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求知书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第一暴君 ”查找最新章节!

听到李珽对归义军这么相信,冯道倒是有些意外,“正使说的倒是有理,狄银的态度的确有些问题,看来他们并不想朝廷明面派使者去归义军。

可归义军孤悬沙州多年,生出别样的野心也有可能。不过如今我们无法跟归义军取得联系,只能看张超他们能否顺利抵达归义军。

只要到了瓜州就行。”

之前,他们本以为张超等人抵达肃州就行。可最近才得知掌控肃州的龙家已经归顺了甘州回鹘,这对于张超一行人来说并不算好消息。

“本官认为归义军不会叛唐,本官相信那里的地方大族不会叛唐。张氏、宋氏、李氏等几大家族对于大唐都是忠心耿耿,这一点本官可以肯定。”李珽保证道。

见李珽对归义军如此自信,冯道知道自己若是再说下去,对方肯定会生气了,只能不再归义军忠心的问题上纠缠。

去王庭把骏马运来,自然是下人的事,狄银可不会亲自去。但使团在山丹停留的几日,狄银突然变得热情起来,要知道之前狄银对于这支来自太原的大唐使团并不感冒。

但这几日,狄银却是在城中备下美酒佳肴和姿色优美的舞女。jiqu.org 楼兰小说网

狄银为的什么,李珽自然清楚,吃人嘴软,所以他自然会顺着狄银的心意去说,但是否真的在圣上面前美言,那就另说了。

或许是狄银为了让李珽帮他说好话,在这几日也吐露了不少跟归义军以及西域局势有关的消息,这也算是意外之喜。

在停留期间,使团一行人等到了张超派的信使。虽然对张超等人的决定有些不敢苟同,但李珽等人也不好去指责,只是叮嘱小心行事。

有狄银这个野心勃勃的人在一侧,李珽等人也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也无法帮到张超等人,除非是朝廷肯出兵河西。

但以目前朝廷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

经过半年的时间准备,求知书院终于在七月中旬正式成立了,不过并没有正式招收,还得等到八月才会正式招生。

书院在此时的大唐可是个稀罕物,最开始起源于唐玄宗的丽正书院,后面改称集贤殿书院,但这也是官方性质的书院。

加上院长司空图也是此时比较有名的大儒,又是前刑部尚书,所以求知书院的出现在太原还是引起了一些波澜。

当然,这些是小事,最重要的还是书院内的那几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仅仅是这四句话,就让很多人震惊不已。更重要的是,落款居然是李柷,也就是当今圣上。

“这小皇帝要干什么?”

李存勖看着这几句话,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没办法,他不是读书人,虽然认字这些,但并不擅长,这话听着很有气势,但却无法引起共鸣。

但对于任圜、郭崇韬等人却不同了,包括杨赞禹。

任圜和郭崇韬都是读书人,对于这几句话的理解自然不同。

“殿下,若此话真的是圣上所说,那殿下就得小心了。”任圜神色凝重地说道。

“什么意思?小心?小心什么?”李存勖觉得不知所以。

任圜解释道,“回殿下,这几句话对于读书人的影响力很大,若是传开,天下读书人的心势必会被圣上收拢,这不是好事。

如今殿下好不容易在朝堂上挽回一定局面,若是因为这四句话让读书人都归心于圣上,殿下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可就会化为乌有。”

“有这么夸张?”李存勖眉头一皱,有些不敢相信,转而笑着看向二人,一脸打趣,“那你们会因为这四句而归心于小皇帝吗?”

任圜一愣,连忙行礼,“殿下明鉴,下官对殿下忠心耿耿。”

“殿下明鉴,下官也并无贰心。这四句话虽说对读书人影响很大,但只是对年轻的读书人有影响,对于下官等人并无太大影响,殿下不必多心。”郭崇韬也随即解释道。

可郭崇韬那话中的意思,却是耐人询问。什么叫没太大影响,意思就是还有些影响,只是这影响到底有多少,恐怕也只有郭崇韬自己才知道,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事人往往不会发现自己受影响了。

李存勖听了这话,顿时就放心了,一脸不在乎的模样,“既然只是对年轻读书人有影响,那这事不足为虑,年轻的读书人可影响不到朝廷大局。”

“殿下。”任圜有些着急,“话虽如此,可长久以往,那些年轻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后,就不一样了。”

李存勖摇头道,“你觉得本王会等到那个时候的出现吗?等幽州的事情解决,就该解决小皇帝的事情了。

说到幽州,卢质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回来?”

