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洪涝之灾

“杨同心的商业帝国 (.)”!

洛阳城外的河流失去了往日风平浪静的容貌,在黑云压顶的天空之下,变得面目狰狞,河流也狂暴起来,不断的砸踏着河堤。

洛阳知府柯梦山脸色凝重站在河堤上眺望,身上的官府已经被淋湿,他浑然不觉,一直看着浊浪滔天的河道。站在他身旁的主管河堤水利的工部执事倪平波拱手回报着情况:“大人,咱们已经巡视了洛阳城所有河堤,非是属下不尽力,若此等天气,只怕这些河堤顶不住了。这风雨若是不散,最多三五天就要决堤。”

“分洪吧。”柯梦山知道倪平波所言不虚,师爷李仲英立刻叫来户房主事汤赞说道:“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方略办吧。”汤赞应了一声,说道:“这次洪水来势太大,分洪只怕也难以为继。大人,这灾后赈灾的事情,还请大人牵头出面。”

柯梦山叹口气说道:“只怕这次受灾的百姓少不了。倪执事你派人去和汤主事把分洪的事情好好办理一下,尤其是分洪周遭的乡民一定要安抚妥当,告诉成班头不要放纵那些衙役。”

倪平波和汤赞一起下去之后,师爷李仲英说道:“东翁,这次洪水来的太过突然,非是我们不尽力,然则人力有时而穷,您也不要太着急了。”

“如今暴雨如注,这样这次洪峰可以分洪解决,那下一次如何应对。”柯梦山慢步下了河堤,边走边说:“一旦河堤决口,洛阳城大大小小三十多万灾民,这件事情若是处置不当酿成民变,我如何对得起朝廷和恩师的栽培?”李仲英拿过油纸伞递给柯梦山,说道:“这次的洪灾我已经写好了上呈交给了布政使和巡抚两位大人。既然决堤已成定局,咱们不妨想想如何安置受灾百姓,方才汤主事说的灾后筹粮之事,才是头等大事。洛阳城的赈灾粮只有五十万斤,受灾百姓三十余万,这点粮食是绝对不够的。汤主事说得很有道理,这个赈济灾民商人筹粮的事情,还必须由您出面才好。”

柯梦山撑开伞,回头看了一眼滚滚的涧河,说道:“也只有如此了,不过往年都是乔家牵头响应,未知今年是否也是如此。”

“今年洛阳城里多了一个杨同心,只怕赈灾的事情会有变数。”

“师爷有何看法?”

李仲英虚扶着柯梦山走下河堤,到了凉亭之中,把伞交给一旁的衙役,笑说道:“杨同心这人年纪虽轻,野心却极大。听闻他在开封府打败了十八行的韩贞吉,开封府的粮食市场已经尽数被他收入囊中。他既然敢来洛阳城和乔善川争锋,那这次赈济灾民这种建立口碑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错过。”

“不管如何了。”柯梦山收起伞放在一旁,说道:“商人肯出钱出粮赈济灾民就是好的。如果能多一些,自然越多越好。”说完似乎又想起什么来,说道:“师爷,那些趁水灾敢囤积居奇的蠹商,再有那些拿陈米充数给灾民吃得,到时候你都给我记下来,本官决不姑息!”

倪平波冒雨带着衙役赶到了分洪区周遭的两个村落,到了里正家里把分洪的事情一说,两个里正苦着脸都不敢说话。洛阳府捕快头成必行瞅瞅这两人,说道:“我说你们两个也不用苦着脸,这淹了多少地,府衙把粮食都补给你们就是了。害怕我家大人克扣了赔给你的粮食不成?”

“不会不会。”年长的里正连忙摆手,说道:“柯大人那可是好父母,我们不是担心这个。只是这年年春汛都分洪到我们这里,有不少人都搬走了,今年夏收的赋税,您看是不是……”

“王里正。”汤赞说话了,他脸上挂着笑容,但口气却不容商量:“这夏收的赋税是朝廷的律法,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你可是老里正了,这坐地起价要挟朝廷的事情,可不要做啊。”

王里正尴尬的笑笑说道:“不敢不敢。”

“既然如此,你们去把青壮都召集起来,我去把河工都叫来,一个时辰之后河堤见。”

杨同心在书房里静静的看着窗外密密的雨帘,周润进来之后从袖口里拿出一封信说道:“东家,师爷派文烈回来送信了。”

“坐。”杨同心回身坐到书案前,周润把书信交给杨同心,杨同心打开看交给周润,待周润看完。杨同心说道:“自从知道乔老爷子久年沉疴复发,换上乔仲泰之后。我就在想这次涧河若是决口,对我们在洛阳城建立声望一个难得的机会。既然这样,我决定从开封调拨的粮食,再加上四成。春雨你觉得如何?”

