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化学(三十九) 人才

受到“万众瞩目”的张良果真在沛县停了下来。

他还是没能克制住来沛县捞那仨人, 无论是第三十的刘邦,二十九位就是嬴政,让人想没注意到都很难。

还是四十九的萧何, 就在项羽的上一位。

亦或者是九十名的范增,年纪大了, 还有这学习能力, 已经很强了。

甚至,时刻关注着排行榜单的张良, 在自己到达了沛县之后,还发现了新的惊喜,就是那二十名的韩信,竟然也到了沛县。

一定也是人才, 这么有缘,就该一起加入反秦大业!

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以至于满怀豪情的张良, 还没在沛县县城里走上三步,就被人堵住了。

还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群人, 有老有少, 有男有女,把他堵在了沛县的门口,来势汹汹的, 也不知道想干什么。

“几位找姬良有何贵干?”

张良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些年他不说是与人为善, 也能算是除了嬴政之外没有仇家。

因为结仇的,都被他搞死了,所以……

笑死, 根本不会有仇家。

“阿良啊,是这样的,找你呢,是想给你介绍一份很适合你的工作。”

范增从旁边站起来,和他一起站起来的还有刘邦,两个人刚刚蹲人店门口在啃大饼吃。

视觉上像是突然多了个人的样子,张良都默默后退了半步,“什么?”

主要是范增和刘邦混久了,语气都开始跟着像了起来,而刘邦这个泗水亭长,有需要处理一些民生方面的事情,和轻侠接触较多,偶尔说话的江湖匪气会多些许。

张良以前是有和范增见过面的,被这画风震惊了一霎那。

倒是和眼前这些不三不四的人是一个样儿,和六国其他人接触久了,什么牛鬼蛇神没见过,不少人蠢到张良都会怀疑,即使没有嬴政,也会因为自家太蠢亡国。

“敢问诸位,何事寻良?”

语气和缓,不像是被人强堵在这里,而是有人留客一样。

张良摆出的态度让想着强抢人去当老师的刘邦很有好感,看上去是很好抢的人。

不像是范增说的那种,有几百个心眼子,能把人算计的衣服都倒赔进去的。

像是那种被教导出来的端方君子,甚至会以德报怨的那种。

同样因为张良的做派对他的好感倍升的,还有被派到此处跟踪范增行程的人,扶苏手底下的,原本已经快被调走了,但是谁知道范增这么争气,居然进了前百的榜单。

榜单的规则讲得清楚又模糊,很多人在试探的都是人类的奇迹,比如第一次爬泰山,第一次游泳,十次中成功几次。

摸清楚规则,又有意向冲这个榜单的,大多是对秦很有好感的,反正这位探子是这么想的。

一定是想通过这个榜单,走进陛下的眼里吧?就像是李廷尉一样,在为了丞相的位置拼命向陛下证明自己有多有用。

探子心想,有谁会不想给陛下做事呢,那可是陛下!老秦人都可乐意了!

而这姬良,在被拦下来的时候,自报家门,又主动来这埋伏了包含他在内的四个探子的沛县,这位距离最近的探子觉得,这人真是好运!

而且之前陛下那边的探子太高冷了,一般不会和他们隶属于长公子这边的合作,这次是第一次合作!陛下肯定会关心他们探查的结果,姬良有望被陛下直接看到,真好运啊。

“好运”的张良正在反思是不是昨晚没有夜观星象,或者出门之前没有卜一卦吉凶,不然怎么会遇到这种事情。

“我们沛县县学的孩子们都很乖很听话,你如果愿意来的话,我们很欢迎哦。”

张良还以为范增在这里干什么,竟然是在当启蒙的老师,这沛县是不是已经变成了反秦大本营了,不然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嬴政是没睡醒吗,这人都放心让他来教书育人?真不怕带出来一堆也跟在反的嘛?还是说沛县的人本就不是他老秦人,所以不管不顾呢?

