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见熟人

哥俩跟旅游似的走马观花,这边看看烟,那边看看酒,纯过眼瘾,倒不是买不起,只是供销社更有性价比啊。

忽一刻,杨谚愣住了,木愣愣看着远处那个人,不是什么大美女,反而是个将近四十的中年汉子,穿着工作服,一边露着笑介绍商品,一边手上麻利的打包装。

杨谚和李祝拉着手呢,他一不动,李祝立马感觉到了,顺着杨谚的目光看去,那边正是糕点专柜。

李祝以为是杨谚馋了,毕竟还是个孩子嘛,便大方道:“走,去看看,想吃啥我给你买。”

杨谚被李祝拖拽着,越走越近,他看的也越来越真切了,那人衣服上别着铭牌,清晰地写着:营业员:张炳贵。

这可以说是杨谚穿越而来见到的第一个熟人了,熟到连他的履历都能完美背出,这可是进了教科书的人物,当时备课可是用了杨谚不少时间呢。

四九年,华夏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90%,城镇家庭也达到80%,这组数值意味着当时每个家庭的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被用来购买食物,低下的生产力与贫乏的物质让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的饱。

吃糕点就成了一种极其奢侈的行为,以至于成为老人孩子才可享受一点“营养品”。

所以糕点柜台旁的队伍并不长,在哥俩身前只有不到十個人,考虑到一直盯着人家不礼貌,杨谚只能装作不经意的偷瞄。

张炳贵是刚刚入职的,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规定只招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三十六岁的张炳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等到了五九年,他就会从糕点柜台调到大家所熟知的糖果柜台。

为了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张炳贵反复研究售货的各个环节,钻研改进售货技巧,练就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

从接待顾客的语言、眼神、表情,到取货、称重、包装的动作姿态,张炳贵不断钻研改进每一个细节,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务的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一个卖糖的成为了全民偶像,人们甚至以能买到他糖为荣,而且他先后担任了三次全国人大代表,七九年被授予国家劳动模范称号。

杨谚不禁感叹,也许这样的人物只会在火红的年代熠熠生辉吧,以至于让后世的人对他的事迹真实性充满质疑。

人没变,时代变了啊,同志们。

“同志来买糕点啊。”手上还在给前面的人打包,嘴上已经和李祝打起了招呼。

虽然才刚入职,但张炳贵的“一团火”已经初现端倪。

如此客气甚至让李祝有一丝晃神,心道不愧是大百货商店,连售货员都那么客气。

国营时期营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懂的都懂,不多赘叙了。

“同志,不知道要些什么,诶,这还有一位小同志啊。”李祝愣神的一会儿,张炳贵已经送走了上一位顾客。

“两块桃酥。”杨谚脆生生道,哥俩来了,李祝自然不可能让杨谚买单,所以杨谚也不敢太放肆,只买了最便宜的桃酥。

“啊对,来两块桃酥,伍子还要什么不?”李祝也赶紧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