周润思忖一下说道:“东家,是想着把咱们调配粮食准备赈灾的事情,通过鸿泰行安插在咱们内部的暗桩透漏给乔仲泰?”

“不错。”杨同心笑起来,说道:“这位乔家二公子素日里沉溺曲艺无法自拔,家里娶的旦角就有四五个,外人都说他是个纨绔。那这次他执掌家业,必然心里憋着一口气,想让众人重新看待自己。我调集粮食的消息他若是知道了,经商之道他未必会听俞高嵩的,他若是自作主张,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东家所言有理。”周润同意杨同心的意见,说道:“那我这就去安排,让乔仲泰那边早点知道这个消息。”

汤赞回到家中换了衣衫正在喝茶的功夫,门房进来回禀鸿泰行俞高嵩来拜访。汤赞想了想命人请进来。

俞高嵩进来之后拱手行礼,坐下寒暄几句,说道:“汤主事,我刚从河堤上回来,看这个天气,只怕涧河决堤是早晚的事情。”

“我刚从大王庄回来。”汤赞抬手给俞高嵩倒了一杯热茶,说道:“俞师爷,咱们都是熟人,你有什么事情就尽管说吧。”俞高嵩笑了一下,说道:“这河堤一旦决口,那灾后赈济的事情,还请汤主事多多照顾我们鸿泰行。”

“往年不都是鸿泰行拔得头筹么?”汤赞明知故问的笑道,俞高嵩早就耳闻汤赞和杨同心颇有交情,为了一探究竟所以才冒雨前来,听汤赞这么说,端起杯子喝了一口热茶,笑道:“可今年不同往年。如今城里来了一位杨同心,我听说和汤主事是老乡?”

哦,原来你是为了这个来的啊。汤赞心里明白过来,也不否认,说道:“不错,杨同心也是长垣县的,确实和我是同乡。不过呢,我汤某人做户房主事这些年,一向是公事公办的,俞师爷可以放心,我不会徇私情的。”

俞高嵩听汤赞这么么说,一时之间不好分辨是不是搪塞之词,笑道:“汤主事的人品我们大家都是有口皆碑的。只不过杨同心这人青年气盛来势汹汹,听闻他在开封府就经常离经叛道屡有惊人之举,我只怕他到了洛阳城不守行规,贸贸然出手,到时候大家都脸上无光在,所以才有此一问。”

汤赞见俞高嵩解释,笑着说道:“俞师爷,这赈济灾民的事情,虽然可以赚取民间口碑。可每次都真金白银的往外拿,为何你们鸿泰行还趋之如鹜呢?”

“汤主事一语中的。”俞高嵩借机捧了一下汤赞,说道:“这口碑可还是拿银子换不回来的。鸿泰行几代人辛苦耕耘广济民间,才有了今天河南第一商家的美誉。这口碑积累起来极为不易,可一旦赈灾济民的事情落了后,难免有那不明是非的刁民逞口舌之利,背后胡言乱语。鸿泰行扎根在洛阳城,这个事情可马虎不得,所以我们鸿泰行才如此重视赈灾之事。届时,柯大人那边还请汤主事多多照应一番才是。”

汤赞见说到柯梦山,明白俞高嵩什么意思,说道:“柯大人殚精竭虑为了民生操劳,这个赈灾的事情,不用和他说什么,只要洛阳城诸位商家能响应。那就算帮了柯大人的一个忙,日后也好说话。”

“不过,有一节我可要告诫俞师爷。”汤赞放下茶杯,目视俞高嵩:“柯大人这人生平最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你们鸿泰行可要小心行事才好。”

“汤主事放心,我自然知道轻重,断然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俞高嵩这才告辞离开。俞高嵩前脚刚走,杨同心后脚就到了。汤赞来到门口迎接,笑着说道:“杨年兄,这是为了赈灾的事情来的么?”

杨同心笑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还真是为了赈灾的事情来的。”汤赞往里一请,两人并肩往里走,到了里屋分宾主坐好。杨同心说道:“我去河堤上看了一下,虽然从柯大人到河工都在努力,可这水势我看只怕河堤是顶不住了。这次春汛如此之大,那四月份往后,洛阳城周边这些种地的乡民怎么维持生活,那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汤赞一听心里一喜,说道:“杨世兄果然是个仁心善翁,真心为民谋取福利。”杨同心摆摆手,说道:“我是个商人,赈灾无非图的是个好名声。汤兄谬赞了。”

“赈灾出的都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粮食,赚取些名声当然可以。总不成让你捐了钱粮,一点实在好处都得不到。昔日子贡放奴隶,子路救人落水,圣人早就说过了。未知杨世兄具体是怎么安排的?”

“说道如何维系民生,那还要请教汤兄,这可是若山兄多年积累的经验,旁人是学不来的。”

杨同心这番话说得汤赞很舒服,连父亲带自己都捧了,于是两人就洛阳城水灾之后如何赈济灾民的事情开始商议。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