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要指望别人感激你

帮助别人,但不要一心期待别人感谢,以内敛的心态给予别人帮助,你会从帮助本身而不是别人的感谢中得到快乐。

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我们与其担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不予预期。美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指望别人感恩可以说是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因为你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

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你或许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呢?只有一位。耶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呢?”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希望啦!查尔斯·舒瓦伯说,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够金额以免吃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qula.org 苹果小说网

你如果送给亲戚100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复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呢?因为卡耐基遗留了3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人间之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欣然接受呢?我们应该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马库斯·阿列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必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像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样。”

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埋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所以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份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靠近她,亲戚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顾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她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没完没了与自怜永远在等着他们。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望她后,她就剩下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没有办法,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

这位妇人需要的是关爱与注意,更确切地说,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因为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要求别人给她这些。

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样,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个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惟一方式,就是不索取,相反的,还要不求回报地付出。

这听起来好像太不真实、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要求别人感恩不是追求幸福的最好的一种方式,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为人父母者一向痛恨子女不知感恩。

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浇灌。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一位住在芝加哥的先生在一家纸盒厂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过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钱送她两个前夫的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得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样蛮干了四年,而且从不埋怨。

有人感谢他吗?没有,他太太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仅仅是道谢一声。

这怪谁呢?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念大学,多好的人啊!”相反的,她的态度却是:

“噢!那是他原本该做的。”

她认为没有加给他们任何负担,可是事实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念头,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果然,后来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身系困境。

让我们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我们的所言所行都十分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形中也就学会养成赞赏和感激的习惯了。

不要指望别人感激你,这才是你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方式,更是外露而内敛的聪明人修炼自身素质、渐入佳境的秘经,也是我们享受快乐生活的途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