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二九六

沈书尾随穆华林入内,此时天已黑了,沈书没在道观吃饭,正是饿的时候,于是屏气凝神,全副心思都在控制肚子不要叫出声。脑筋停不下来地飞速旋转,穆华林这是知道暗门支持刘福通了?

穆华林的手在窗台上摸。

“我来。”沈书殷勤道,熟门熟路点了灯,移到桌上去,不远处的矮榻被照出轮廓。沈书脸上微微一红,挡住灯光,如是穆华林坐在书案后,就看不见矮榻了。

“红巾此战大捷,我接到密报,毛贵军中忽有数千骑兵增援。”穆华林略作停顿,烛光下他的眼神显得精光四溢,“师父有一件事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回答。”

沈书心里砰砰直跳,勉强作出淡定神色,道:“定当知无不言。”

“穆玄苍,在离开后,有没有联络过你?”

“没有。”

“一次也没有?”

“他走时给我留下了一封信。”沈书见穆华林眼底一亮,连忙解释,“只是一张字条。”沈书侧身低头,穆华林一足点地,将椅子朝后挪开,沈书从书案桌面下一个屉子里取出木盒子,里面都是书信,他不避讳穆华林,里头多是纪逐鸢的家书。而穆玄苍那张字条,被沈书用食指大小的一个小竹筒装着。

“后会无期……”穆华林眉头深蹙。

沈书:“有何不妥?”tehu.org 火鸡小说网

穆华林:“他待你亲厚,虽然此人极其狡猾,但凡是人,总会有点牵挂。风声一过,我本猜测他既已到了山东,早先此人不是应承任凭你驱策,应该会捎信给你。”穆华林思索片刻,把字条封好,放回木盒里,当即起身,“一旦他来找你,或是暗门有人联络你,一定要告诉我。”

沈书莫名其妙地点头。

穆华林拍了一下他的肩,转身就走。

沈书抬起手摸他师父拍过的位置,这一巴掌有力量,让沈书只觉足下生根,有万钧之力。良久,沈书坐到穆华林方才坐的胡椅里,从架上取了一支毛笔在手上把玩,陷入沉思。穆玄苍什么时候待他亲厚了?这些日子因为无法判断穆玄苍到底在做什么,沈书已将两人认识之后的每一次见面都翻来覆去细细地滤过。穆玄苍极爱撒谎,与康里布达不同,康里布达说谎往往是不敢让人知道真实情况,就像身上有伤的狼,要躲在畜群角落里去舔舐,以免同类趁虚而入。而穆玄苍说谎,都是仔细计算过,往往带着明确的目的。

譬如说穆玄苍躲过穆华林在太平的暗杀后,明目张胆恨不得宣扬得人尽皆知,找到卫济修给沈书贺生辰的船上去送信。其时他方跟穆华林说过兀颜术留下来一封信,巧妙地将注意力引到沈书身上去。从什么时候开始,穆玄苍就不再同他讲江湖事了?

毛笔在沈书手里停下来,窗户灌进来一股强风,瞬间吹灭蜡烛。沈书沉默地坐在黑暗里,这一刻灵台清明,想起来是从常州回来。该是自己不在应天府时,穆玄苍和穆华林那一次私下会面,使得两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也许那个时候穆玄苍已经在着手部署回中原去,光复大宋……如果暗门在数十年后真的还把前宋奉为正朔。

沈书长叹一声,总觉哪里说不通。韩山童那是烧香会起的家底,不姓赵,更不是什么赵家后人,暗门如果要复宋,效忠韩林儿,岂非好笑?

穆华林找过了沈书之后,弄得沈书上个街都疑神疑鬼,总觉有眼睛在盯着他,有时候林浩的车行到道路拐弯处,沈书会突然叫他停下,掀开车帘便四处打量,把街面上的人脸张张都纳入眼底,生怕错过一张暗门的熟面孔。

沈书觉得自己都有点魔怔了,就像当初穆华林说让他留神有没有江湖人来找他,如果来找他,就要一五一十全都报给穆华林你知道。结果屁都没有一个来找他的。过得五六日,沈书才正常了,照常去公府。

四月中旬起,整日就是练兵,不到月底,沈书晒得黢黑,许久不照镜子,屋里没点灯,沈书拿了件雪白的单衣穿上,点亮蜡烛,脸和衣服成了两个色,惊了沈书一跳。www.)

