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古人的智慧

而且余胜觉得古人其实不比我们笨。或者应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人类其实除了生产力和生活条件上去了,人的本质其实是没变的。

就拿古代状元和现在的高材生做对比吧。

首先说评价:古代状元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人。

八股文在我们这里虽然说臭了。八股文之所以被古代家读书人骂,是因为确实很难写,他们也许真的搞不定。科举事实上就是个网眼特别细的筛选器。

我们来看看八股文的大致要求:

1.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2.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3.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4.字数限制在700字。

5.行文韵律必须准确。

6.字迹工整,也就是大概等于现代书法大家的水平吧。

所以八股文高手,要对四书五经朱熹的著作背到烂熟于胸,在700字的范围内用圣人的口气把自己的思路和逻辑表达清晰,文章结构格式固定,必须用对仗文体,韵脚不能乱,还要写一手好书法。

这就要求科举考生有极强的记忆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精通音韵,书法审美非常好。。。

这种条件选拔出来的万里挑一甚至百万里挑一的状元,智商绝对是正态分布里最前面的那部分。古代的进士如果学习现代知识,也绝对是佼佼者。

华夏上千年的科举,这种选拔方式是被历史验证了的。

通过上面的条件也可以看出来,科举选拔的方向是政务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材,而不是单单选拔文学能力强的文人。所以历史上某些著名文学家科举不第,或者反过来状元文名不盛,都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现象。

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于谦,王阳明。都是文章,政务,军事各方面都极其优秀的人物。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排在前几的大奸臣,有的也是书法大家。秦朝的李斯,宋朝的蔡京,秦桧。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所以,能坏到被后人在舞台上抹白脸有名有姓的大奸臣,也不是普通的等闲之辈。

这个问题,如果换为古代秀才真有水平吗,可能更有讨论意义,不至于一边倒。

有些人觉得这些古人就会写点八股文,没真本事。

其实没搞清楚,这些人之所以擅长写八股文是因为写八股文能当官发财或者建功立业,皇帝需要写八股文写得好的,不是说只能写八股文。

后来科举废了,流行西学了,这些人及其后人不就又变成西学大师了吗?

你看现在半导体火热,搞半导体牛逼的,不也基本是高学历的人吗?

这就是所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不服怎么办,靠贬低别人维持“人人平等”,实在是既缺乏认知能力,又毫无方法论,纯粹自欺欺人,泼妇骂街。

此外,最搞笑的就是很多人以为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就只需要懂四书五经就行了,这多少被一些满腹怨气的不第秀才文学家误导了。很多秀才的确为了考科举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问题是,考上状元的人,能就看四书五经?不懂历史做什么策论,难道冰山就漏出来那点点?

所以说呢就单拿古代状元来说,能考中的人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读死书的能概括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