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书友的意见

非常感谢这么久以来,各位读者大大对我的无私支持。关于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我再一次请各位大大原谅。因为我要工作,要买房,要糊口,还要和女朋友逛逛街、开车出去旅游旅游。因此,基本上只能晚上写,而且还不能超过12点,否则第二天上班醒不来,而且还在公司里无精打采的。而周末呢,也因为要和女友去会合,毕竟只有周末才有空和她呆在一起,也无法写。所以,我只能恳请大家原谅。另外,我刚刚跳槽了,换工作之际,更有许多工作要交接,时间更加不充裕了。

还有更不幸的消息。我的电脑在和我进行长期而又艰苦的斗争中,终于彻底将我打败,来了个系统崩溃,不理我了。这几天,我还只能在网吧或其它地方写,思路也会被经常地打断。所以,这几天的更新可能更慢。为此,我也诚惶诚恐,深感不安,再次恳请各位大大们体谅。

至于许多网友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太快,没个几十年,连颗螺丝钉都生产不出来。对此,我不是专家,我只知道在60年代中期,韩国连一只最基本的纸质电容器都不能生产。而仅仅过了二十来年,韩国就成为一个较为强大的、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国家,到现在,也就是四十年的时间,韩国就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先不说韩国,就说苏联,仅用了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家。

再说说我们中国,在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连一门无后座力炮的炮用钢都生产不出来,要知道,这种无后座力炮的炮用钢跟其它种类的火炮用钢相差太远,但当时的中国都没办法生产。仅2年后,即1951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性能优异的炮用钢。这说明了什么呢?工业化并不象大家所想象的那样难如登天。

因此,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只要有合适的国际国内宽松的环境,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一个合适的发展政策加上一个比较独裁的政府,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实现工业化并不难,难的是自己国家所有工业体系都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因为,要培养足够的工业人才,没有一二十年是不可能的。

还有书友说,书中的中国同时开工建造两艘超级战列舰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并举例说明了各国在建造战列舰上所投入的巨资。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中国要想独自完成同时开工建造2艘超级战列舰确实是不太现实的想法。但不要忘了,其中有一艘是出售给德国的,德国已经为此支付了相应的费用。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硬伤,那就是七万吨级的超级战舰不太可能采用船台下水的方式,而应该采用船坞注水的方式。这一点是我疏忽了。

有一位搞机械的书友说书中我描写的坦克重量不足,只可能装铝合金装甲。这可能跟该位书友的军事历史不足有关,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想象过去的坦克应该是怎么样的。苏联的T-28,车体长就有7米多,按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再怎么着,它也得有个5、60吨吧?但实际上,它只有28吨重。事实上,当时的坦克说穿了就是一辆装上铁皮的履带式拖拉机,这能有多重呢?造成当时装甲战斗车辆普遍重量偏低的原因,除了当时的冶金技术较差,无法生产出合适的装甲钢板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发动机功率太小,根本无法驱动一定重量的装甲车辆。

至于战舰,这位书友说书中描写的都算是潜水战舰。我对此也无语了,要知道,德国一战前建造的“拿骚”级无畏舰只有140多米长,但却有2万多吨,按照现在的标准,一艘140多米长的战舰,顶天了有5、6000吨,这就让我很纳闷:“拿骚”级战舰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人不是一个军事专家,也不是一个工业专家,更不是一个历史、金融、政治、经济学专家。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写这本书的本意就是YY,就是为了和广大的军事、政治、历史的发烧友一起YY。所以也希望各位大大能够放过兄弟,将就着看吧,只要把心里想发泄的东西写出来,或看在眼里,也算是一种享受。再次感谢各位读者大大对兄弟的错爱和厚爱,为此,我决定毫无保留地接受你们的票票,免得你们拿在手里不方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