洗澡时沈书用老丝瓜瓤搓了搓,身上倒是汗和泥,胳膊腿洗洗就白了,手背,脖子和脸,却死活也洗不出原本的颜色。只得破罐子破摔,把丝瓜瓤一扔,半夜里使唤周戌五明天就去库里找,有没有什么润手润脸的脂膏一类。

周戌五当场就回说:“都让大少爷拿了,许是也没全带走,少爷去大少爷房里仔细找找?”

大少爷房里,正就是沈书的房里,纪逐鸢回来他俩就没有分开睡过。好不容易薅出来一盒,打开盖子一看,也没用多少,还有大半盒。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用得上,这么一盒能用个好几年吧?是夜想得沈书心烦气躁,抱着被子滚到大半夜,试探地把手伸到被子里,还没碰到,猛然醒悟,孔老夫子在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

大彻大悟之后,沈书忙把两只手都放在被子上,四平八稳挺尸般躺着,终究四更天还是睡了,卯时不到,便要起来,没精神地去随朱文忠练兵。

分给朱文忠的兵,是一半的老兵,一半的民兵改充,老的带新的,不费什么事。起初见带兵的将军还带一白面书生来,个个拿沈书取笑,同吃同住久了,拉到山里操练要三四日,众人见朱文忠带的郎中官竟有百步穿杨的绝技,顿时不敢小觑。再听沈书讲排兵布阵,头头是道,力气不出众,偶尔有自恃武力的小兵拦路挑战,沈书的拳脚半点不差。他个子不高,闪躲极快,耍得一手借力打力的好拳法,便一个接一个叫起小沈大人来。

等沈书晒黑了之后,士兵们都敢来开他玩笑。每次沈书在河边洗脸,必得让朱文忠的亲随在旁边放哨,否则必有当兵的粗汉子来跟他推来攘去地玩笑,被人撞到河里去是小事,换衣服就太麻烦了,还耽误事。

天气溽热,朱文忠进房间就把盔甲叮叮当当扔在地上,他扔一路,李垚跟在后头捡了一路。

水声激烈,朱文忠洗完脸,让人去换了水。

“手上绑的什么?原来是白的?”朱文忠拨弄了一下沈书袖管里露出的那条发带。

沈书脸一红,洗完脸就把发带摘下来洗干净,搭在朱文忠的笔架上。

“我束发的带子。”

朱文忠眉毛一扬,坐在榻上把武袍宽了,用湿布擦脖子和肩,继而擦净了膘健的腹肌,示意沈书过去帮他擦擦背。

“没见你用过,跟个女儿家似的,绑这个。改天哥哥送你一顶金镶玉的发冠。”

“我又不画符,省了。”沈书换了干净衣服,陪朱文忠吃饭,晚上留了会,都是头一回上战场,朱文忠紧张,沈书就不能表现出紧张。接连数日,两人都在沙盘上互杀,假设可能遇到的情形,如何提高步兵传令灵敏度。朱文忠带的部队都是步兵,步兵除了列阵,最头大的便是战场形势改换时,如何让士兵们知道怎样应对,人一旦多,传令便慢,若用旗,则必须保护好旗兵,否则射下令旗,全军就乱了。

除此之外,便是畏战。所以抢占先机十分重要,初战若不行,再而竭三而衰,士气便会大受打击。死伤的将士越多,余下的士兵就越想弃械而走。元廷军户制度本相对完善,占尽利处,可惜太平日子过久了。农民军中存在的问题是小兵畏战,毕竟原也是日子过不下去才参军,又没有完善的制度,裹挟进来的流民不计其数。朝廷军却往往败在主帅不利,先就露怯,士气不振,常常不战而逃。重赏之下,义军统帅领兵,反而更见勇武。

待沈书回到家中,在车上已经睡了一觉,摸黑下车,一个趔趄,险些跌到屋檐下的沟里去,一只脚已踩在沟里,泥水溅了一身,鞋子湿得透透的。

黄老九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大声问:“怎么了?”

