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 毫无征兆的霍将军去世

公元前117年,就在卫氏将李敢两子女接进宫后不久,霍去病忽然去世。对于霍去病之死,官方的解释是病死,可是他的死也未免太突然了。在他去世之前,刘彻正策划着与匈奴的决战,钦定的主将就是霍去病,如果主将病得这么厉害,刘彻怎么可能在这时候厉兵秣马?

话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后,汉朝和匈奴都损失很大,特别是匈奴,基本上是废了,单于被吓破了胆,悲慛到逃跑后很久都不敢和自己人联系。匈奴的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了,就自立为单于。谁知道,新单于才立,老单于伊稚斜一看形势不对,再不露面自己不用等汉朝来打也得玩完,于是赶紧召集了部众归来,右谷蠡王还是很上路子的,发现老单于还活着,赶快再自废单于称号,重新做自己的右谷蠡王。(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其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乃自立为单于。真单于复得其众,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单于号,复为右谷蠡王。《史记.匈奴列传》)

瞧这混乱的,惨不忍睹啊。

伊稚斜命是捡回来了,但匈奴士兵死伤无数,再打下去也打不过汉朝。想来想去,伊稚斜终于想通了,面子是不值钱的,就是用来丢的。于是,他采用了赵信的计策,倒过来派使者去汉朝,好言好语地求双方再次和亲。当然,他还是想要娶汉朝公主,可这已经跟以前是有了本质的区别了。自己上门去求别人嫁女儿和别人巴巴地把女儿嫁给你,那能是一回事么?至少这媳妇儿的地位是有着高下之别的吧。(匈奴用赵信之计,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主动要求和亲,汉朝算是志得意满了。刘彻把这件事下放给群臣来商议,实际上也有炫耀的意思。结果这帮子大臣中就有的人看不懂刘彻的想法,还认为和亲好,好在有识时务的,得瑟地说不如索性就让匈奴称臣。

这些识时务的人中代表人物是丞相长史任敞,任敞说:“匈奴刚刚被我们攻破,目前正处于困境,应该借势让他们当外臣,春秋两季从边境前来请安。”

(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于边。”《史记.匈奴列传》)

啥叫外臣?《史记》中外臣这个词出现得还不少,《汉书》中也屡有提及。朝鲜王满在大汉天下初定之时,与辽东太守相约,自认为外臣,替汉朝看守边境,防范塞外蛮夷侵犯边境。(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史记.朝鲜列传》)南越王赵佗也曾向皇帝上书说:我原来是越地的一个小吏,高皇帝刘邦赐我玉玺,让我在南越称王,做外臣,按时纳贡。(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外臣与汉朝应该是什么关系?《史记》中还曾提到,南越王赵佗出入都乘坐皇帝才能坐的车子,国土面积东西长万余里,说起来是外臣,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州的州主。(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史记.西南夷列传》)这段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外臣是低于汉朝皇帝的存在,一般不在境内,是那种在外可以自己称王,但在内仍然必须为汉朝服务,听汉朝号令的。正因为外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存在,所以汉朝还曾经想把西域的一些小国收为外臣。(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史记.大宛列传》)

让匈奴当外臣,这是将一个匈奴国放到了一个藩属国的位置。

这话太符合刘彻现在的心情了,他正膨胀着呢,从他太爷爷到他爷爷他爸爸,没一个取得他这样的成功。现在的形势是,才把匈奴给打得满地找牙的,威风还没摆够呢,如果匈奴不听话,汉朝随时可以再把匈奴揍一顿,没准还能灭了他。

谁的筹码足谁嘴大,刘彻自认为自己嘴大,吃掉匈奴没问题,但大汉朝还是愿意给匈奴一点体面的,他就派任敞出使,和匈奴谈条件,要求匈奴自认作大汉的外臣。(汉使任敞于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任敞一时嘴快,皇帝是高兴了,但匈奴不高兴,这两边他哪个都惹不起。匈奴为什么不高兴?因为外臣对于匈奴来说,确有些勉强。

南越、朝鲜什么的是小地方,实力与汉朝相差较大,而且原本是汉人去建立的小朝廷,做低伏小也就做低伏小了。笔者网上查了一下汉朝的疆域图,匈奴的国土面积可是超过了汉朝,而且自建汉以来,匈奴都是压着汉朝一头的,直到汉武帝才把这个格局给改变,这次伏底做小对向来强势的匈奴来说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再踩一脚,谁能受得了?虽说匈奴崇尚的是强者,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谁力气大谁就当王。汉朝当下是比匈奴力气大,按匈奴的规则,汉地位要比匈奴高。可对单于来说,如果称臣,他就公开承认了匈奴不如汉朝,他自己可以不要面子,但难保下面的老百姓不会为了面子造他的反啊。

