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徐州大突围(十五)

萧县外围老河头战役打响的同一时间,北线的突围战也打响了,只不过相比于徐州前线的部队,北线的部队想要撤出战斗却非常的不容易!

不是国军将士不想突围,而是日军逼的太近,刺刀就顶在他们胸前,要是转身的突围的话,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后面射来的子弹打死。

当然了,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军委会的盲目进攻的命令造成的。

台儿庄会战之后,重庆、延安均十分惊喜,也都希望再打几个这样的大胜仗,以此来激励全国军民低迷的士气。

因此,附近几个省的机动兵力莫名其妙的就被调往徐州,到1938年5月,鲁南战区徐州一线,国军云集了有了50个师番号的大军。武

昌军委会短暂判断日军战力、局势失误,有了再调重兵,集结近20个师进入徐州战区,拟在鲁南完成第二次会战,实现“一战”驱逐日寇的目的。

显然,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战略轻敌。

再加上大量的部队调动带来的连锁反应,以至于上到军委会下到第五战区,整体作战规划、调度出现紊乱,徐州军满,部队吃住等后勤也发生问题。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五战区集中在鲁南的主力,向正面南侵的日军发起作战。

没听错,就是主动出击,就是主动进攻!

而这部分国军主力,便是汤军团。

在军委会的强烈要求下,汤恩伯第20军团在孙连仲、张自忠西北军和川军配合下,率先和北路日军第5、14师团主力接战。

当时日军虽然因为台儿庄的惨败而后撤,但是却没有撤出鲁南,多支部队集结在鲁南地区,随时准备反击。

在得知国军主力竟然主动进攻,日军方面那叫一高兴啊,真的是瞌睡了就有人给送枕头。

要知道,随着国军台儿庄大捷迅速被各国媒体宣扬,日本军界认为,台儿庄会战是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日军最大失利。

由此,上到天皇,下到民间,不免气急败坏,急于挽回颜面。

日军军部调整“所谓1938年不进攻的计划”,准备发起大举对华侵略。

可见,正是台儿庄会战大捷的刺激,使得日军侵华战略由狡诈的蚕食模式,直转愚蠢的鲸吞。

随后日军高层立刻下令,南北对进,在徐州一线,歼灭国军抗战主力第五战区,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是时,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和华中方面军畑俊六大将督率各自主力,分为北面、西北面、南面三路,云集可调的几乎侵华军队,在加强关东军支援部队后,杀气腾腾直扑徐州。

台儿庄会战中,国军实际上是和日军第2军的总兵力不到3万的日军作战。正是因为战力悬殊,国军才以血战取胜。

而此刻,徐州会战一开始,日军北路即集中了第2军所有可机动的攻击部队。

包括了第5、14师团其他4个支队主力,以及第16师团、关东军第5旅团、第114师团等部队,总兵力在10万上下,以及独立轻装甲车第10、第12中队,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

这一路的日军重炮,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而当时国军拥有的全部100毫米以上重炮,不过60来门。

这便是当时会战,为什么百万国军牺牲巨大,在华北、华中平原战场,一直在战役上不敌日军的客观原因。

此外,日军第2军派出了第108师团,加强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由鲁西至豫东攻略商丘,以截陇海线,断国军往西退路。

这部分日军,在多路日军中配备最强,该师团的火炮多达数百门。仅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就有36门120毫米榴弹炮,48门150毫米重榴弹炮。

此外还有300多辆坦克装甲车,数百辆卡车运输部队。

仅仅这路日军孤军随军携带的家当,就超过了国军全部家当的重武器。

因为图谋巨大,所以在战役开始之前日军方面表现得还是很谨慎的,不是怕打不过中国军队,而是怕中国军队跑了。

所以在面对汤军团等部队的进攻时,日军表现的极具迷惑性,不但没有反击,反而不断地后撤。

其目的就是滞留国军,给各路日军完成对五战区的大包围创造战机。

是以,徐州会战最初,汤恩伯第20军团压力不大。

但是当日军各部队都抵达预定位置之后,国军方面才意识到了危险,于是乎就有了全军突围的命令。

然而,日军看到鱼儿已经上钩,岂会如此让他们轻易地逃走,当即大军主力全部压上!

一时间,不管是汤恩伯军团还是其他各部,都深感压力山大。

要知道,眼下西北军整体野战战斗力不济,川军装备太差,一旦日军主力发力,他们的根本就承受不住如此的重兵冲击。

但是还不能调头逃跑,因为那样死的更快!

这就好比在野外遇到猛兽,千万不要立马转身逃跑一样,因为一旦立马转身逃跑,在老虎的眼中就会认为你是它要捕捉的猎物,更是会发出猛烈的攻击,这个时候后果就变得非常可怕了。

除了不能立马转身逃跑,也不应该选择蹲下,因为蹲下在老虎的眼中就会认为是自动投降,这个时候就会遇到悲惨的事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边打边撤,或者是留下一部分兵力挡住日军主力,掩护主力撤退。

作为国军嫡系,汤恩伯军团自然是不会被留下来当炮灰的,其他部队的战斗力又不行,因此张荩忱的第59军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张荩忱也是个实诚人,他直接命令部队放弃迂回、机动、侧击等作战,第59军再无后退一步,死心塌地在徐州外围,打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阻击战。

然而,随着日军逐步添加攻击部队,第59军前沿阵地全面接敌。

日军在战机、重炮掩护下不断地发起攻势,第五十九军损失惨重,北部防线摇摇欲坠!

好在战区长官部的反应迅速,命令各部队加快突围的速度,激战数日,各部队全都按照既定计划逃离徐州。

很快,徐州战场上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国军了,其中兵力最多的便是马铮的第88军,其次便是张荩忱的第59军以及归其指挥的第92师。

然而,徐州附近的部队越少,日军越是靠近徐州,留守部队的处境就越是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张荩忱只能联系南线的马铮,询问他徐州的部队什么时候能撤!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