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4章 汉都大“爆炸”

黄得功看着窗外那一座座正搭着脚手架,嘴角勾起了笑容。

这是趁着初冬农闲,忙着修建房屋的百姓。

短短两年时间,天下就大变样。

除了西南十万大山里面的偏僻地方之外,几乎全天下,都知道了一个叫做“打工人”的词汇。

无穷无尽的壮年劳动力,或是辞别家人,或是拖儿带女,朝着汉都涌来。

汉都地处天下之中,又是交通便利的船马中转地带。

南来北方,都很方便。

甚至,就连四川方向,赶过来也不费事。

河流密布的四川盆地,坐着小船顺流而下。

汇集到了重庆后,只要渡过了生死险关的三峡地带,就是一只脚踏入京师了。

去京师——挣大钱!

打工,成了新潮流。

原本,大明虽然随处可见招收数千人的大工厂。

甚至,外出打工,也不稀奇。

然而,人口高达三亿以上的大明百姓,分母却是太多、太多了!

因此,纵然大明百业繁茂,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了能做长工的地方。

就大明这恐怖的人口数量——工厂周围的百姓,都招收不完啊!

虽然大明也有外出做工者,在面对最少三亿这个庞大的数据时……

实在是不够看!

然而……

时代变了!

……

没错!

时代变了!

当汉都建立在水网密集的宛襄大平原上,随处都可以布置水力驱动的机械……

当王徵带领的墨家学院弟子们,大肆培养工人,制造蒸汽机,并且,蒸汽动力已经逐渐开始铺开……

当这水网密布,便于运输的江汉大平原上,又出现了铁路运输这样的利器……

当郑芝龙、左良玉、郑鸿逵,秉承皇帝意志,将新货物铺向海外……

结果就是——

时代变了!

因为生产工具的革新,制造货物的速度,也在飞速提高着!

大明原本那多到爆炸的人口,变得不够用了。

人力稀缺,又要进行大发展,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工价的上涨。

当卖一个月力气,足够全家吃一年之后。

所有人都会以打工为生!

这是时代的大势。

这个大势,会汇集成足以冲垮一切拦路虎的洪流!

不受任何人力而改变。

而且,这股洪流,也无法改变!

因为,时代的大势,无可匹挡!

谁挡谁死!

法国的皇帝想要阻挡……

被送上了绞刑架!

英国的君主想要阻挡资本的掌控……

被送上了断头台!

他的儿子想要阻挡,一死,一被赶出了国外!

牛逼轰轰的英国佬,连皇帝的血脉,都给改变了!

当然,他家并不是最惨那个——

俄国的皇帝想要阻挡……

全家都被枪决!

时代的洪流下,能做的只有引导,而不是阻拦。

这是大禹父子二人,留下的智慧结晶。

朱由检辗转腾挪,趁着军事胜利,所建立起来的威望,成功引导了这股洪流。

在这个哪怕大明只团结一小部分,就全球无敌的时代……

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倾销全世界!

工业殖民,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华夏数千年来,始终强盛的法宝。

地盘可以扩张,战略要地可以拿下。

然而,这一切,都是要为工业倾销服务的。

这就叫——华夏独有的“朝贡体系”。

对于未来的路,朱由检已经归化的很清晰了。

不管是西夷也好,还是各地土著也罢。

让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部都变成大明造。

让他们成为大明的农业、矿业,提供方。

让他们做低附加值的那一方,赚钱的行业,必须全部攥在手心!

朱由检的棋很大——

建立一个继续由华夏引导的全球时代。

至于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完全不愁卖。

要知道,大明从来都没有什么闭关锁国!

至于那转嫁清朝的《迁海令》,将“我圣清”的“片板不得下海”,嫁接到朱元璋头上……

这特娘就是放屁!

一群居心不良者的纵气!

没错,就是放屁!

后世南海考古,已经证明了大明从未闭关锁国!

动辄一艘沉船,就是十万件以上的货物……

这样的大明,谁特娘的说闭关锁国,谁就是在放屁!

万幸!

这是一个虽然濒临灭亡,却依旧坚挺,社会整体,并没有遭受太大毁灭的时代。

更加万幸的是——

朱由检这样的皇汉者,来到了这个时代。

他面前的大明,虽然内部的反贼们,即将献出了大明……

然而,当他拨乱反正,并将那群混蛋,丢给满清后,大明那本就恐怖的工业能力,瞬间开始爆炸!

没错!

新大明科技的发展,不是开始爆发。

而是——爆炸!

今日的工厂,使用蒸汽机已经是常态了。

甚至,大明重器局的蒸汽机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不过短短时间,工价已经翻了一倍。

甚至,今日的大明,已经不再是工厂挑人,而是人挑工厂了。

当人力开始不足,除了工价的提高之外,因人定价,也开始出现。

换句话说——多劳多得,已经成了定律。

在这样的情况下:

肯吃苦的川人,自然就成为各地建筑队老板们,最喜欢招收的工人。

他们比素来以埋首苦干出名的河南、山西人,还能吃苦。

每一艘来自四川方向的大船,都会挤满了管事们。

川人还没下船,就被瓜分一空。

素来精明的川人,怎么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香饽饽。

各处轻工业工厂,那执行了最低十文铜板一天的工资,川人自然看不上了。

跟娘们拿一样的工钱,不是川人的作风。

因此,他们就涌向了因为工人稀缺,日工资已经涨到了二十文钱一天的工地上。https:/

尤其是筑路队,更是川人扎堆的地方。

这些人舍得吃喝,挣一个花一个,是川人的真实写照。

又因为说话也比较风趣。

因此,是京畿小商贩,最喜欢的外乡人了。

这些人,比河南山西这些挣十个钱,www.youxs.org“抠门货”们,更受欢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