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少年卧龙,寻贤才要趁小

“阿瑾,你不是去临淄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诸葛颖见诸葛瑾忽然返回,不由疑惑。

但下一刻。

诸葛颖又看到了诸葛瑾身后的刘备、郑平和管亥等人,面有疑惑:“阿瑾,他们是?”

诸葛瑾如实道:“阿姊,这是青州的刺史玄德公、青州的郑別驾,以及他们的护卫。”

“我去临淄城途中偶感风寒,正好被玄德公救下。”

诸葛颖本来吃惊刘备、郑平的身份,听到诸葛瑾感染风寒,心中顿时急了:“让你一路小心,你怎么一点都没将我的话放在心上。”

“若伱有个好歹,你让阿亮他们怎么办?”诸葛颖的语气中多了些哭腔。

诸葛瑾连忙上前安抚:“阿姊,我这不是安然无恙了吗?今日有客人,阿姊稍后再训斥吧。”

诸葛颖狠狠的瞪了诸葛瑾一眼,然后向刘备问礼拜谢。

诸葛瑾暗暗松了一口气,连忙邀刘备和郑平入内。

管亥等人则是守在了门外。

到了内屋,诸葛瑾又向刘备和郑平介绍了次妹诸葛琼以及还年幼的诸葛均。

刘备扫了一眼:“阿瑾,你还有个二弟,怎不见人影?”

诸葛瑾喟然一叹:“阿亮尚在书房看书。”

刘备顿时疑惑:“既然是读书,那就是好事,为何阿瑾你反倒叹气?”

诸葛瑾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不敢瞒使君,自家父去世后,阿亮就将自己锁在了书房,除了吃饭如厕,连睡觉都在书房之中。”

“我虽然心中不忍,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诫。”

幼年丧父,刘备亦是心有戚戚。

昔日刘备亦是在七岁的时候,就听闻父亲去世的噩耗。

这也让一向快意的少年刘备,开始将感情渐渐藏在心底。

初闻父亲去世的噩耗,刘备同样是难以接受,时常会将父亲刘弘曾经留下来书简笔墨以及送给刘备的小饰品反复拿出来。

跟如今的诸葛亮何其相似!

“阿瑾,可否带我去看看令弟。”刘备心有所感,忽然很想见见这个将自己锁在书房的少年。

诸葛瑾正欲拒绝,郑平却是上前低语了一句。

刘备此刻的心情,郑平是能觉察到的。

诸葛瑾惊愕的看向郑平,似乎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但很快,诸葛瑾又将心中的疑问压下。

若是刘备真的能劝诸葛亮走出书房,这也能减少诸葛瑾心中的担忧。

不多时。

众人来到书房外,隐隐能听到书房内的诵读声。

但这诵读声却没有读书人的快意,反而多了几分机械般的沉闷。

“使君,我去唤阿亮出来。”

诸葛瑾正欲敲门,但被刘备阻止了。

郑平会意的带诸葛瑾退回院中:“阿瑾,这种事交给使君吧,在开解人心方面,这世间没人比使君更擅长。”

诸葛瑾扫了一眼静立在书房门外的刘备,有些不解:“使君怎么会?”

郑平取出羽扇,轻轻一摇:“使君的父亲,曾举孝廉,在州中任职,本是官宦之家,前途无量。”

“使君年少时,也是意气风发,快意乡里。但可惜使君七岁时,却得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对于一个有宏远大志的少年,最崇拜最关心他的父亲忽然死了,这心中的烦忧是旁人难以共情的。”

“也正因为如此,曾经快意乡里的少年,不得不变得沉默,时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看着父亲的遗物缅怀过往。”

“令弟之前,想必也是个快意少年,一时之间接受不了令尊的故去,偏执的认为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再得到令尊的教诲。”

诸葛瑾长叹:“家父在世时,曾多次教诲阿亮要收敛性子、认真读书,临终前也是放心不下阿亮,留下《www.youxs.org》中‘学不可以已’后,才遗憾离去。”

想到这里,诸葛瑾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似乎在暗恨自己的无力。

“家中有棋吗?”

