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大朝会,颁布教育方针

皇宫内廷防守严密,翊林卫站立整齐,还有穿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的锦衣卫在来回行走,一片肃穆气氛。

如果执勤的锦衣卫,发现有哪位官员神色慌张,就会上前将其拎出来盘问,验牌,弄得不好还要搜身。

倘若这倒霉蛋过不了这关审核,等待他的将会是就地收押,送诏狱或刑部天牢。

想想也是,朱棣刚登基,就怕混入图谋不轨者。

徐钦亲眼看到,有几个品级在六品以下,穿绿袍官吏,因表情异常被当众摘下官冠,赶出宫外。

接下来的命运很不妙,轻则罢官,重则下狱。

跟着前面朝臣,徐钦缓缓进入殿内。

此时,宽敞明亮的太和殿中,满是穿朝服的臣公。

殿中最靠近皇帝位置的墀台上,都是三品以上的绛紫袍文武大臣,每人都跪坐于软垫之上。

在他们后面次等级的墀台上,是四、五品着绯色官袍的官员,每人肃立。

着绿色袍服的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人数为最多。

他们只能站在殿门内外,连皇帝的面都是恍惚隐见。

就这样,文武左右分列,从上到下,品级、服色等排列整齐,一目了然,等级森严。

徐钦穿的是四品绯色朝服,在第二序列的墀台上。

待臣公们到齐,一声尖锐的公鸭声,引出天子到位。

唱喏…

跪拜…

三呼万岁…

前奏一切完毕。

让所有在场官吏万分惊讶的是,皇帝陛下的开场白,就是让宣诏官当殿宣读,若干份诏书。

第一个诏令:

设立大明帝国中央太学堂,归属翰林院编制。

中央太学堂督导,则由当代大儒,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

大儒杨慎任左督侍,大儒陈济为右督侍。

姚广孝为中央太学堂总参议。

诏令宣读完毕,朝堂哗然。

乌泱泱数百号官吏都惊愕失色,顾不上朝堂禁令,交头接耳地唏嘘不已。

专设中央太学堂闻所未闻,而如此破格提拔官吏任用,更是史无前例。

第二个诏令还是跟太学堂设置有关。

在京师设立帝国军学堂,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军官大学。

今后,各州府所在地,均要设立大学堂,州属军校等,为朝廷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中央太学堂宗旨,就是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除了军事,政界之外,还有从事经济民生方面的专业人才。

朝廷的具体设想,目前的教育重点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启蒙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各类教育,鼓励民间办学。

二是成人教育,类似于后世的扫盲班。

一年期,半年期的专业技能培训。

徐钦把后世教育的整套方案,基本框架都搬了过来。

第一阶段是中央。

第二阶段是从州府往下。

第三阶段是渗透到县、镇、乡村等。

这个计划太过于庞大,需要大量的银两,师资力量等。

永乐帝要求朝廷进行全社会动员。

但凡接受过私塾教育,或是有专业技能,经考核之后都可以进入教师队伍。

教书先生都吃皇粮,每月按编制发放俸禄,均由朝廷专项资金拨付。

这个方案设计者,是何方神圣啊?

臣工们都在猜想。

最初没有人怀疑是徐钦。

当有人告之,大家都难以置信。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所为?

瞎胡乱吧!

人人都在为朝廷户部捏一把汗。

这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撑哦。

瞧那户部尚书夏原吉,挂着一张苦瓜脸急得浑身冒汗。

那天皇上把他叫到御书房,死活让他挤兑出一百万两银子出来。

可现在国库里拢共才不到三百万两银两。

光是保障官吏到年底的俸禄还不够。

还有冬季来临之前的水利设施建设,防洪防汛大坝加固,合起来尚缺几百万两。

哪里去挤一百万两给太学堂使用。

关于永乐朝教育方针的实施,永乐帝在太和殿上有一番训词。

“众位爱卿,教育乃国之根本,大明帝国能否长期、稳定、安全地传承下去,教育起到基石作用,这是十年大计,百年大计。”

“教育是大明帝国最为廉价的国防开支,万事开头难,但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朕已下定决心,都要坚持下去,办学方针与思想决不动摇。”

皇帝陛下斩钉截铁的口吻,充分表明了永乐新政的又一个重要措施。

这个讲话稿,估计摘录自徐钦奏章中的某个段落。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

接下来颁布的诏令,是发展民生,推广实业,搞活商业活动等。

永乐新政着力于经济建设,扩大工部规模和权限。

正式任命宋礼为工部尚书。

原工部总把头雷经天,房文光等人,分列左、右侍郎,兼任矿产司,建设司大司监。

新增设商贸司,暂挂工部属下,由原京都粮市执事使郑绍秋,出任大司监。

在社会阶层待遇上,朱棣强调官吏录用的原则,只认忠诚度和能力。

一律通过正规考试,公正公平,不问考生出身,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凭真才实学和能力。

全社会提高商人地位,商人子女读书,仕途任用,提拔等,与士族等一视同仁。

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世界观和认知程度。

皇帝诏令颁布,自然引来各大高门豪族的反对。

而许多商人、普通百姓,寒门庶族子弟,则坚决拥护。

朱棣秉承太祖高皇帝的意志,面对勋贵们的骄横,他更是亲民,重视庶民草根。

得民心者得天下。

况且,朱家皇族本身就是佃农出身。

当前的大明帝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员,是底层老百姓。

宁可得罪豪门权臣,也不能让广大百姓,尤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看不到希望。

……

次日,东宫詹事府。

少詹事徐钦正埋首审阅太学堂筹建计划中各项细则。

詹事府里的左右府丞,通判、主簿,录事等,都在分头忙碌。

进入九月中旬,气候逐渐凉爽起来。

东宫詹事府的工作,却是热火朝天,繁忙紧张。

太学堂筹建经费巨大,皇帝朱棣为什么敢这么快拍板定案呢?

主要是徐钦向朱棣献有一计。

由詹事府司经局出面成立实业公司,开采矿产。

家里有富矿,为什么不组织开采变现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