张良想到这里,又环顾了一眼沛县,真就没几个是秦人装扮,沛县、或者说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或许是秦灭六国的速度太快,又或许是大家怀念故国,穿衣风格还都是原来的样子,这沛县就是很明显的楚地风。

和务实向的老秦人偏爱的黑色,齐人更爱的紫色不同,楚国喜欢红与黑的搭配。

沛县身着红衣的人也挺多,倒是卸下了张良的心房,他已经准备今晚就让下属查查,这里是不是已经被范增拿下,变成他的大本营了。

毕竟是连传嬴政的谣言都敢用大名造谣的,和荆轲刺秦又有何异?都是义士!

关于用本名造谣这点,属实并非范增自愿,对此他有六个点想说。

别随意指点别人,有的人是真的会信,不仅会信,你还是他的授业恩师,是他灵感的启迪,在被抓了都要说就是你让他这么干的。

还好自己跑得快,不然怕不是要代替陈胜那个坑货去蹲大牢?

总而言之,经过一番友好的交流,张良被范增给哄到了沛县的县学内,而县学是范增准备钓张良设下的第二个阳谋。

第一个就是在必经之路堵人,先兵,土匪式抢人,这个时候,好感度没低就是胜利。

当然,低了也没事,张良这个人,情绪波动不大,只有反秦这件事可以让他变色。

只要先拦下张良,然后顺利带进沛县的学堂,让他见识到我们沛县的学子有多么向学,最主要是见识到萧何你的才气,一定没问题!

萧何一边给孩子们讲课,一边在想范增和刘邦会怎么把人带进来。

以往要控制刘邦一个人,让他不要太放纵自己,已经很困难了,范增来了之后,虽然这位老先生的学识见地确实远超常人,但是也比一般人更闹腾了。

和刘邦加起来就是两个大龄儿童,一个不留神,他面临的就是这俩带着一窝学生去实地操作。

偷偷挖野菜,然后和同样在挖野菜的大娘们互相分享经验,回来之后衣服没一处干净的。

萧何都不敢想,等这些孩子回家会面临什么混合双打,这年头,穷人家想找多余的全乎衣服穿还真的不是简单事。

这次别又生事端。

好在范增还是有些靠谱的,比如竟然没有直接带人进来,而是远远地在门外点头示意,就站在原地了。

乌泱泱一波人,进来都没地方坐的程度,好在纸窗多少有点遮蔽作用,所以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地在听他讲课,不幸中的万幸了。

萧何讲课和刘邦的欢脱,范增试图上价值都不一样,他会仿照原来的风格,比如讲天书相关,就也发散一点,讲点例子什么的。

而例子没有天书的标新立异,却更能突显出他本人的知识渊博程度。

“这样的人,怎么会在沛县当一个小小的主吏掾,难道这里的县令很贤明吗?”

张良很欣赏萧何,却也不理解为什么会甘心当一个小小的主吏掾。

主吏掾,在汉的时候是功曹,比较通俗的概念呢,是类似县长助理、师爷这类的,说重要,在这座小县城也是很重要的,说不重要,这样的才华留在这个小县城真的屈才了。

“沛县能发展地这么好,可得多亏了萧何!他真的很出色,再多的事情在他手里都井井有条,大家都是在他的调度下一起把沛县治理地越来越好的。”

刘邦接了张良的话,他本来没多想接的,主要是吧,这位张良实在是表现得太傲气了。

明明范增站起来的时候,他刘季就跟着站起来了,之后彼此互通姓名之后,刘季还想用自己在游侠中无往不利搭讪话术和张良多说几句,结果人根本就没多看他几眼。

傲气,太傲气了。

张良也确实不太想和刘邦过多交流,主要是吧,人的第一印象是真的很重要。

张良本人也属于游侠,但是游侠呢有两种,一种是轻侠,小混混、地痞流氓无赖也能算,另一种是大侠,真正的侠客,急公好义那种。

刘邦的表现实在是太像个游手好闲的地痞了,这印象一代入进去,哪怕之后介绍自己有正经工作,张良也有了先入为主的念头。

原本他们俩的相遇倒也没有这么落魄,现在的刘邦还是享受稳定摸鱼的生活的,没有之后的为了目标、为了生活奔波的模样。

如果没有天书的意外的话,他们本应该相遇在嬴政死亡,胡亥这个秦二世不干人事,嬴政在的时候被压制的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一下子都起来了,陈胜、吴广率先起义。

