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旱情初显

“叔玉,去书房等着,老夫随后就来。”

“是。”

想着老神仙,魏叔玉走向书房,端起丫鬟上的茶边喝边等。

不多时,房老爷子已经换了一身体面衣服出现在书房门口,乍一看时让人觉得和刚才晨练时仿佛是两个人,不穿正装时的老爷子就像卸去了在外面如何如何呼风唤雨的显耀身份,只得是早起锻炼的普通老人,而此时的老神仙纵然和蔼,可却多了份上位者内敛和气势,这就是一个政客,一个摸爬滚打多年的政客。

看到这魏叔玉不由感叹,纵然在自己面前,房老爷子也不会永远扮演一个亲切长辈的角色,他是魏家世交的长辈,对自己多番关照,但同时他也是一朝大员,将这两种角色集一身,或许只有在房遗爱面前才会永远的作为一个父亲的形象出现,表现出一个普通父亲的严厉,自然也免不了为儿子的将来着急上火。

而自己可怜房遗爱的处境,这次来是作为一个外人的身份来左右老爷子如何安排儿子,不禁扪心自问,自己有什么资格这么做?凭什么以朋友间的义气和那么点可怜就质疑或想要说服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待?

这一瞬间想了许多,魏叔玉忽然对这次目的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老爷子走了进来,制止想要行礼的魏叔玉,坐下后抬起手,手里拿着一张折子,“看看吧。”

魏叔玉上前接过,回到自己的位置问道:“这是什么?”

老爷子道:“你那群学生……”忽然想到什么有趣的事,笑道:“叔玉可还曾记得国子监那些学士?”

魏叔玉闻言一愣,然后了然。

因为之前字典被发现,老爷子想要推广出去便找来国子监一众学士跟着学习拼音,在舍弃切音之法这件事上双方产生了矛盾,但最后终以魏叔玉用事实展示出便利之处才说服了那群心高气傲的家伙,自那以后学士们便在魏府学习拼音,魏叔玉时不时也会去教导一番,知道上个月领头人石先生来告辞才算结束。

想到这魏叔玉笑道:“那石先生如今怎样了?”

老神仙喝了口茶,道:“回了国子监之后,便开始推广拼音之法,现在已经在几所院校展开了。”

魏叔玉一笑,想起那个中年酸儒,倒觉得有意思的紧。

老神仙看过来一眼,道:“拼音推广成功,叔玉当数头功,但看样子你好像并不担心被石先生抢了去?”

魏叔玉一愣,然后笑道:“只要能推广出去,谁的头功不重要。”

这话倒说的不假,虽然魏叔玉不是那些标榜无欲无求的卫道士,但是对于什么功劳之类的还真没什么贪图争抢的心思,要说拼音这事本来就是当初无聊想找些事干,只当是打发时间,就算能给这个时代带来好处,可从魏叔玉现在的生活状况来看,开山鼻祖的名头还不如家里田地多产一些粮食来的让人自豪。

老神仙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有这想法自然很好,但是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你不在乎,可也不能让得了好处的人忘了你的恩德。”抬手指了指,“这是国子监呈上来的,除了如何安排拼音的推广和未来字典的普及之外,石先生和一众学士方面都以国子监出面向皇上邀封赏,而你也在这其中,并且还是其中头功。”

魏叔玉点了点头,无论是石先生不想贪功,还是房老爷子从中影响,这结果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他现在唯一关心的是拼音如何推广的安排,还好的是国子监里面的人也相当重视这拼音取代切音之法,在普及上进行了周密的考虑,而后派遣了不少学士推广到各学院,一月以来已经取得了些成果,如果按照这速度继续进行下去,不出一年,字典就能大面积的派上用场,到时候才能真正带给读书人最大便利。

一盏茶的功夫,魏叔玉上下看完,这才满意的抬起头看向房老爷子。

可正当他准备说话时,发现房老爷子似乎在想什么事,愁眉紧锁的端着茶发呆……

“房叔叔?”

“啊?”房老爷子清醒过来,放下茶碗朝魏叔玉摆了摆手,深深叹了口气,“唉,最近总是容易走神。”

“您这是……”魏叔玉看了看手里的折子。

“不是。”房老爷子摇了摇头,“和拼音之事无关,是朝政上的一些问题。”

“哦?”魏叔玉眼珠一转,“是何事啊?”