因为李柷最后同意了加封刘守光为尚父、尚书令,目的不言而喻。而李存勖也对此事很上心,早早就派了自己的亲信卢质为正使、原河东牙将李承勋为副使,亲自前往幽州宣读圣旨。

“回殿下,可能是有什么事耽搁了,此去幽州,也需要不少时间。刘守光此人野心勃勃,面对朝廷和伪梁的加封,或许又在折腾什么。”郭崇韬猜测道。

其实他还有个猜测,那就是刘守光可能会闹出事来。若是其他人,面对这种情况可能待价而沽,但刘守光很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甚至直接称帝也有可能。

但对于这个猜测,郭崇韬并未说出。

李存勖现在对卢质的信任可比对郭崇韬大不少,最奇怪的是后者居然也没想办法去挽回李存勖的信任,反而是任凭事态发展下去。

因为刘守光称帝符合李存勖的目的,只是前者称帝,对朝廷派去的使者是什么态度就不得而知了。

“折腾?本王倒是想他快点称帝,只有这样才能逼迫小皇帝同意出兵,这是本王进一步掌握兵权的好机会,不能错过。”此时的李存勖已经有些魔怔了,一门心思要平定幽州。

“殿下,若刘守光称帝,卢司马的安危会不会有影响?”任圜迟疑了一会儿说道。

“放心,刘守光还没胆子胡来。卢司马也不是愚笨之人,不会有危险的,若是刘守光敢伤害卢司马,等攻下幽州,本王定灭他全族。”李存勖冷声道。

见他这么肯定,任圜也不再多说。幽州距离太原的距离并不近,有一千一百多里路,一来一回也需要不少时间,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被其他事情耽搁了。

李存勖对于求知书院一事并不上心,但求知书院却在太原城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求知书坊也在为求知书院打广告,连带不少太原府境内不少人都得知了这个书院。

而且求知书院公然打出招生要求,不限身份,士农工商以及军人家庭出身都可以参加报名进入求知书院读书。李柷本意不想让世家权贵的子弟进入,但在司空图的建议下取消了,因为这些权贵家庭也不会把子女送到这里。

书院这种教书模式,司空图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招不够。圣上限制第一年的学生三百人,司空图认为能招到一百人就不错了,因为没多少人愿意来这里。

但他担心过度了,仅仅在前三天,就有上百人报名。到了八月一日正式开学的时候,总共招收了四百多名学生,这无疑超过了之前的限制人数,最终李柷下令,把全部学生都接收了。

第一年,李柷认为还是不要去限制人数,明后年看形势,还是要适当限制一下人数。

其实李柷并不是想把求知书院弄成很大规模那种,想要普及教育,还是得靠官办学校。

大唐在中央以国子监诸学为主,地方有州学、县学。前者还有,国子监诸学加起来有两三千学生,但地方的州学、县学只不过十数人而已,总得规模不小,可平摊在各州县上面,就显得单薄了。

只是目前大规模对地方州学、县学改制,还是有些过于早了。在没有控制朝局的情况下,他不会大规模改革,求知书院只是他一时兴起搞出来的。

也正如司空图所说,权贵和官宦子弟一般不会把嫡系子嗣送到求知书院来,毕竟国子监诸学对他们的嫡系子嗣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地方。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律学、书学、算学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

不过能成为朝中要员,有些人也比较聪明,不把嫡系子嗣送来,却把旁系或者庶出的子嗣送到求知书院。这样的学生在这四百多人中,大约有两成,其中就有韩逊的庶子韩毅。

其实以韩毅的身份,进入国子学是没问题的,但韩逊对这个庶出的儿子也不关心。韩毅本来想去国子学的,可看到求知书院那四句话是圣上亲题的,他便改了主意,决定去求知书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