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在下赵普有两下子

赵普回到:“在下赵普,字则平,籍贯是蓟州(今隶属于天津),后来因为战乱避祸,就迁居到了洛阳。当时永兴节度使刘词,觉得我品学兼优,还有一定的才能,就聘请我做了幕僚,对我还比较器重。在做刘词幕僚期间,我协助刘词处理了不少事务,颇多善政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一直到刘词去世。刘词在病重期间,为了准备了推荐信,对朝廷说我有些有点,可堪当大任,在刘词的推荐之下,我也就被朝廷录用了。现在正好滁州刚刚安定,所需要的各类行政人员,都需要安排过来,同平章事范质又举荐了我,陛下便任命我为滁州判官。我领完旨意便马上动身,没几天就来到了滁州。因为一直听闻赵统领大名,很早就想拜会赵统领,这不我刚到滁州,还来不及料理其他的事情,就赶过来拜见赵统领。”

赵匡胤听完就鼓掌,说道:“赵判官气宇轩昂,说话条理清晰,字词明了,果然是有大才之人,,你刚到滁州,还有许多事处理,那你先去忙吧,等闲暇时我们再畅聊一番。”

赵普的履历和口才都让赵匡胤十分满意,只是不知道赵普是不是真的有他说的那么好,还得找机会试他一试。

此时滁州刚被攻占下来,赵匡胤也担心会有一些残兵留卒,暗中隐藏了起来,或者继续为南唐探听军情,或者会去联络地方上的土匪搅乱秩序,稍微有点没注意到,就会带来很大的祸患,所以命令部下发起了清乡。

某日,兵士们抓来了一百多个乡民,全都被指正是盗匪,赵匡胤都没审问,就说道:“先关进大牢,找个时间全都拉出去砍了。”

刚好赵普就在旁边,这赵普因为在第一次拜见赵匡胤后,发现还和赵匡胤蛮投机的,所以每天都会到赵匡胤这里帮忙做些事,这次恰巧听到赵匡胤对于兵士抓来的疑似盗匪不经审问就要处以极刑,心里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赵普就直接对赵匡胤抗议说道:“赵统领,这里可是一百多条人命,都是他们是盗匪,但是又提供不了真凭实据,现在又不经过审问便直接将他们一律处以极刑,如果他们确实因为真是盗匪被砍头也就罢了,如果是有人公报私仇、把良民诬蔑为盗匪,都没有确认清楚就立马砍了,这不是视人命为儿戏么,简单点说,就是草芥人命。”

赵匡胤听完笑着说:“赵普啊赵普,说你是个书生你还真就是个书生,说的话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迂腐,你要清楚,这里原来是南唐的城池,我们打下来之后,这里的百姓全都算得上是俘虏,我可是把他们全都赦免了,都没有治罪,这已经是法外开恩了,现在这些人竟然还不悔改,甘心为盗为匪,如果不立即实施极刑,如何能以儆效尤避免将来还出现这种情况?”

赵普说道:“赵公此言差矣,对于南唐,我们也只应该把李璟一个人作为敌人看待,其余那些比如南唐的将帅,虽然也和我们敌对作战,但他们也是吃了别人的俸禄礼节上也要为他人分忧。在战场上上阵交锋的时候,那自认是要被当做敌人,可是如果已经投降了我们,或者已经不再跟我们对抗了,那就不应该把他们看作是敌人,必须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这才合乎情理。更何况那些个老百姓没什么知识,也没什么权利,他们只是居住在南唐国内,根本就是无辜的人,怎么可以一概按照敌人看待呢?我知道赵公向来都有大志向,有着统一中原的理想,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导致失去民心呢,这可是很大的失误啊。”

赵匡胤听完赵普说的话,感觉还有几分道理,就对赵普说:“如果你不怕辛苦,我就把这一百多号人都交给你,你可要把他们审问清楚了。”

赵普说道:“下官遵命。”

赵普便将这一百多号人逐个审问,最终发现有七八十号人,没有证据能证明是盗匪,便将审问结果全都禀明了赵匡胤,把那些有实质证据能证明是盗匪的人,全部定下了罪名,至于无辜的人,一概就地释放。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传到滁州老百姓的耳中,滁州的老百姓满城欢呼,敲锣打鼓,口碑载道,都称赞赵匡胤是一个慈爱仁义的好官。这个时候赵匡胤才知道赵普果然是一个有才能之人,不是那些浪得虚名的人可以比的。