沛县倒是也起义了,正是被张良现在念叨的沛县县令。

这人没什么大用,但是胆子也小,还喜欢跟风。

陈胜之后,妄想逐鹿中原的人就变得巨多,原因很简单,陈胜、吴广二人是农民起义。

当然,有一只能叫的“陈胜王”的“狐狸”,这样的布局,如果是农民,那也得是家里有点背景的农民了。

有些存疑。

但是,不管多少人怀疑,信的人能信就行。

四处起义,沛县那时候能用的几乎没人,实权的长官也就县令一人,县丞也不在。

于是,刘邦就被请来了。

协助起义,协助到最后自己成了起义的主力军,刘邦也不想的,奈何这沛县基本上全是他的人。

但是人毕竟少,在战争中是吃亏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很难打。

要不然孙权合肥十万给张辽八百人送的人头,也不会被大家记得那么清楚。

刘邦兵败,如同刘备、朱元璋一样,需要开始找个靠山了,人呢,在技不如人的时候,得需要沉淀,积攒实力。

沛县距离旧楚、旧魏都很近,综合考虑下,刘备投奔了楚王景驹。

正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刘邦和张良相遇,当时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如鱼得水,大家都是反秦先锋,互相都十分欣赏彼此,甚至张良也做了刘邦这方的谋士。

哪里像现在呢,刘邦觉得张良清高,眼里看不下普通的黔首,一看就是贵族习性未改的六国旧人。

张良觉得刘邦毫无纪律性,行为散漫,不堪大用。

总之,那叫一个相看两生厌。

倒是张良和萧何彼此都觉得对方还算不错,文人风骨,才华横溢,哪哪都好。

萧何惋惜,这样优秀的人竟然因为六国旧贵族的身份没办法当秦朝的官吏。

张良也为萧何这般才学,秦朝竟然只让他当个芝麻大小的官,每天处理的都是些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真是暴殄天物!

两人是相见恨晚,甚至在萧何的邀请下,张良还认真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

正是萧何他们没懂的玻璃,还有一些塑料的内容。

如果不是张良主动分享,沛县这群人是没有渠道知道他掌握这些知识的,但是张良依旧说了,只是为了在萧何面前刷更高的印象分。

在听到张良讲课的内容的时候,范增便知道,把人留在沛县这事,成了一大半了,剩下的就看萧何是不是个如同刘邦一样固执,非要在这沛县一亩三分地当个普普通通的黔首的人了。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范增都不要想。

“萧何啊,你说这玻璃,能不能建造个给人住的房子啊,一定要给那些绿叶菜们住吗?”刘邦站也没站像,身子半靠着树,和萧何絮絮叨叨。

萧何听得认真,但是也抽空回复了刘邦,“或许可以,但是夏天应该就太热了,只住春秋冬,未免浪费了些。”

范增倒是对这个想法很是支持,“可以试试看,就是这玻璃硬度不知道如何,万一十分脆弱,种果蔬不怕有碎玻璃渣,住人的话,那就危险了。”

一说到有风险,刘邦瞬间放弃了这个美妙的想法,“有理,这种渣大概和刀剑的碎刃也差不了多少了,速度快点,那就是飞镖啊,自己怕是死的速度不仅很快,死状还狠凄惨咧。”

没有人,比刘邦更爱惜自己的小命。

这可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能把儿女推下车的人,让他承担没命的风险,就跟让葛朗台主动为了别人花大钱一样,休想。

