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收容难民,以工代赈

梅县令看到吉祥大冬天拎着个西瓜来都震惊了。

“这...这是寒瓜?”

“嘿,咋还这么多人认识啊?”

“年轻时进京赶考的时候偶然见过,却没想到今日你提着就来了。”梅县令也没尝过这味道。

“这是送给琳琳的年礼。”吉祥把瓜递给管家,“跟琳琳说下次来家里喝寒瓜汁。”

管家接了瓜就下去了。

梅县令领着吉祥进了书房,书房里已经坐着十来个富户。

“今日叫大家来是为了安顿难民一事。”梅县令有点不好意思,“自今年秋收,北方遭遇蝗灾,颗粒无收,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就往淮南道逃来了,大约有十万难民。”

“啊?要我们这十个人接受十万难民?”何掌柜惊吓地都破音了。

“非也非也!”梅县令压了压手,“这十万难民是逃到乐庆府的人数,乐庆府的刺史召集了我们这十几个县的县令去认领难民,因着我们康平县今年税收情况好,除乐庆府招收一万人以外,就是我们收的最多,大多七千人。”

几个掌柜的脸色还是没有很好看,莫名其妙要负责七百个人的人吃喝,把家底吃垮都养不起。

“县令大人找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无故接收这七千难民?”吉祥问道,“免费提供吃喝还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梅县令突然想到,“你是说可以让他们上工,让他们以付出劳动的方式换取吃喝?”

“是啊。我记得去年在城外建造棚屋就是这么个章程啊。我们虽是商户却也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至今,我们没有义务负责这些人的吃喝,但若是作为雇佣关系,为我等创造价值,这工钱我们自然会出的。”

吉祥话说的很直白,难民可怜,可是她如今的家业也是一点一滴攒出来的,也吃了很多苦,每日烦心事也是一大堆,官府把人塞给他们不厚道。

谁都不容易,她也不是圣人,能这样帮助别人。

其他掌柜连连点头。

梅县令也松了口气,本来强硬地塞人给商户就让他失了威信,要是能有什么别的法子,他自然更满意。

没在意吉祥说话的语气,他说道:“城外有一片荒地需要开荒、城门也需要修补,官道也需要修缮,这些都需要人,官府这边能容纳五千人,剩下的,还请各位帮忙。”

其实他也能全部留下,但若是有人能雇走一部分是最好的。

吉祥琢磨了下,家中开荒需要五十人,榨油工坊还需要十个,舅舅说望水村的后山又发现了一片桐子树,他就买下来了,开荒种树还需要三十个。

“县令大人,我家可分摊百人。”吉祥说道,“只是因为难民品行不了解,若是遇到性格偏激的,希望您能允许我替换些。”

“这是自然。到时候这些人就置户在那些村子里。”梅县令点头,林家是这几年才发家的,要一百人已经足够。

其他人见到吉祥都开口了,那也跟着说,有要三十人的,有要五十人的,何掌柜想扩大粮店,所以要了二百人,打算建一个自家的车队。

这一来二去,倒是被要走了一千三百人。

梅县令也算满意,满口致歉,把人送走了。

七千个难民刚到康平县城门口,梅县令去派人贴了告示,先是煮了稀粥给他们吃了顿饱饭,然后腊月初十就开始动工。

都是逃难的人了,也没心思想着要过年了。

先过好当前的日子再说吧。

“老乔,你带着那一百个人去吉祥姑娘家吧。”梅县令指了零散来的一百个人,这都是一户一户各不相识的,要是真的出事了,不会抱团给人造成麻烦。

这一百个人来到这村子的时候还真的吓了一跳,屋子都是新的,人人都穿着体面的衣裳,这村子看起来就是富贵,难道自己被选来了福窝里。

“大人,我们没走错地方吧?”有个大爷问,“这里真的是我们要来的地方吗?这不合道理啊。”

“你以为你是来享福的?人家雇你来是上工的,不是叫你来养老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老乔敲打了几句,“你们因天灾来到这里,也就是有些人家心善,把原本要给周边村子的人的活计先给了你们,周边人已经很不乐意了,你们做事最好踏实些,不要有别的心思,多的是人盯着你们呢。”

“是是是,我们也不敢多想的。”

这一百人刚到,就被分成两份,四十人留在明安村,六十人送去了望水村。

徐大生和王东望选了十个身强体壮的男人去榨油,其他的程序就让自己能信得过的那些村民来。

其他人全部都开荒去。

两边的工钱都是日结,至于住的地方也是先搭起来的草屋,需要什么东西,就用工钱去买。

年老的也能帮忙烧烧火,洗洗碗。

一户人家就连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出门干活,可以去捡柴火,一担柴一文钱。

吉祥的工钱给的不低,开荒的给十八文、煮菜的十五文、榨油的一日二十文,足够他们的吃喝了。

有的人是一户一户来的,一家人一天能挣三、四十文,还能吃一顿饱饭,存上一些日子,也可以建好房子,安顿下来了。

瞧着大家都有事情做,吉祥也忙着让吉勇帮着把话本子上的内容刻出来。

她用木头把单个字反向雕刻出来,做一个容器,把需要用的字挑出来整齐排列在一起,然后印上墨汁,将纸张放好,用滚筒小心地来回滚上几次,就能印好一面。

因为不知道现在印刷用的是什么技术,吉祥只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变了变,把每个话本子先印个一百本出来,放在余氏的纸铺里,年后售卖。

如果效果好,再持续印刷,要是效果不好,一百本的成本也不算多。

一本书一两银子,成本大概是百文钱,净赚九百文,利润四六,谢家四,林家六。

因为谢淮之的字写得实在好看,她又让谢淮之写了些字,做成字帖,看看会不会有人要买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