由此赵匡胤对赵普更加的信任,但凡有什么事情,都会召他一起商议。赵普也对赵匡胤格外的效忠,只要是发现了疑难困惑的事,都会尽力为赵匡义谋划,基本每件事都处理得当。时间久了,赵普就犹如赵匡胤的左右手一样,每时每刻都少不得他,因此赵匡胤对待赵普也是十分的优厚,就像是对待自家兄弟一样。

自从那晚赵匡胤让自己的父亲在城门外过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打开城门被父亲接进了城内,赵弘殷便留在滁州养病,本来两父子每天在一起,心情都会好一点,对养病也是有益的。可是那晚在城外过了一宿,受到寒气侵袭,病情又加重了。

赵匡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早晚都侍奉在父亲身边,找郎中伺候喝药等,那都是必须做的。可是说来凑巧,正在赵匡胤因为父亲病患较重急的无可奈何的时候,扬州又传来一条条军情警报。

南唐君主李璟听到后周将士个个英勇、人人威猛,就以两千兵马就把滁州给攻下来了,心里是十分恐惧,几乎坐立不安、日难进食、夜不能寐,就有了割地求和这个想法,于是委派李德明前去后周军营跪求和谈,愿意割地赔款退兵,可就是不愿削去南唐国号。

周世宗柴荣的底线就是要南唐削去国号俯首称臣,既然南唐不答应,那柴荣也不同意和解。李璟看到周世宗柴荣不同意和谈,坚决不退兵,不得不要在死中求活,那就打吧,于是从南唐境内挑选精锐之士,经过浪淘沙似得海选,最终得到刘万人。

李璟又命令其弟齐王李景达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刘万兵马,从将被进发,直接奔向扬州。扬州距离六合不过仅仅百余里,是江北最为紧要的地方,起先呢扬州还是属于南唐的,只是周世宗柴荣对大势做了推算,知道扬州这个地方是江北的要塞,必须要拿下,所以就安排赵弘殷攻下了扬州,扬州被夺取之后,赵宏殷生病了,柴荣便让韩令坤前来镇守,让赵宏殷回汴京养病,赵宏殷在回汴京的路上,刚好路过滁州,也就去找赵匡胤了。

此时李景达带领大军到了扬州,韩令坤看到李景达竟然带了六万人之多,而且还是精锐之师,兵强马壮、士气极盛,觉得自己肯定是抵挡不住,便六百里加急给柴荣,请求尽快支援。

柴荣眼看扬州军情危急,便下诏命令赵匡胤速速前往六合,同时救援扬州,因为十万火急,催促赵匡胤加急赶去,不得耽误军情。

赵匡胤接到旨意之后,觉得左右为难,经常一个人在内堂踱来踱去的想到:“如果我按照陛下的命令赶去六合,虽然避免了抗旨的罪名,但是父亲现在病情十分的严重,做儿子的离开了滁州,老父亲无人照料,这怎么能放得下心,倘若发生了不测之事,不但自己会抱恨终身,就不孝一条罪名,也都可以遗臭万年了。可如果只是侍奉父亲的病,陛下的圣旨又是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违抗了圣命,耽误了军情,两条都是杀头的大罪,哪一条都承受不起。再说韩令坤这小子和自己又是少年时的挚友,这个时候被困在扬州,焦急等待我带兵去救援,如果长时间等下去,扬州一旦出了事情,那可是圣命和友情都将毁于一旦啊。”

赵匡胤左思右想,左边是公家事宜,右边是私人感情,偏偏这个时候发生了抵触,进退两难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在这彷徨无措之时,碰巧赵普来找他了。

赵匡胤看到赵普走了进来,眉开眼笑,说道:“赵普啊赵普,你来的正是时候,我现在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想来想去都想不到两全之法,现在看看以你的高才能不能帮我解决掉。”

赵普疑惑的问道:“赵公有什么事做不到两全,需要我帮忙想想法子的?”

赵匡胤招呼赵普先坐下,然后把自己刚才想的事情给赵普说了一遍。

赵普还以为是什么天大的事,听完之后毅然说道:“像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商量么?从来只听说‘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君命最大不能违的说法,现在扬州军情危机,请赵公立即带领兵马前去救援,如果赵公担心父亲重病在身、没有人侍奉,放不下心,那赵普我可以代赵公在此侍奉,绝对不会有负赵公的所托。”

赵匡胤说道:“侍奉老父亲,本事为人之子的份内之事,怎么能让你代我去做呢?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赵普说道:“赵公是不是也未免太拘泥于世俗之见了,我赵普姓赵,赵公也姓赵,彼此同姓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如果赵公不嫌弃赵普位卑职低,赵公的父亲就是我赵普的父亲,赵普每天早晚都会尽全力做到询寒问暖,侍奉汤药,绝对不会口不对心、言不由衷,赵公绝对可以放心。”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