上课很快就结束了,萧何和张良并肩从室内出来,他们身后是依旧在讨论的学生们。

已经下课了,但是学生们都还舍不得走,刚刚的知识学的太新了,得和同学们交流巩固一下,实在不会说不定还要就近问一下老师们呢。

“这天底下最聪明的三个人可就在这儿了。”范增一边调侃一边凑近刘邦的耳边,“你确定不举……”

大事二子还没有出来,就得到了刘邦的坚决反对,“我现在过得很好,萧何、曹参、樊哙等等,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好。”

没有正面说举不举大事,但是刘邦的话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不愿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我知道了,萧何、曹参、樊哙他们想必也是这么想的,那这个人我们必定拿下了。”

范增也不气馁,他现在对于劝说刘邦起事,是抱着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每天问问,万一哪天生活重击了刘邦一拳,他想举大事呢,这也是说不准的。

范增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是个很有耐力的老人,一定会等到那么一天。

张良也对自己很有信心,毕竟这对手真的越看越一般,这沛县建造的也就这样,怎么能留得住人才呢?肯定不如他的阵营好啊。

张良想,虽然他目前是有点居无定所的样子,但是规模属实正规,秦朝都没认真管过的偏远小山村,哪里来的实力和他对拼呢?

自信张良迎来了滑铁卢,萧何听都没有听张良给他画的饼,而是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萧何并不是什么追名逐利的人,如果追名逐利,就不会选择在沛县发展,而是去郡里,去咸阳了。

不过,他确实有些离不开故土,现在更好,这些孩子们是他们一手从零带到现在能利索的互相辩论的,要知道刚见面的时候,自我介绍都不太流利。

张良被拒绝了,倒也没有怎么样,依旧是风度翩翩,甚至还更加贵气了一点。

原来是从袖子里拿出来一颗圆润的珠子,珠子真的很圆润,甚至里面像是放了沙子一样,在缓慢流淌着。

“这是我们现在能掌握的工艺,沙子从一面彻底流到另一面,是一柱香的时间,只要不摔了,一般情况还是很安全,送给萧兄研究一下。”

张良不急,之前也说过,他这次紧急撤离是准备趁着那些“盟友们”还没反应过来,先坐实了姬良这个身份,到时候张良依旧可以活动,一举两得。

而留在哪里营造自己的身份不行呢?在这沛买个小院,过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也挺好,甚至可以近距离看看,沛县这些人是怎么用天书的知识折腾出新鲜日子的。

范增这人真的不一般,老而不死是为贼,在活过了平均寿命之后,范增的每一天在别人眼里都是一天的奇迹,更何况这人还身体硬朗,有折腾这儿、折腾那儿的勇气。

就是不知道,这沛县的县学,真的用天书教的这一套,兼了一些对《秦律》的学习,能那个不能以后彻底改变这个被秦朝掌握的时空。

刘邦,汉高祖。

张良突然想起来了这很关键的几个字。

“竟然是,这个人?”

别说是张良,就连扶苏一时半会儿都没联想起来,同名同姓之人何其之多?最主要的是,天书上那么多皇帝呢,难道一一代入不成?也太过麻烦了。

张良突然仰天长笑了三声,“哈哈,天意如此,天意如此!”

老天爷都想把他送到反秦成功的阵营里,难道自己是助力?

是了,这里虽然有范增这个老狐狸,又有萧何这个同样杰出的人,自己来应该也是锦上添花,但是沛县参加徭役、兵役的人一目了然的多。

街上开店的大多是女子,而走到这稍显偏僻的县学的时候,路边路过的田地里,进行耕作、侍弄农田的也大多是女子。

难道之后举大事,是要依靠女子吗?建立女子军倒是未尝不可,就是需要经过训练。

张良才在心里安排自己加入刘邦的阵营,就已经开始想怎么整合现有资源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了。

还没多走几步,张良突然被一声“良兄”给叫住,转头一看,竟是许久未见的,但是前阵子信息交流过的项梁,还带着他的儿子项籍。

笑得憨憨的项梁,以及臭着一张脸的项籍,让张良突然明白了自己能给的最大的助力。

人脉!

