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区区匈奴

腊月初六日,长安。

关羽乘车游览长安大学,大学与太学就差了一个点,仿佛侍中与中常侍的区别一样。

太是大的极限,不需要解释,关羽也清楚长安大学是太学的次级单位。

若无意外的话,未来长安大学会倒逼着襄阳小太学改名。

就算不改,民间通称也会跟着变化。

语言文字、称呼发展就是这样,怎么简单明了就怎么发展。

寒冬腊月时节,关羽来时就见一些士人依旧在忙碌。

他们将采伐、切割齐整的木板长条钉在栅栏上,形成一道道木墙。

这木板长条就仿佛巨大的竹简一样,在上面书写文字,供长安大学的学生研读、誊抄。

大半学生是奔着管饭来的,不具备单独读写的能力,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读写能力,也有读写的财富。

关羽今日戴了两道面巾,最里面的面巾兜住胡须,又戴一面青巾遮住半张脸。

他路过粥棚时,就见这里排队很长,不乏十二三岁身子才开始发育的小少年。

许多人都是年龄合适,听说能管饭后,就跋涉数百里来长安吃饭。

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冬天他们少吃家里一口饭,家里人就能多吃一口。

马车停在侧旁,关羽陷入沉思。

长久之后,摇头叹息,不由更加坚定了明年的中原之战。

他见过蓝田、杜陵迁徙来的新百姓,这些新屯每三日发放一次口粮。

这些口粮根本不够吃,所以各屯的兽群已经编组屠宰了一次。

各屯野外的干草也是有限的,兽群冬日根本吃不饱,只会越来越瘦。

从上月中旬开始就放开屠宰限制,只保留种兽和母兽,其他都已宰杀。

关羽很理解这种操作,匈奴、乌桓人就是这么过冬的。

十月迁移草场后,在天气变冷时就要大规模屠宰,以节省冬日的草料。

荆州士人、军队一日三餐很难见到牛羊肉,而关中的移民只能拿牛羊肉充饥。

是充饥,不可能放开肚子往饱里吃,只能保证他们不饿死。

斩首十万匈奴人,少了这十万张嘴,又烧掉了那么多粮食,一增一减之后,勉强能保证移民能健康存活。

关羽思索之际,驾车的郭睦开口:“君侯,有急递!”

关羽顺着郭睦举着的鞭杆去看,就见一名背插两条白色负羽的使骑在城内街道纵马狂奔,后面还跟着一名从骑。

“去看看。”

关羽说着又看一眼远处排队打饭的少年,再过十年,这些少年披坚执锐,成为黑熊军中骨干精锐后,关东谁能抵挡?

想要抵挡,单独中原是不行的,必须是关东范围内的所有人、所有资源。

函谷关以东,囊括河北、幽燕之地,否则光是雍凉的骑兵,就足够中原头疼。

董卓遇刺那一年,关中的部队已经开始抄掠陈留、东郡;如果董卓不死,能活到现在的话,那必然是另一副景象。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眼前形势很明显,继董卓之后,一个凝聚关陇士民二百年怨气的人出现了。

郭睦驾车,十几名骑从追随护卫,马车很快来到新的司隶校尉官署前。

立刻就有当值的军吏上前盘问:“来者何人?”

“汉寿亭侯,河东关君侯。”

郭睦下车,取出一迭帛书递上去:“此商雒令司马子华手书。”

军吏看一眼车上的关羽,双手接住帛书阅读,看了看‘商雒县令’朱印后,就问:“关君侯何故来此?”

“此君侯拜帖,欲见元常公。”

郭睦又取出黑木名刺,军吏双手接住对着关羽躬身:“君侯稍候,卑职这就通传。”

关羽只是点点头,离乡混了那么多年,现在他也是可以刷脸的。

至于拜访钟繇会不会引发黑熊的猜忌……关羽没有这个顾虑,路上遭遇赵云时,赵云已经简单讲述过关中的形势,钟繇就是个半步傀儡。

军吏持关羽的名帖快步入内,直接呈送到钟繇面前。

钟繇正翻阅离石发来的军书捷报,心情正复杂着呢,看到关羽的名刺,下意识感到慌张。

又一想,黑熊真要杀他,早就杀了,没必要留到现在。

至于单独与关羽会面,钟繇反倒有些不敢。

犹豫片刻,就说:“清扫庭院,烧柴供暖,换上新被褥,我这就去邀关君侯。”

嘱咐属吏后,钟繇当即就出迎关羽。

于公于私,关羽是大汉亭侯,更是军功封侯,以关羽的地位来说,值得各地郡县招待。

如果是其他武人、将军封侯,钟繇也不会这么看重。

可关羽是谁?

是刘备的手足兄弟,是曹司空可望而不可得的男人。

得罪了关羽,就等于得罪刘备和曹司空,甚至可能间接得罪黑熊。

赵云籍籍无名之士,黑熊反手就给了五千骑俘虏做为报酬,这是给赵云的,还是给刘备的?

赵云在关中的时候,钟繇尚且不想招惹;更别想现在来了个比赵云更重要的关羽。(www.)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