“有。”

“那就对弈一局吧。”

郑平邀请诸葛瑾来到石桌边,取来棋盒。

一边下,郑平也有些怀念:“亲人的故去,的确是令人痛惜的事。”

“昔日我少年轻狂,十六岁出游诸郡,在途中却得知祖父去世的消息。”

“我本欲返乡,但家父遣来的送信使者,给我带来了祖父的临终遗信。”

“祖父信中言: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既然豪言要平天下,那就要遍行天下,偿这天下疾苦,方能磨砺己身。切不可因吾之故,弃志返乡,徒留一生憾事。他日天下安稳,于吾面前一柱清香,得见孙儿之能,吾愿足矣!”

诸葛瑾见郑平聊及过往,不由内心触动:“原来別驾亦有此经历,祖父去世,既不能见最后一面,也不能返乡守孝。”

“別驾出游诸郡,想必也是内心煎熬。”

郑平轻笑一声:“煎熬倒不至于。家父受党锢之祸,自我出生之日起就在狱中。我亦是受祖父教诲长大。”

“我的志向,祖父深知;祖父之志,我亦深知。”

“因此祖父才会担心我放弃大志而返乡,留下遗信相劝。”

“我应该做的,不是煎熬于亲人的故去,而是秉承大志,他日天下平定之日,能在祖父灵前点燃一柱清香,让祖父见证他寄予厚望的孙儿之能。”

“阿瑾,你是家中长子,亦是令尊寄予厚望的人。”

“若你都不能器量豁达、笃信豪迈,又如何让你的弟弟妹妹能纾解心怀呢?”

“他日功成名就,率你弟弟妹妹一起在令尊灵前上一柱清香,以告慰令尊之灵,岂不快哉?”

“倘若因为一些清高孤傲,就意外昏死途中,岂不是让亲者更痛?”

诸葛瑾豁然离席起身,向郑平作揖一拜:“別驾提点,诸葛瑾拜谢!”

交浅不言深。

但郑平却在诸葛瑾面前提及了自家祖父之事,借此来劝诫诸葛瑾,聪慧的诸葛瑾又岂会领会不到。

见诸葛瑾领会了用意,郑平又道:“我欲求一弟,阿瑾可否屈尊?”

诸葛瑾愕然的睁大了眼睛:“別驾,我——”

话音未落,郑平却是打断了诸葛瑾的话,神情多了几分潇洒惬意:“我只比你年长五岁,你也别一口一个別驾了,显得太生分了。”

“我虽有一兄,却无弟妹,你倒是让我羡慕得很。”

“你我缘分到此,也是天意。”

诸葛瑾更是惊诧:“別驾,诸葛瑾不敢高攀。”

郑平哈哈大笑:“古人云:若得一知己,平生快事,哪有什么高攀?”

“莫非阿瑾以为,我郑平连让你唤一声兄长的资格都没有吗?”

诸葛瑾心中震撼不已。

良久。

诸葛瑾平复内心的情绪,向郑平郑重一拜:“能得兄长垂青,是诸葛瑾此身之幸。兄长在上,请受愚弟一拜!”

郑平大笑离席,将诸葛瑾扶起:“能得贤弟称呼一声兄长,郑平何幸!”

而在另一边,刘备则是轻轻推开了书房的门。

一直走到了诸葛亮身边,都没能惊扰到诵书的诸葛亮。

刘备来回扫了一眼书房的书简,还有一些笔墨,不由想到了昔日的自己。

也是这般年少,独自捧着父亲留下的遗物,疯狂的回忆父亲曾经的教诲。

似乎只要改了,父亲就能活过来似的。

“你也看左传?”

刘备温润的声音在诸葛亮耳边响起。

“嗯,父亲曾言,看左传能明春秋大义,能明纲常伦理,能知父慈子孝,能懂兄友弟恭。”诸葛亮头也不抬的回答。

刘备又问道:“那你以为,何为父慈,何为子孝呢?”

诸葛亮不假思索:“父有德行,子亦崇敬,便是父慈;子有大志,父亦夸赞,便是子孝。而非执着于、执着于、执着于——”

将手中的书简放下,诸葛亮感到一阵落寞。

刘备静静的看着落寞的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眼前这个少年,虽然年幼,但对先贤典籍都有独到的见解。

但因为父亲的故去,又强迫自己按照他人的见解来行事,不仅要承受丧父之痛,还要承受理念上的折磨。

“而非执着于俗世洪流、迂腐之孝。”刘备接口道:“先贤规定的孝悌之义,是让我们要有德行孝心。”

“但一部分人的注解却曲解了孝悌之义,让这孝悌之义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然而,谁又能比丧父的孩子更懂什么是孝呢?”

