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热爱劳动就是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自理能力。那么究竟哪些行为才是没有自理能力的表现呢?怎样看待这些没有自理能力的幼儿及如何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呢?这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以下是关于幼儿自理能力的观察和培养方面的理论,对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适时放手,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一贯被宠着,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家长已经把吃、穿、玩、用准备齐全,很多本来可以让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就这样被家长剥夺了。因此,家长要转变自身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他想干的、能干的事情。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睡觉、学习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锻炼,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或者适当地给孩子创造锻炼和实践的条件。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促进其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增加孩子双手的智慧。要教给他们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第二,通过鼓励,逐步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通常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权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地教他们怎样做,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使其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例如:有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个人的观点不同,选择的教育方式各异,当然教育的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得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对孩子喊:“我就知道你不行,你还偏要逞能,闪开!看看我是怎么叠的,学着点。”听了母亲的话,这个孩子从此之后再也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美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长本事了。来,让妈妈瞧瞧!嗯,很好,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了鼓励,心里自然会很高兴,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孩子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越来越浓,自信心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如果对孩子的动手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那么首先会使孩子在心理上树立起独立做事的信心。然后家长再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能增强其做事的自主性。

第三,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例如可以让孩子充当老师的角色,教爸爸、妈妈洗手、扫地等,巩固孩子所学的技能。

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孩子一起唱有关劳动和自己做事的儿歌如“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观看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主动参与做事的和积极性。

通过做游戏,激发孩子自主做事的兴趣。如通过“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把这些技能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很符合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孩子最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到的教育效果也最明显。

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孩子自己做事的,通过和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竞争让孩子知道只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赛才能获胜。开始时,家长可适当地放慢速度,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功感,随后,家长再给以正确的指导,当孩子掌握正确方法后,家长再适当地提高要求。

让孩子当“魔术师”或爸爸、妈妈当摄影师。开始时先指导孩子学会有关技能,然后孩子来当“魔术师”,完成表演,例如让玩具“变”整齐,让饭菜“装进”肚子,让手帕“变”干净等,当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后,家长就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或者家长可当摄影师将孩子劳动的情境拍摄下来,使其从中发现做事的乐趣,调动起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的积极性。

家长可带孩子到实际的工作和劳动场景去观察,让孩子亲眼目睹他人是如何劳动的,有时也可让他们模仿,形象地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技巧。

第四,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培养。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能力、特点对孩子适时地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说让孩子自己用勺吃饭,教孩子初步学会穿脱衣服、开合拉链,自己拿放玩具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3~4岁的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出色越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们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禀赋,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要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成长。家长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

第五,对孩子做好评价。

评价孩子的好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优秀,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有助于孩子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家长可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给孩子画个五角星,能够勉强独立完成的给孩子画个圆圈,不能独立完成的画个叉号等等,从细节上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评价。对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家长不要轻易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完成。家长也可将孩子每天应该做的事情用图画出来,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孩子在家学习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第六,保持统一,贵在坚持。

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到了3岁的时候,要让家长喂饭,每天都以小皇帝、小公主的身份出现在大人们的眼前。家长要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不能家长说让孩子独立,爷爷、奶奶却经常给孩子穿衣、喂饭。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快来吃饭,今天妈妈来喂你。”“快睡觉吧,今天不用洗脚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