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开发火锅底料

冬天出门是一种考验毅力的事情,想苏冬青这种天然宅,冬天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家里头的书早就看完一遍了,有趣的重新翻看,但是时间太富裕了,书看完了,苏冬青就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

听说京城现在掀起一股火锅热,火锅铺子像是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吃过的人都觉得不错,尤其是辣汤,吃起来不要太爽快。

因为这个,苏冬青再次琢磨起了火锅的锅底,虽然已经对外公布了,但这块还能发掘一下,比如直接制作干料锅底放在铺子里售卖。

火锅锅底是各种调料配置而成,现在市面上都是现吃现配,其实可以将配料炒熟后研磨成粉末,就成了锅底粉料。

买锅底粉料可以买回去直接烧水煮成锅底汤,这样更加方便,甚至可以售卖到各种偏僻的角落,毕竟火锅店不可能到处都有,但是粉料包可以卖给任何一个人。

因为太闲了,想到这个之后,苏冬青立刻就开始着手去做。

葱姜蒜晾干磨碎,豆瓣酱晒干水分后碾碎,盐和糖不用处理,当然少不得辣椒面,十几种调料准备好后,苏冬青按照比例调配出三种底料。

将三种底料都放在开水中煮一刻钟,然后分别放入菜和肉,让家里头的人尝,看看哪种味道最好。

根据众人的反馈,苏冬青调整了酱的分量,尝试的放了些酒,意外的还很不错。

可是底料都是干的粉末,放入白酒后需要处理就有点麻烦,做这个底料特点就是简单,苏冬青决定是去掉白酒,在底料中加入一点蘑菇粉。

先成型的是红汤锅底,一众人围坐在一起品尝了新研制的火锅底,浓郁芳香,一点都不必新鲜食材烹饪出来的锅底差。

大家伙美美的吃了顿火锅,然后拍着肚子决定,明天开始动手多弄出些底料来售卖。

因为粉末容易受潮,密封又做不到到位,北方可能更适合,潮湿的南方就有诸多限制,所以售卖起来就有局限性。

关于底料的包装,苏冬青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包装首先是要保证底料干燥不被污染,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底料的包装,大家都觉得用油纸就够了,只要包的严实些,就不怕发潮。

油纸一定程度上能防水,但折叠的过程中不免会有缝隙,最后,苏冬青选择用陶瓶,瓶口有蜡或者泥封住,密封性非常好。

陶瓶做起来比油纸麻烦,而且成本也高,但是苏冬青这样说了,苏家两兄弟也觉得瓶子更好。

商定好后,苏冬桥去找烧陶的人家,让他们烧一批陶瓶出来。

苏冬青则设计了一张巴掌大的“产品信息”表,比照前世的那些商品,信息表上写着“苏记火锅锅底料”,口味分清汤和香辣,上面用小字写了要加多少水,底料加进去要烧多久才能下菜和肉,以及各种禁忌事项。

禁忌中表明了一些人可能会对辣椒过敏,出现不舒服的情况应该立刻停止,以及底料注意防潮,如果发霉或者变质,亦或者是有了异味,就不能食用。

一众人忙乎了半个月,待二百个陶瓶拿回来,将粉料装进去,然后信息表贴到瓶身上,“苏记火锅锅底料”便摆到了辣椒铺子上。

趁着这股“火锅风”还正盛,对于火锅底料粉这种新鲜事物,京城百姓很容易就接受了,两个瓶底料没过多久就被一抢而空。

虽然苏冬桥并不是第一次做生意,可从前是直接染好布匹送到林家,并没有和买布匹的百姓有什么接触,这次自己开店铺就不一样了,看到铺子里的东西卖的极快,收铜板都收的流汗,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舒爽。

苏冬海这次来京城,一大半的原因是想跟着三弟做点事情,还有就是儿子在京城,他也能照看一二。

苏冬海一直以来都在闷声种地,这次来京城,刘氏不放心,也跟着来了,夫妇俩一同经营店铺,有商有量,倒也一直很顺利。

苏家人多,热闹,郭家兄妹可能是感受到了这种氛围,慢慢的开始主动开口要做事情。

现在的苏家事情多,每个人都很忙,但还不至于缺少小孩子做事,但想让他们兄妹俩尽快和这个世界接触,苏冬青委派他俩烧火。

壮壮已经四岁了,个头还是蹿的很猛,苏冬青要注意每隔一个月给他补钙。

整个冬天都在忙乎两个铺子的事情,快到年关的时候,苏冬海和苏冬桥兄弟两个没打算回去,一个原因是他们秋天才来,不可能过三四个月再回去,那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也太久了。来的时候已经做好留在京城过年的准备。

另外一个原因是,铺子才开张,年关的时候生意最好,不可能把生意正兴隆的铺子关了回家,这就像是春种秋收的时候不干活一样,是纯纯的败家行径。

还有,苏冬青和文天佑他们在京城过年,他们跟着一起过就好了。

苏冬林在南阳城的铺子生意没有这么旺,但也赚了不少银子,早早的在南阳城置办年货,过年前十几天回到了村子。

今年苏家分两处过年,人肯定是少了,苏新平看着略显空荡的房子,叹了口气。

郑氏立刻道:“你要是跟着老三他们去京城,过年人就多了。”

苏新平摇头,“来回太折腾,家里头这么多地,我不放心。”

和文家业不同,苏新平自觉自己的身体还健壮,不肯放下种地的事情,他忙了大半辈子,闲下来无所适从。而且在村里子头,抬头看到的都是认识了几十年的老伙计,在京城的时候,出门谁也不认识,一个不小心就会迷路,两眼一抹黑,他觉得憋闷。

郑氏提醒道:“要是老二老三他们在京城混的好,以后可能回来的更少了,到时候家里头就剩下咱们两个老的了。”

半晌,苏新平开口道:“等以后老的种不了地了,养老的话在家里头或者去京城都没什么。”

一家人虽然身在不同地方,但相互思念彼此,总觉得并没有离开太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