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我上我也行不我不行

明英宗朱祁镇,传说中的土木堡战神,南宫囚徒、明朝盛世终结者,个人bg《站在草原望北京》

且说明朝宣德二年十一月,贵妃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按辈分为祁字辈,名中属金,因而取名朱祁镇。

朱瞻基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还是最最喜欢的小青梅孙氏给他生的,那真是含嘴里怕化了,捧手里怕摔了。

宣德三年,不足一岁的朱祁镇便被朱瞻基立为皇太子,同年,胡善祥退位,孙氏成为皇后。

据说,幼年的朱祁镇读书时异常精神,反倒是对玩具什么的提不起什么兴趣,这让朱瞻基非常开心,觉得自家儿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明君。

对于儿子,朱瞻基非常重视,不但让内阁三杨轮流给他讲课,还亲自选派学识不错的太监去贴身照顾朱祁镇……

很不幸,这个太监叫王振!

据说这个王太监原来是个举人,在地方上任了学官一职,奈何,他的抱负远不是一个学官可以承载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振有大抱负,但科举考试却卷不上进士,压根不是那块料。

于是,本着此路不通就另寻一道的理念,这个男人对自己的二弟来了一刀,自阉入宫……狠人!

从后来的经历看,王振这个决定赌对了。

明朝宫廷自然不缺太监,但此时却十分缺少读过书的太监。

这还得从朱元璋说起,这个爱读历史的皇帝,鉴于元朝太监乱政的现象问题,严格规定太监不准读书,还立了块铁碑,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对太监更是严苛,动辄打骂,稍不顺心就杀太监,俨然没把太监当人看,这也是朱棣能收买到太监的重要原因。

因为这是黑暗之中为数不多的光明。

朱棣靖难成功后,开了个厂子叫东厂,开始重用太监,但同时也有防备,规定太监品级最高四品。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对太监也没什么兴趣,因而略过不提。

到了朱瞻基时期,太监们的春天来了,这个皇帝设了内书堂,专门找了个大学士教太监读书,还让太监参与政务,负责批红。

奈何,经过明初几个皇帝的刻意打压,这个时候读过书的太监凤毛麟角,实在是人才匮乏。

王振占的就是这么个优势,科举卷不过天南海北的学子?没事,看我老王实现弯道超车。?乛v乛?

学子们:……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朱瞻基知道王振这么个人才后那是真的高兴,读过书不说,他还中过举,学识自然比不上朝廷重臣,但比内书堂那些个渣渣开是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啊。

外加这个王振真的超级会做人,见了三杨那是恭恭敬敬,礼貌无比,见了朱祁镇,“有人在时”他总是劝朱祁镇要以社稷为重,好好学习,经营江山。

朱瞻基:……他真的,我哭死!

呐,对于三杨来说,这个宦官知礼守义,不愧是读过书的……宦官!

对于朱瞻基来说,这个宦官读过书,有才学,还会建议皇帝重社稷。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个宦官虽然在人前总是说着大道理,但在人后,他会带自己玩,教自己一些很新奇的东西。

什么叫做人啊?什么叫演技啊?王振表示我可以……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人就是彼时的张太后,王振那演技在她看来完全小儿科,毕竟她这一生见过雄才大略的洪武、永乐,见过宽仁的洪熙,狡诈的宣德……还有蠢蠢的建文。

王振什么段位,能跟上面这些人精比?不过是刚出山的猴头,不知道如来的神通。

宣德十年,朱瞻基噶了,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三杨为顾命大臣。

王振的倒霉时间到了,时不时就要被张氏拉到小皇帝和三杨面前批评一顿,还要面对不时的刀子威胁。

王振表示我可太难了,因为这刀子它多数时候虽然是假的,但自己如果稍不注意,它随时可以是真的,主动权在张氏手里。

王振的日子开始难起来了,戏照常演,额外三五天吃顿大棒子,经常性腿软,偶尔平安。

好在这日子不久,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张太后没了,正统九年,杨士奇没了,正统十一年,杨溥没了!

(所以说,影视剧里土木堡后杨士奇还在朝堂就是瞎扯,坟头草都老高了,还活着……跟朱元璋一样死了又被薅起来继续工作?)

三杨死了,张太皇太后没了,王振、朱祁镇表示我特么站起来了!

这一刻,君臣一心,发誓要……整个大活!

有人可能说明英宗三次北伐、四征麓川,不像平常听到的这么糟糕,但是吧,你得注意时间节点。

正统朝三次北伐蒙古之战,第一次亦集乃之战是正统三年,朱祁镇才十岁,与其说朱祁镇让打的,不如说是张氏。

第二次丰州之战发生于正统六年,朱祁镇十三岁,说他打的也可以。

第三次以克列苏之战发生于正统九年,这个说说朱祁镇的功劳倒是纯纯没毛病,毕竟张氏已死,三杨去其二,朝廷已经是朱祁镇亲政了。

三次北伐,第一次打鞑靼,第二次揍瓦剌,第三次打兀良哈,三次都胜了,任礼、杨洪、朱谦、王骥等名将大放异彩。

北伐的胜利让朱祁镇信心倍增,看看看看,我大明朝天下无敌啊……我上我也行。

当然,这个时候朱祁镇并没有上,悲剧因而迟到了很久。

北伐其次,是明征麓川之役,战争总共打了四次,明朝与麓川王国大打出手,第一次发生于正统四年,第二次是正统六年,第三次是正统七年,第四次是正统十三年。

四次大战,第一次主将为云南总兵沐晟,先胜后败,沐晟因为担心朝廷追究他不救同袍的罪责,吓没了!

第二次主将为定西侯蒋贵,太监曹吉祥监军(夺门之变那货),大臣王骥提督军务。

明朝发兵十五万,调集云贵川、南京、湖广各地兵马进剿,这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