几十年后的公元前5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前,大臣大都表示反对。当时,呼韩邪与自己自立为王的哥哥郅支单于打仗败了,左伊秩訾王就给他出主意,劝他向汉朝称臣,向汉朝求助,这样的话就有力量平定匈奴。这是大事,呼韩邪当然不敢自己一个人作主,就向各位大臣征求意见,大家都说:“不可以,匈奴的风俗是崇尚擅长马上战斗,由此而立国,所以在蛮夷之中很有威名。战死了,那是当了壮士。现在不过是兄弟两个争匈奴国,不管是谁打赢,总归不是哥哥赢就是弟弟赢,哪怕是死了也还有威名,而子孙也还可以一直俯视其它国家。汉朝再强,还是无法吞并匈奴。如果一旦乱了从前的法制,去向汉朝称臣,势必侮辱了先单于,而变成了其它国家的笑料,哪怕因此而得到安宁的生活,却再也不可能统率其它蛮夷国家了。”看到了吧,哪怕都到了性命攸关,不投降就死的时候,且匈奴已大大削弱,分成两派,大部分人还是这态度,认为一旦臣服,原来威风八面的匈奴就没了,更何况是才打过几次败仗的匈奴?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汉书.匈奴传》)

所以,匈奴单于知道任敞的点子后,大怒,不仅不接受汉朝的条件还扣留了任敞。此前,汉朝曾留下了投降的匈奴使者,单于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扣留大体差不多数目的汉朝使者(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史记.匈奴列传》)

刘彻一看这个情况,奶奶的,还反了他了,这是给脸不要脸,还敢喘起来了,既然敬酒不吃那就吃罚酒,还是让实力来说话吧。

对于打匈奴,刘彻是信心满满,因为霍去病对匈奴而言就是活阎王,匈奴已经被揍得满地找牙了,再让霍去病出个场,匈奴牙也不用找了,直接回阎王殿回炉再造吧。

皇帝一声令下,汉朝立即启动战备状态,史书上用的是“复收士马”四个字。

让刘彻没想到的时候,大汉朝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准备痛打落水狗匈奴,可在这个关键时刻,霍去病竟然去世了。刘彻被这当头一棒打得很久都没回过神来,导致汉朝很长时间再也没有打匈奴。(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史记.匈奴列传》)

霍去病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官方的说法是病死,这个可以从禇少孙的补记中得到证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明白地说“我哥哥霍去病因病而去世”。(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然而这个说法并不可信。疑点较多,如果霍去病真的生了如此重的病,刘彻怎么会在这关键时期想让病歪歪的霍去病当主将去收拾不听话的匈奴呢?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的自信认为匈奴必败?从汉朝如此积极备战来看,原先大家都认为霍去病作为主将出征匈奴打胜仗回来是不存在问题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霍去病从得病到死亡,时间很短,短到让人根本就来不及反应。可是他才二十多岁,虽然名字叫去病,但只能说明他小时候可能多病,并不能说明他长大的身体也是多病的。霍去病成人后可是一名纠纠武夫,能够千里奔袭攻击匈奴,而且喜欢运动,精力过剩,否则不会在战场上还要踢球,要说霍去病身子不行,那还真是令人难以想像。

退一步说,如果霍去病真的是突然病死,为什么司马迁不明确地记录下来?朝廷已经说霍去病是病死了,司马迁却故意在自己的《史记》中避开这个说法,说明他对这个死因并不相信、也不认可。但是,司马迁又不知道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或者说他无法确定霍去病的真正死因,为了保证《史记》的真实性,他选择了不写。

如果霍去病不是病死,那他是怎么死的?那种霍去病假死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双栖双宿的脑残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作为一个将军,他绝对是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那么,他会是被杀害的吗?霍去病能站到那样的一个高度,说明他的仇人也比较多,特别是匈奴,因为霍去病而几乎将匈奴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界。匈奴和卫青打仗还有可能断肢求生,与霍去病打仗,只能引颈就戮。

可如果霍去病是被人杀害,刘彻怎么可能会咬牙忍受,不发起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天子一怒,伏尸千里啊。

对刘彻来说,霍去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霍去病恰如一个年轻时候的刘彻,充满着朝气,敢作敢为,替刘彻在完成着天子的种种梦想。

如果有人敢杀霍去病,刘彻绝对会灭了他。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