这新奇的理解,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

诸葛亮诧异的抬头:“你是何人?为何在我的书房?”

刘备没有因为诸葛亮年少就心存小觑之心,拱手一礼,轻笑道:“在下青州刺史刘备,表字玄德,受令兄托付,特来替你一解心中困惑。”

“兄长竟然能认识青州刺史?”诸葛亮言语惊讶。

刘备笑道:“路上偶遇,对阿瑾的德行才智颇为欣赏。阿瑾放不下你这个弟弟,我也就自告奋勇了。”

诸葛亮轻轻摇头:“兄长多心了,我哪有什么困惑!只不过想跟父亲多待一阵罢了。”

起身,诸葛亮向刘备郑重的行了一礼:“客人造访,当以礼相待,家兄怠慢了礼数,亮在这里向使君赔罪了。”

刘备本是过来人。

诸葛亮这将悲伤藏在心底、又故意模仿大人的方式,刘备一眼就看穿了。

这是个倔强而执拗的少年。

即便心中有困惑,但也不想在外人面前丢了礼数。

“既然阿瑾怠慢了,那不如由你来招待客人如何?”刘备起身邀请道:“外面尚有青州別驾、北海康成公之子郑平也在。”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言语温和又令人讨厌不起来的刘备,暗暗咬了咬牙:“客人请稍待,亮稍后便来。”

刘备也不戳破,拱手一礼退出了书房,留下再也绷不住严肃的诸葛亮。

“青州刺史?”

“真的是青州刺史?兄长莫不是随便请了个人来诓我出去吧?”

诸葛亮紧蹙眉头。

但如今已经答应了,诸葛亮也不能不出书房。

而刘备刚才的寥寥数语,也让诸葛亮感受到了与众不同。

“使君,阿亮他?”

诸葛瑾见刘备出来,连忙上前询问。

刘备却是一副笑容:“令弟说,你这个当兄长的不谙礼数,怠慢了客人。所以他准备亲自来款待我等。”

“啊?”诸葛瑾顿时愣住。

我不谙礼数?

我怎么就不谙礼数了?

诸葛瑾连忙告了声罪,快步往书房而去。

刘备则是坐在诸葛瑾刚才的位置上,拿起棋子,语气有些兴奋:“这诸葛瑾兄弟,都是可造之材啊。”

“显谋,这次我们来对了。”

郑平轻笑一声:“看来使君的诸葛亮颇为青睐,不知使君用了什么方法,竟然能让阿亮走出书房?”

刘备轻笑:“阿瑾年幼,不懂他弟弟的心中想法。不过是一个少年想努力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

“因此,在阿亮说阿瑾不谙礼数、怠慢了客人后,我就顺势让阿亮来款待我等。”

“你在外面跟阿瑾交谈,可有什么收获?”

郑平轻摇羽扇:“也没多少收获,就是认了个弟弟。”

刘备一愣:“认了个弟弟?阿瑾认你为兄了?”

郑平笑道:“阿瑾是个可造之材,若是无人指引,只是自己去摸索,今后可能会因为各种琐事而变得平庸。”

“我是最见不到少年俊杰浪费天赋了,以兄弟之名,即便我赠他钱粮书简,他也不会再推辞。”

刘备哈哈一笑:“显谋啊,你倒是比我的速度还快。我还没来得及跟阿瑾促膝长谈,你倒先先手了。”

郑平落子道:“应付阿亮这样的少年,使君比较擅长;但应付阿瑾,却是我更甚一筹了。”

两人相视一笑。

不论是刘备言语劝诸葛亮,还是郑平认诸葛瑾为弟,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

要将这对有天赋的少年兄弟,拉拢在身边!

毕竟这从小培养的俊杰,若是不以情义拉拢,这长大后没准就跑其他家去了。

刘备跟郑平认识半年多,这彼此之间的脾性都有了解。

一时之间,不论是刘备还是郑平,这心情都轻松了许多。

俊杰,谁又会嫌弃多呢?

(本章完)

www.youxs.o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ouxs.org。唐三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ww.youxs.org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