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兵仗局

戚继美与陆绎在冯保的带领下抵达了兵仗局。

兵仗局乃是内廷八局之一,职掌成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各样大小神器,其中的火药局便是附属于它。

冯保与兵仗局的掌印太监知会一声后便返回了西苑。

而兵仗局的掌印太监虽然看在冯保的面子上开了方便之门,却也没有亲自作陪的道理,随即便派遣了兵仗局中的一个名叫冯经的军匠带着戚继美与陆绎参观兵仗局。

戚继美打量着身边恭敬给他与陆绎作介绍的冯经,见其人已经年过五十,尖下巴颏上一绺胡须也是稀稀疏疏的,只一双眼睛不浮不肿,透出的光芒深沉有力。

戚继美见他们还没有抵达放置战车的库房不由闲聊问道:

“我刚听兵仗局的张掌印称赞过你去年曾创制可同时发射多支箭的双矢弩和三矢弩,还曾因功得了官职。”

冯经闻言脸色不由有了些笑意,之前为显恭敬而略微佝偻的背也挺直了些,显然其人对于他因在武器上的创新而获得官职奖赏还是十分自得的。

“比不得千户大人,小的不过因此得了个锦衣卫的小旗身份。”

冯经笑着回答道。

冯经之所以在戚继美与陆绎面前如此恭敬便是因为他们这些军匠虽然在兵仗局当差但实际上依旧是归锦衣卫南镇抚司管辖。

而冯经因功得授锦衣卫小旗也是一直以来的惯例了。

但军匠得授锦衣卫的官职,是不具体任事的,仅是寄禄于锦衣卫,即仅在“锦衣卫带俸食粮”而已。

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军匠户籍属于军籍,授予锦衣卫官职可将他们置于军法的控制之下,便于管理。

二来,锦衣卫“恩荫无常员”向来便是被用来安置那些不用干实事只领一份俸禄的闲散人士。

所以如今这冯经虽然也算是锦衣卫的人但其人平日里还是在兵仗局当差压根就不用去锦衣卫的。

戚继美见对方不再拘谨也起了谈兴,不由继续问道:

“我打小便在登州卫厮混,据我所知,近年来这军匠逃亡的人很多,你在京师天子脚下于内府当差情况会好些吗?”

冯经闻言之前的笑意消失了,一时显得有些沉默,沉吟片刻后回答道:

“好让千户大人知道,我们兵仗局军匠的月粮四斗至九斗不等,小人因为技艺精湛领的是最高的九斗。”

“这每月的月粮还是可以让小人养家糊口的。”

“只是,我朝规定,这军匠需父死子继,小人在兵仗局服役了三十年,才因功得了官身,多领了份俸禄,可私心还是想让后代不再吃这碗饭,能寻其他的可能。”

“只是,天子脚下,有功虽然也容易获赏,但管得也极严,小人倒是听说江南那地方,像我们匠人都更容易转变身份谋份其他的营生的。”

戚继美闻言也是一时默然。

他自然知道,明初在“役皆永充”的规定下,军匠继承祖业,承担劳役,被严格地束缚在职业户计制度之内。

虽然到了如今,这些制度都遭到了一定破坏,但是在京师,朝廷对军匠的控制毕竟更牢固些,更不用说像冯经这样在内府的兵仗局当差那就更加难改籍了。

两人这样闲聊着便抵达了安放战车的库房。

戚继美好奇的查看这些已经制造好的战车。

他首先便发现了偏厢车,因为他在正阳门外抵御鞑靼时便亲眼见过此战车在阻挡鞑靼骑兵时起到的功效。

而在冯经的介绍下,他知道了此时的战车大概是能分为防御型战车与进攻型战车两类的。

而这偏厢车便是属于防御型战车。

除了偏厢车外,冯经还给戚继美介绍了另一种防御型战车霹雳车。

据说曾銑为收复河套也打造过霹雳车。

每一辆车上载霹雳炮十八杆,火箭二百枝,五辆为一小队,每队另外配备手铳十支、盏口将军炮四门。

戚继美一边听着介绍一边思忖着这些战车的优劣,最后他在一种进攻型战车独轮战车面前停了下来。

据冯经介绍,此独轮战车车轮直径为四尺六寸,车前装四柄铁枪头,用于拒马,主要装备大佛郎机一门,小佛郎机两门。

而且车前安皮牌二面,布幔一幅,俱画狮虎一类,月旗二面。每旁用四人推之,车后一人把舵。

其实戚继美刚听冯经道出独轮战车的名字,心中便有数了。

因为他若没有记错的话,俞大猷与戚继光都是车营的大力支持者,而在另一个时空俞大猷正是依仗眼前这个独轮战车取得了安银堡大捷。

而且战后,俞大猷曾高兴地写信向戚继光吹嘘道:

“近日兵车三千,当虏数万大挫其锋,边方之人谓百十年来无此堂堂正正若此一战。”

戚继美查看了这些战车后,便心中有所决定,他新组建的车营中,这独轮战车与偏厢车都要具备,正所谓攻防兼备也。

之后三人便离开了战车库,来到了放置火器的库房。

戚继美一进入库房,便先直奔佛郎机而去。

经过冯经的介绍,戚继美得知这佛郎机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即母铳与子铳。

子铳通常准备四到五个,可以轮流装放。

母铳的炮管材质为铁,长四到六尺,长颈,铳腹稍大,上有开口用以安装子铳。

冯经一番介绍后不由感叹道:

“我虽然没有见过那些佛郎机的海外番人,但他们有些东西倒是不错,便如这火器比起我朝的神机铳的确要好了不少。”

“装填更快,命中率更高,而且也不容易炸膛,可以大批量的制造。”

戚继美闻言不由微微颔首,大明朝自从由永乐时期的开拓性国策转为后来仁宣之时的守成后,这武器上的创新的确不多。

而相反西方因为地理大发现,各国开始在武器船舶上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彼此竞争不断。

戚继美想到此处不由心中暗暗决定,日后掌权定要改变一下这种形势,不然,大明终究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

戚继美的目光从眼前的佛郎机上收回,却被角落的一柄火铳吸引了。

戚继美拿起火铳细细查看,发现果真与他在蓬莱时,戚继光从长岛海盗手中缴获的倭铳相似。

冯经见戚继美的神情不由好奇问道:

“千户大人也识得此物吗?”

戚继美闻言不由笑道“我曾在蓬莱见过,不过那时听说此火器名为倭铳,据说是倭人带到双屿岛的。”

冯经一听双屿岛不由恍然道:

“那便不奇怪了!”

“此火铳乃是当时的浙江巡抚朱纨攻破双屿岛后缴获的战利品,经过我们仿制后已经有了新成品。”

“只是如今我们的匠人对此火铳还不熟悉,所以如今的产量不高。”

戚继美闻言不由释然,随即心中一动,笑问道:

“不知此火铳可有命名?”

冯经闻言摇了摇头,失笑道“这火铳的效果还没有经过实证,我们还没有上报了。”

戚继美闻言不由提议道:

“在蓬莱时我曾用此火铳射落过飞鸟,发现其准头极好,不若便叫鸟铳如何?”

冯经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笑道“鸟铳此名倒是通俗易懂,若是日后这火铳得到验证,我上报时不妨便以鸟铳为名。”

戚继美满足了心中的恶趣味,不由笑着颔首不及。

最后戚继美说服冯经让他将如今库房中的鸟铳都拨给他后,便与陆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兵仗局。

........

ps:感谢书友“陆周”的打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