沈书赶紧让人扶着,把脚提起来,要不是袍襟全湿了,恨不得把脚藏起来。

黄老九拄拐走得倒也快,斜瞥沈书一眼,下巴朝门内一点,说是让沈书赶紧先去换衣服鞋子,换了过去说话。

沈书只得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是”,灰不溜秋地滚去洗澡换干净衣服。再到黄老九房里,进门便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天气大了,沈书晚上就乐意喝一碗藕汤,凑近一看,是用莲藕和猪肉炖的。

“喝汤。”黄老九发话。

不片刻,沈书把汤喝完,黄老九示意他把空碗放在一边。

“这些日子在练兵?”

沈书嘿嘿一笑,答道:“看来是我晒得有点太黑了。”

黄老九嘲道:“你这算个什么?”

沈书不敢笑了,正色道:“下个月出兵,跟去历练。”

“年少时多见见世面是好的,也要保护好自己,活着才最要紧。”黄老九似乎怕沈书听不明白,又道,“如今是农民军头子在互相抢地盘,你是什么?你就是个卒子,过河先跳卒,死得也最早。到了前线,兵荒马乱,谁也顾不上你,你得顾好你自己。”

“知道。”沈书心想,黄老九与自己非亲非故,话说得不好听,道理却没错。如果天下有明主,读书人自是要忠君爱国,现在是在抢江山坐,胜者为王,封妻荫子富贵荣华,拼的就是一条命。

黄老九像有许多话想说,最后什么也没说,只叮嘱沈书好好吃饭睡觉,便是行军的时候,放饭的点儿一定不能错。沈书听得好笑,心里温暖,低眉顺眼地应了。

门在沈书身后关上,他站在屋檐下看了会窗上的灯影。

小厮来接汤碗,前门响动,有人进来,沈书便在廊下等了会,见是舒原。

舒原恰好也在找他,做了个手势,让沈书到厨房去说话。舒原在厨房吃饭,沈书看他吃得香,也拿了张葱油饼撕着吃。

“上次那批火器,已经好了。”舒原只说这一句,言下之意,是问沈书怎么拿。铸造局不可能单独给朱文忠送火器去,原就是沈书和蒋寸八私下的买卖。

沈书沉吟片刻,道:“天黑以后,把这批东西运到康里布达上一次住的那间田舍去,放一天,我让人去接。”到时候让陈家铺子里的人去运,改头换面,放在辎重里。沈书本来就管这块,算半个监粮兼半个军师,他打算后面让刘青去管,只要不开箱子,谁也不知道里头放的什么,需用时再取就是,容易办。

舒原一气喝了半碗水饭。

沈书不觉笑了起来。

舒原看他:“?”

沈书摇头,笑道:“想到我刚认识你,舒大人用饭许多讲究。”

往事如烟,这大半年都忙得要死,舒原常在铸造局里跟工匠扯皮,连嗓音都粗粝不少,更别提吃饭。

“铸造局里放饭要用抢的,蹲在屋檐底下吃,跟讨饭的似的。”舒原略带唏嘘,啜干净一根鸡腿骨,扔给一直在脚底下打转的飞白,狗儿叼着骨头一颠一颠儿地走了。

“往后的日子会好起来。”沈书宽慰他道。

舒原摇了一下筷子,眼底放光,精神奕奕地说:“以前一门心思只知道读书,跟那些莽汉打交道,也挺有意思。你只要给他们三分脸,他们就知道孝敬你十分。工钱管够,盯得紧一点,面上客气些,倒比从前在隆平勾心斗角的,心里快活许多。”

“世上的道理,本不是书里读出来的。”

舒原深以为然,嘴角上翘,点头道:“是这么个道理,人终究是要接到地上来,大元是塞外蛮夷,马背上打天下,忽必烈在皇宫里圈了一块地出来,年年亲耕,与天下农夫同甘苦。一代不如一代,如今只知享福,不知民生多艰,气数将尽了。”他略微一愣,有点犯困,说话声也低下去,“这天下,谁做主都不要紧,能让万民吃得饱饭最要紧。”舒原端起碗,筷子于碗边轻轻一碰,朝沈书一让,笑着把米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