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前奏

原来是卫仲道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谣言,以为蔡邕之所以想悔婚,是因为想用女儿来攀求富贵。

于是再不敢迟疑,在众多世家纨绔子弟的簇拥下亲自到蔡府去提亲。

宋瑞抱着看戏的心里向蔡府走去,这倒不是说宋瑞不紧张蔡琰。

实在是以宋瑞现在的权势地位到真的不必将卫家放在眼里,作为一个没落的世家,量他们也不敢挑战现在正得帝恩,威名赫赫的宋瑞。

只见蔡家门口簇拥着一大群人,蔡邕老头挡在门口。胡须翘起,愤怒着和一个病怏怏的年轻人理论着什么。

不远处角落里停留着一辆精致的马车,一队精壮的家丁围在马车四周。宋瑞轻笑一声,向马车走去。

看见是宋瑞过来,淳于琼也不做阻拦。宋瑞轻轻走进马车,只见一个娇媚的少女掀开窗帘正津津有味的看着外面。

宋瑞从后面轻轻的抱起何萱,忍不住狠狠的亲了她一口,将她紧紧的抱进怀里。

何萱有些委屈的说道:“知道蔡家妹妹的事,人家就知道你肯定会过来,特意在这里等着,这么长时间都不去看人家!”

宋瑞轻轻抚慰怀中的佳人,怜爱的说道:“前一段时间过于繁忙,让萱儿受委屈了,以后再不会这样了。”说罢,对怀中的佳人亲吻起来。

半响,看着怀中娇艳无限的何萱,宋瑞感觉自己下身又有些蠢蠢欲动。

何萱看着宋瑞的样子,娇羞的说道:“夫君要是再不出去,蔡家妹子就要被人抢跑了!”

宋瑞挑逗着说道:“可萱儿太过迷人了,现在相公就想疼爱萱儿一番。”说完将把玩着她俏腿的手缓缓意想她的香.臀,轻轻抚摸起来。

何萱眼看宋瑞越来越过火,羞涩的说道:“夫君还是先去抢琰儿妹妹吧,夫君想要,萱儿什么时候都愿意的。”

宋瑞轻笑一声,让何萱去蔡府后门等自己,然后起身走出轿子。

看到宋瑞过来,渐渐抵挡不住的蔡邕有点庆幸又很是恼怒。

宋瑞眼睛卫仲道等愈发放肆,又见蔡邕求饶般的眼神,不觉轻笑一声,走上前去。

卫仲道等眼见自己这方越说越有理,正自喜悦间,却见旁边冷笑声传来,心中一惊。

却见一青年走过来,后面跟着数十杀气腾腾的士兵。

宋瑞冷冷的看着卫仲道等,说道:“你们这些人,竟敢在经常朝廷官员府前喧闹,是不将王法看在眼里么?”

卫仲道等连忙分辨,但宋瑞才懒得和他们讲理,直接令部下驱赶了事。要知道宋瑞现在可是被灵帝赐予持节的。

汉代的持节就相当于清代的尚方宝剑,持节者可就地斩杀无官者,只是宋瑞懒得和这些世家结怨罢了,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着卫仲道等被士兵赶走,宋瑞向蔡府走去。蔡邕欲要阻拦,可惜被张小柱带着两个亲兵挡在门前,只能气得瞪鼻子瞪眼。

宋瑞挥手止住那些欲往内通报的丫鬟,向内院走去。

只见一个白衣少女,身材婀娜,静静的站在亭台上,痴痴的看着池中的荷花,眼波如秋水般灵动。

宋瑞看着微微有些消瘦的家人,轻轻走上前去,从后面将她紧紧抱住。

看着佳人哀怨的眼神,宋瑞微微有些内疚,轻轻吻去她脸上的泪珠。

宋瑞不顾蔡琰反对,抱着她就朝后门走去。

打开后门,看着撅着嘴站在马车上等候自己的何萱,宋瑞温柔的一笑。

马车缓缓消失在城外,只是马车旁的护卫们给人有点怪怪的感觉罢了。

落山的清晨是梦幻般美好的,宋瑞抱着娇媚的何萱,听着旁边一袭白衣如同雾中仙子般弹琴的蔡琰,只感觉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瑞闲着无事,便每天带何萱、蔡琰到庄园里游玩,或者在府中陪伴郭媛和抱琴。

四女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又各具特色。

郭媛如水般温柔,宋瑞累了就喜欢躺在她怀里;何萱娇媚可人,经过恩泽后更是妩媚,特别是对床第之事很能放开;蔡琰仿佛永远那么高贵清雅,即使当宋瑞进入她身体时;抱琴虽说和三女比稍稍差了点,但也属于那种小家碧玉的那种类型。

有着四位佳人屈心陪伴,宋瑞不觉有些乐不思蜀。

不知觉岁月荏苒,时光如梭。一不留神,半年多已经过去。在这期间,宋瑞已经纳蔡琰为妾。蔡邕老头虽然满心不乐意,但在事实面前也只好无奈的低头。

倒是何萱的问题很有点麻烦,宋瑞曾经去何府试探过,但何进的态度很暧昧。

宋瑞也实在不敢提娶何萱为妾这件事,要知道现在的何府可真正是风光无两。

何进当然是最厉害的,身为大将军,权倾朝野。何后自不用说,马上就要升级为皇太后的人。再加上现在身为车骑将军的何苗,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权势的家族。

所以说宋瑞想娶何萱为妾,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以后就说不定了,反正何家也风光不了几年了,宋瑞心里暗暗想到。

时间已到186年五月。

虽然黄巾之乱平息了,但大汉的江山并不稳固。

先是北宫伯玉等席卷凉州,劫掠三辅。

接着并州冀州交接的一带又有张牛角等十余辈发生叛乱,劫掠周围的郡县,合成黑山贼。

然后又有黄巾残部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侵扰太原、河东。

接着汝南、青州、徐州黄巾残部也举兵攻略郡县。

天下几乎处处烽烟,不得安宁。灵帝虽然竭力维持,但可惜汉朝郡县兵马羸弱已久,多次败给贼寇。

186年七月,面对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灵帝召开朝会,令全臣共议。

面对灵帝的焦头乱额,面对全臣的无言以对,太常刘焉站了出来。

无计可施的灵帝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刘焉的建议。

八月,灵帝昭告天下,改刺史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权力,剿灭叛乱。

面对灵帝的饮鸩止渴,众多有识之士都纷纷开始了准备,大时代的序幕即将拉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