍郎排位,左侍郎要排在右侍郎前面,实际上也是想故意敲打一下他。

曾国藩这次也被奕詝吓得不轻,回去后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审自责,很长时间都不敢对奕詝本人和朝廷的决策说长道短。

失去皇帝信任的曾国藩如同落水的狗,又因为他曾经在办理琦善案件中秉公执法,将琦善革职后琦善集团也从此与曾国藩决裂,之后曾国藩又屡次上奏,抨击官场腐败,让很多官员咬牙切齿,很多过去所谓的“朋友”也开始疏远并跟他划清界限。

一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往往会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不惜自身一切荣誉站出来为国分忧,是大义,也是气节,历史将会给你最公正的评判。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