要说以前,对政治这种东西魏叔玉总是避之不及的,这也是王静总笑话他明明是个纨绔身份却连三省六部都数不全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魏叔玉知道这政治水深不想掺和,可自从自家生意越来越多的和朝廷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尤其是横空出世的王静背后的财阀和内府,这让魏叔玉觉得应该多了解一些东西。

“罢了。”房老爷子也诧异的看了魏叔玉许久,这才道:“知道也无碍,只是切记不要传了出去。”

“是!”魏叔玉满心欢喜。

房老爷子走到书案前,拿起个折子,“这是各地半年来呈上的折子汇总,你看看。”

魏叔玉有些激动的接过,这可是地方向中央呈交的公文,皇上宰相才能看的东西,咱如今也能瞅瞅了?

带着自豪,打开折子,刚看了不过三行,脸色不由变了数变。

打开之前魏叔玉不曾想过这折子里会有什么,只当是某种程度的窥视国家机密所带来的满足感,但是当他看清楚里面记载的内容,终于明白房老爷子之前的担心和冲容满面,坏消息,绝对的坏消息,既不是前线捷报,也不是地方政绩,更不是截获ufo发现外星人的奇闻报告,而是一份涉及极广的灾情报告。

自去年冬,关外岭南,河南山西等地相继报告三四月未曾降雨,因为秋收已过没有得到重视,直至开春之后多地传来陆续消息,此时正值春耕,雨水自然是重中之重,朝廷这时才意识到不好,将各地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汇总,发现除了少数南方地区之外,整个大唐境内四五个月不见一滴雨水的地方多不胜数。

报告触目惊心,多地旱情初显,河水近乎干涸,农业灌溉已经达不到最低要求。

这春天本是雨水充足的时节,又赶上春播,要是旱情持续下去,那后果可想而知。

魏叔玉猛然抬起头,“关中……”

房老爷子摇了摇头,“关中春耕时有一场雨,但是到如今也有三月过去了。”

魏叔玉瞳孔一缩,干咽口唾沫。

没来唐朝之前他虽从未关注过天气,却深刻的知道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或者说农民的影响,如今当了地主拥有几千亩良田,当然更加感同身受,这唐朝不比科学发达的他那个年代,对于气候的监测远没有现代化的气象报告来的便捷快速,知道旱情的到来时就已经受灾,倘若是那样,自己几千亩良田只能受灾。

房老爷子眉头紧锁,“如今长安以外多处旱情已经显露出来,朝廷已经派遣水利部过去支应,但是作用毕竟有限,若是还不下雨,庄稼必定会受到影响,到了秋收时……”说到这叹了口气,“这次灾情涉及极广,大唐境内有近乎一半面积都不同程度受到威胁,倘若影响秋收,届时灾民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啊。”

魏叔玉同样满脸担心,这年代本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庄户离了土地就活不成,就算种地也全凭老天爷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若是有个灾下来一年到头算是白做了,这一次的旱情已经出现,而且涉及面积太广,一旦演变成灾,朝廷无法全部能顾及的上,这粮食本就是一国之本,庄户人家没了粮食,又得不到朝廷有效的救济,那到时候就成了灾民,对民间势必产生震动,到时候就算是朝廷,大概也只有束手无策的份。

告别房老爷子,魏叔玉骑着马儿回家,一路上愁眉紧锁。

灾难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远的不说,单看自己这魏家,算上玉珠开春置办下的沣河上的肥地,算起来有几千良亩,到时灾情若是一直持续下去,到了秋收时纵使魏家财大气粗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为收不了租子得不到粮食是一方面,如何安置几千人的庄户也是个难题,若是想保住所有人饿不了,,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个窟窿即使是朝廷有心也不会全都补上,只靠自己,饶是魏家也注定入不敷出。

回了魏府,魏叔玉下了马看了眼远处良田,不由叹了口气。

此时灾情已经蔓延开来,虽不知会持续多久,但这些问题都容不得不去想啊……

摇了摇头,魏叔玉决定和玉珠提前计划计划,为的是以防不测,可还没走近后院就被小梅拦住。

“侯爷,有人要见您。”

“谁啊?”

“说是张老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