一定是我手里的人脉吧!

这刘邦泗水亭长,才能认识几个人呢?但是我张良不同,经营反秦事业这么多年,也是有结交一些听话靠谱、一起走在反秦道路上的朋友的,比如眼前的项家人。

张良面带浅浅微笑,迎了上去,

“项兄是来这沛县寻姬良的嘛?真是有心了。”

主动提醒了自己现在叫姬良,项梁也瞬间反应了过来,没有叫错成张良。

这里亲亲热热地互诉最近遇上的困难,多是路上颠簸、路遇匪徒之类的小困难,张良的结局大多是靠自己的脑子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让歹徒自己翻然悔过。

而项梁那边,则是用项家养的亲卫直接强势碾压过去,很少遇见能扛得住的土匪。

然后又是一顿让项羽都听不下去的夸夸,又或者,他本来就听不下去。

本来是想亲手给虞家小淑女送弓箭的,谁知道呢,门都没走几步,就被冲进项府的其他叔叔伯伯给裹挟回了家。

之后更是让少年人毫无反抗之力的,家长的劝说,一路就给他劝到了这沛县,见不得小淑女,项羽冲着路上遇见的匪类撒气,只把人折腾地当场回头是岸。

项羽的一通武力降伏让他们的路是越走越顺,甚至有那么一些,在项羽还没到的时候,就先一步提桶跑路,当场变成良民或者是没有秦发的证件的野人。

现在项羽脸黑,自然是因为又想起了自己的这一路上的努力,难不成是要在这沛县,继续为了剿匪而努力吗?

项羽不太舒适,而项梁则还没想到这一点,他只以为是自家张良兄给他出的新主意,还拍了一下项羽呢!

这些人许久,刘邦小心翼翼凑到萧何身边,说话的声音更小,生怕他们周围有人听到。

“范说问了,何啊,坚持住,我们沛县需要你!”

刘邦十分之甩手掌柜,说完这句话,就又和范增研究起了萧何手上的玻璃,鬼斧神工的技术,他们更加馋萧何手里的墨家人了。

这一定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不是一般人!

这球圆润,这沙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放进去的,更何况那一柱香的时间,能做出这个的,究竟该有多天才。

众人的夸赞让张良更加小心地藏起了那位人才,只问了项梁的住处,就要和项梁住同样的客栈,想拉进一下关系。

张良平时的表现,不说高冷,也是比较冷漠的人,是断然不会和项梁有这么亲热的举动的,别说是项羽,就连神经稍微没那么敏感的项梁都觉得,不对劲,有点不对劲。

但又很快在张良的言语下忘记了这一切,沉浸在糖衣炮弹之中,一时间有些难以自拔。

和大秦时期的众人在沛县缠缠绵绵不同,刘彻则是看着名单在让自家臣子们把这些人都找到,想办法问问愿不愿意入朝为官,给大汉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汉武帝是选官还是察举制度,可谓是很需要人才的加入了。

年纪轻轻的霍去病在刘彻的摧残下失去了较为舒适的童年,过了和舅舅一样需要早起入朝为官的日子。

刘彻比较心狠手辣,他安排了几个人亲自教导霍去病,和还没能听懂别人意思的小太子刘据,其中霍去病需要按照规范认真学习。

这可把短时间内在学习的海洋里差点溺水的霍去病,差点给逼疯。

但是也不是没有效果,甚至这场揠苗助长可以说是成效显著。

年纪轻轻的霍去病,看向天书自己的名次,第二十名,卫去病。

脑子里竟然一点喜悦之情都没有,而是满满当当的噩梦终于结束了的劫后余生只感。

不过教导他的几个老臣却比较享受他这个脑子赚得很快的临时学生,还在跟他的舅舅卫青夸奖他学习能力强,一点就通呢。

换作是别人,估计会满心欢喜,但是霍去病的眼里满是惊恐。

透露着,不会吧,你们不会还来吧,的恐惧感。

只引得满堂大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